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新文化运动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摘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占有重要地位。而思想史之变迁, 更如蚌中之珠、沙中之金、石中之玉,尤为要紧与引人注目。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唤起国人精神道济天下之溺的重 要作用,而今,昔人已经逝,余波未平。新文化运动的洪钟巨响,穿透时空,撞 击着我们的心灵,同时,又给当今时代的人们,留下一个严重的课题:中国文化 应当何去何从?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梦目录摘要2目录3一、引言4二、从新文化运动看传统文化发展4(一)“民主”与“科学” 4(二)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5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5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6(一)辩证地继承6(二)创造性转化6(三)创新性发展6(四)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6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实现7六、总结7参考文献9一、引言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 的当代价值日益彰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其根本目的在于 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 自信心;在于使社会主义道德有更丰富的内容,有更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 族形式,有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于能更好地协调社会主义 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于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 社会主义,真正成为我们的社会思想的主旋律,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建设。二、从新文化运动看传统文化发展早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动的爆发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 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总体上看,新文化运动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 纪元,把中华民族引上了一条民主的、科学的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一)“民主”与“科学”“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 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 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 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 思想。(二)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只是文化革新而非文化“断裂”一一与六十年代的“文 化大革命”绝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场理性主义而非感情用事的运动。 当时提倡民主,提倡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都是服从于民族发展需要 而作出的一种理性的选择。所谓“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就是要将传统的一切放 到理性的审判台前重新检验,重新估价。“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通过 狂人之口发出的呼叫,便昂扬着五四时代特有的理性主义的激情。当然,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并非没有缺点或失误。如在旧戏、汉字的评价上, 某些先驱者的意见就相当偏激。在另一些具体问题上,为了矫枉,有时也不免走 过了头。但总体来看,它在历史上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 场伟大的文化革新、思想解放的运动,是“人”的重新发现,个性的重新肯定, 科学、民主、社会主义等新思潮在民众中扎根的运动,是思想、道德和文学都走 向现代化的运动(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张我军都受其影响),是传统文化经过 新时代的冲刷开始调整、转化并向现代工业文明适应的运动,也是中华民族经过 与世界潮流对话,实现自我完善,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的运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立足点”。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 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积淀为独特的思想价值体系,这种价 值体系植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 式。今天,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 富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实现 中国梦必须以繁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 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 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 中国梦的力量之源。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一)辩证地继承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当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性的东西,因此对历史 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二)创造性转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抄,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对传统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一要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相协调,认真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真正成 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三要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 口味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阐释”,使之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三)创新性发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推进传统 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一要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的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二要既立足本国国情又面向世界。要根据 本国国情的需要,认真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之精华,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四)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全盘肯定。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仅不 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而且会给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严重危害。另一种是全 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 潮,不仅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对我国传统文 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 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国共产 党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 涵。我们应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 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 更为丰富、更加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更好地促进优秀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 不断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 并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与时俱进地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正视优秀传统文 化面临的内部资源流失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双重困境,更加通俗易懂地诠释和阐发 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富有深厚优秀传统 文化底蕴的中国梦能够更好地在人民大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总之,我们 应具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精神力量的高度自觉,进而切实把优秀 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六、总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 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历经 五千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系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注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 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讲仁 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每个中 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可以说,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是海内外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 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 统。在近代以来的磨难曲折和卓绝抗争中,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复兴 梦想的追求。从孙中山先生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 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 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正在一步步接近实现 梦想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优秀 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参考文献1 马成瑶,任松,龙秀兰,于雷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留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述论牡丹江医学院学报第3页2 牛晓东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牛晓东3 “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N。人民日报,2013-03-04(04).专业论文评语阅等级;评阅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