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核心竞争力理论渊源、局限性和研究展望内容摘要:核心竞争力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 至今尚未形成严密的体系, 存在隐 含技术发展的线性假定、否定比较竞争优势、忽视核心能力培养的外部因素、 缺乏广泛的解 释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应基于顾客价值、 相对优势、量化分析、学科综合等角度展开进一步 的研究。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渊源局限性研究展望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渊源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 它是与经济学研究和 企业能力理论研究 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企业能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的分工理论。 1776年,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企业内部分工的性质和程度是限制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进而决定了企业规模成长的界限。大卫?李嘉图 1817 年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 1920 年阿尔弗 雷德 ?马歇尔创立了 企业内在成长论”,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 间存在 着 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与其各自的知识和技能相关, 这种知识和技能可以被看作是 企业的能力。企业内在成长论”可以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雏形。20 世纪 50 年代末,菲利普 ?塞斯内克 ( P?Selznick , 1957 年) 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 艺 术一书中指出,一个组织的发展历史造就它具有特殊的缺陷和能力”,并用独特的竞争力 表示企业与其 它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 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也分别得出结论: 拥有独 特竞争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1959 年,潘罗斯发表其经典著作企业增长理论,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企业内部的 资源。潘 罗斯将企业定义为 被一个行政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 ”,并认为企业 的增长源泉是企业的内部资源。 潘罗斯是西方经济学思想史上第一个强调企业内部的知识创 造是企业增长源泉的经济学家。 按照她的逻辑,对生产性资源的使用产生生产性服务, 生产 性服务发挥作用的过程推动知识的增加, 而知识的增加又会导致管理能力的增长, 从而推动 企业的发展。她所说的从经验中产生的知识是独特的, 也即后来被概念化的独特的或难以模 仿的企业能力的最初理论表述。受潘罗斯的启发,第一个提出 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理查德森 ( Richardson , 1972 ) 。 他在工业组织一文中,使用能力”(capabilities )概念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对现代大企业诞生、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支持了能力演进的理论(Chandler , 1992) 。他早期在对美国组织结构演变的研究中 (Chandler , 1962 )提出了与潘罗斯相似的分析框架。 而在他后来出版的 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动力 (Chandler , 1990) 一书中,则使用 组织能力”这一中心概念对现代大企业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指出,向管理型大企业过渡创造了组织能力的基础,由此发展起来的组织能力是企业、工业甚至国民经济持续竞争优势和持续经济扩张的动力,决定了企业和国家的兴衰。尼尔森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 ( Nelson and Winter ,1982 )从微观经济学的 角度,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能力和行为的演化理论。为了理解企业的知识存在于什么地方,企业的能力如何发展变化,以及企业怎样改进寻求利润的方法,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个由组 织惯例所构成的层级结构 ( a hierarchy of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到空前的发展。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 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认为,核心能力也 称为核心 竞争力,就是指 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 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是一种基于技术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此外,众多学者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 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 形成了关于核心竞争力 的不同理论。以巴顿( Dorothy Leonard Barton )为代表的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认为核 心竞争 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外泄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以克里斯汀 ? 奥利佛 (Christine Oliver )为代表的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强调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回报和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以库姆斯( Coombs )为代表的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核心竞争 力,主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同的管理系统、 目标和价值系统、结构系统、 社会心理系统的 有机结合。以拉法( Raffa )和佐罗( Zollo )为代表的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指出企业 核心竞争 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 渗透在整个组织中, 它是技术核心能力、 组织核心 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不可能在企业里分散开来加以定位。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理论尚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集体认同 的分析框架,对其基本概念和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该理论还没有形成严密的体系。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局限性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全球的企业经营环境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也没有发生革命性的 政治事件,行业的惯性和渐进性的管理变革应不会在短时期内使之发生如此戏剧性的变化。 因此,我 们有理由怀疑核心竞争力理论自身具有局限性。(一)核心竞争力理论隐含技术发展的线性假定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 企业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强化, 能够保证企业持续地拥有技术优 势和竞争优势。这一判断显然是建立在技术的线性发展假定之上的。 即认为核心技术的发展 是渐进的,后面的成果是前面成果的延续和进步, 不存在技术的突变和间断。 但是纵观技术 发展史 ,技术发展的总体轨迹是非线性的,线性特点仅仅是阶段性和局部性的。技术的发展只是在其走向完善的过程中是线性的。而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其发展轨迹往往是跳跃性的和间断性的。 技术发展的这一特点使得核心竞争力理论所倡导的发展 战略难以成立。企业依靠对现有技术上的强化和领先,并不足以保证企业一直领先, 新进入某一业务领域的企业, 完全有可能利用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超越产业内现有的巨人, 实现超 常规的跨跃式发展。(二)核心竞争力理论否定比较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比较竞争优势只是企业活动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竞争能力,是一种相对的、短期的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从而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 因而,比较竞争优势不是真正的 核心竞争力。其实,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在其经典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对这种只重长期、轻视短期的做法给予猛烈抨击,他有一句名言:从长期 看,我们都趋向 死亡。纵观全球市场可以发现, 许多成功企业都是在一个虚拟的长期曲线下 做连续的短期最优化经 营。 可以说,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期竞争。 比较优势正是基 于这个理论。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比较优势也是竞争力一文中指出,竞争包括 生尤其在产要素”和比较优势”两方面的内容。竞争力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优势的展示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 导致这些要素成 本在各地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从而使得比较优势的作用更加凸显。 从这种意义上讲,如果 核心竞争力理论否定比较优势 ,就相当于否定竞争力本身。转(三)核心竞争力理论忽视核心能力培育的外部因素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其它 企业理论相比,更为关注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 认为企业的成长 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精心编织 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很少或几乎没有将目光投向企 业外部 去寻求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外部环境似乎是已知的固定因素因而被舍弃了, 甚至有 学者认为这正是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力所在。有代表性的情形通常是, 信服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决策者们完全陷于内省型”的思维模式中,完全依靠自身的核心能力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 而不是追求其他的新事物以抓住市 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增长机会。因为忽视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产品特征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会引导企业以 完全是理性的,且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方式自然地做出不利于企业成长的决策。 实际上,核心竞争力远非仅仅是做自认为擅长的事情,而是要做消费者看重的事情。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竞争基础改变时,要保持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企业具有学习新事物的决心和能力, 反之,无视外部环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影响, 过分专 注于组织内部的精耕细作,会形成 过剩的竞争优势”。有学者指出,日本企业之所以竞争力衰退,并不是因为背离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倡导的原则,而是过分拘泥于这些原则。例如, 20 世纪 90 年代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成为了核心 技术,所以日本 20 世纪 80 年代在模拟技术的领先地位,丝毫无助于它在数字领域的竞争,反而起了阻碍作用,并最终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 环境,动态地审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这是企业寻求未来利润增长点的关键。(四)核心竞争力理论缺乏广泛的解释力 根据该理论,核心竞争力不是指单纯的市场占有率、 品牌知名度、企业的生产规模,甚 至不是指营销渠道、商业模式、物质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通常认为应把核心竞争 力视为一 种合力,它是企业所有资源充分整合的结果, 是企业驾驭内外环境的能力体系。 其 中有某一两项因素比较突出, 它们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 那么,企业该选择哪方面因 素去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该理论并未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 同 时,是不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该理论对此也未作出回答。 它不能解释为什么 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但是他们仍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求得了发展;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 却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 在解释 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源泉的时候, 它没有给出可行的识别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也没有对如何积 累和使用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操作性的途径。 概念的不确定性和内涵的模糊性, 使 得核心竞争力理论缺乏广泛的解释力,从而限制了其对企业管理的指导作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展望(一)基于顾客价值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界定核心竞争力, 首先必须明确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什么?从其根源着 手,确定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的研究对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的认识是不明确的, 对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普遍具有明显的事后追溯的特性。凯恩斯曾经说过 一切经济活动都 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消费的主体是顾客,可见顾客的需求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源泉,培育核 心竞争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 基于顾客价值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就是 要以顾客为中心,通过考察向顾客传递价值的过程和环节, 来寻求企业的竞争优势。顾客价 值的研究视角,包括五个基本方面: 研究顾客需求、分析和评价自身的能力、确定提供给顾 客的价 值包、选择高效迅捷的渠道传递价值包、信息的回收反馈。 只有基于顾客价值, 企业 的思维模式才能从关注自身的 “内省 ”型转向关注竞争对手和消费需求的 “外审 ”型,才能避免 由于忽视外部因素而陷入 “竞争优势过剩 ”的误区, 也才能抓住市场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发 展 机遇。(二)基于相对优势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相对优势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 具有超越竞 争对手且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 争优势。 基于相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有两方面特征: 一是 相对优势的立足点是顾客价值 和市场环境,其参照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