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蒲城县城关镇东街小学杨 俊二0一四 年十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使学生动手操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关键词: 创新 思维 能力 培养正文:创新思维是通过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创新思维不再令人陌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传统的教育由于过于严谨、死板, 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发展学生个性,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是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欲望来自于学习动机,它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要把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地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时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智慧潜力和创造性萌芽。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将学生置于问题的中心,使学生对教学问题进行观察、猜测、尝试、判断、验证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不出示课题,而是充满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当学生猜出是日历时,教师出示日历后再提问:撕下一页经过多长时间?从10月1日开始到10月31日这些页,又经过了多长时间?当日历最后一页撕下又经过了多长时间呢?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年月日,激发其学习动机。二、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出发,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系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打开了数学思维的大门。例如: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时,掌握加法计算方法,然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数都一样的情况(5+45+55+5+5)开始认识“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在过度到学习“乘法意义”以此反映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形成了良好的知识体系。给学生数学创新思维提供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路和迁移条件,从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发展。三、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1.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新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凡是学生能通过思考,独立发现获得的知识,教师绝不包办代替。任何知识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自感受、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才能 举一反三、发展认识创新思维。这里的活动过程,既可以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还可以是讨论争辩的过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创新思维的机会,学生就能在操作摆弄中发现窍门,在观察思考中弃旧求新,在讨论争辩中标新立异,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例如:教学一位数乘整百整十的口算时,在学习了114后,让学生尝试口算114,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展开思考,产生了多种的想法:有的先算114=44,然后在44后添一个0,即是440;有的想:11个十乘以4得44个十,即440,有的想:1004=400,104=40,400+40=440。这样,整个推导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创造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把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有怕困难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遇到困难,教师则从旁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设计很多的环节,一环紧扣一环,讲究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小,便于教师控制,但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剥夺了学生在数学课堂里自由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例如;在教平行线时,我用了三个大问题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在纸上画两条直线,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长方形里有几组平行线)?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发现两条直线会相交,会平行,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一题多解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纵横沟通,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解题思路会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有利于学生创新。例如在教学完“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设计一道开放性的题目:( )+( )+( )=15,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和连加得出各种答案,学生会表现的非常积极,可能有2+8+5=15、3+7+5=15、5+5+5=15、9+2+4=15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到知识的大海中搏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例如在教学测量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师布置作业:回到家后,估测一下你家的房有多高?你家种的树有多高?以及你身边熟悉的东西的高度。并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看你估测的准不准?第二天集体交流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老师,张华说他家的树大约有2米高,李英说他家的树大约高20米,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呀?”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首先给予鼓励,接着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看一看,比较一下大树与刚种下的小树的高度确实相差很大,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虽然都是树,但实际高度却不大一样。也使他们进一步懂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道理。五、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含义后,给每个人发一个长方形(大小不一),要求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都用尺子测量,但有的是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是量长方形的长、宽。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了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时,有(长+宽)2、长2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的长顺序相加,这时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讨论、分析、比较中,选出最合适自己的方法,从而把低层次的数学知识上升到高层次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知识的探究过程,真正地将知识融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落到实处。参考文献: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与智力开发 普通心理学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