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抠门”的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篇,此方以“黄芪”冠名,而方中“黄芪”的用量却只有“一两半”,远不不小于桂枝、白芍等药。 如果按汉代一两等于目前3克计算,黄芪建中汤的现代剂量为:黄芪4.5克、桂枝9克、白芍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饴糖30克(饴胶40毫升)、大枣3枚(7.5克)。经方大多“药物味数少、单味用量大”,为什么仲师开立黄芪建中汤时却如此“抠门”呢?“黄芪体质”与黄芪的“药势”黄芪“体质用药”的经验,医圣张仲景、金元四人们之一的朱丹溪、清朝的邹润安,及现代的岳美中专家、黄煌专家均有有关的论述。 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篇中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的“骨弱肌肤盛的”的“尊荣人”。 “腹大而肢体血痹”的“胖人”是“内充而外不充”,自然宜用“补气而升发走表”的黄芪。 朱丹溪说:“本品功专补气,肥白多汗者多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误投之,令人胸满。用三拗汤泻之可解” 本经疏证为清代邹澍(润安)撰,约成书于18840间,书里的饴糖条目中说:“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资助之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 “腹瘪而肢枯”的“瘦人”是“内外皆不充”,当先充里,故宜用“补气而守中”的“人参、大枣、炙甘草”。黄芪升发气血,阴虚体瘦者多用易腹胀阴血亏虚的体瘦之人,用大剂量的黄芪之后会引起腹胀,因素是腹部的气血被黄芪提高到胸部头部,发散到四肢肌肤之后,中焦脾胃气血空虚,导致的胃肠蠕动减慢、消化能力减少。 用于阴虚瘦人的处方,宜加“补中气”、“充内”的“人参、大枣、炙甘草”之类的药来与黄芪配伍,以制约黄芪升发气血的“副作用”。例如补中益气汤就是这样配伍的,但这个方子黄芪是主药,用量不算小,此方对于“下焦肾气亏虚”及“体瘦阴虚过于严重“的人来说,仍然不合用。黄芪固表敛邪,内有邪热者用之宜斟酌黄芪是补药,虽然它可以在补气的同步将气血从内脏发送到肌肤四肢,但它不仅不能“解表散邪”,反而有“固表闭邪”的作用。本草经疏中说:“黄芪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局限性,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本草新编也说:“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因此从“闭表敛邪”的角度来看,“内有邪热”的人也不能使用大剂量的黄芪。由于体内的热气、湿气、浊气等实邪不能从皮毛散发出去而郁闭于内的话,也会引起腹胀、胸满,这种状况下就需要用陈皮此类行气、化湿、导滞的药来消除黄芪敛邪的这个副作用了。黄芪建中汤以“黄芪”冠名,为什么黄芪用量最小(仅一两半) 需要服用品有大量“饴糖、芍药、大枣、炙甘草”等补中焦脾胃之气的药物的建中汤类方的“虚劳之人”,多数体型是偏瘦的,属于阴虚精亏的“失精家”,因此不适宜使用大剂量的黄芪,容易导致胸满腹胀口干上火等副作用。“阴虚体瘦”的人在确有需要时小剂量使用黄芪还是可以的,以现代临床经验看,宜不不小于10克每剂。想必当年仲师深明此要,因此在此方药物剂量的调配上相称的“因人制宜”,“证候”与“体质”都兼顾到了。 黄芪建中汤中“黄芪”的用量只有“一两半”,远不不小于桂枝、白芍等药。也远不不小于适合患“血痹”之证的“骨弱肌肤盛”的“体胖腹大、肌肉松软”的“尊荣人”所用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三两”的剂量。如果按汉代一两等于目前3克计算,黄芪建中汤的现代剂量为:黄芪.5克、桂枝克、白芍1克、生姜克、炙甘草6克、饴糖30克(饴胶毫升)、大枣3枚(7.5克)。 为什么黄芪建中汤中要用少量黄芪呢,我觉得是由于此方常用来治疗“中焦脾胃虚寒”引起的“溃疡性疾病”,例如虚寒性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口腔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 在“饴、芍、草、枣”等品“充里守中、健脾益气”的基本上,用小剂量黄芪“升发气血、生肌敛溃、荣养肌肤”,增进身体各处“上皮组织”的修复。“建中气”的同步“适量”的“用中气”,去弥补和养护身体上这些虚损局限性的地方。因此金匮要略原文中说:“虚劳里急,诸局限性,黄芪建中汤主之”。黄芪用小剂量还减轻了其“闭表敛邪、助热伤阴”之弊,适应了黄芪建中汤这个治“虚劳”的方子需要“久服”的特性。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备急要方中有一种相应的方子叫黄建中汤(方名仅差一种“芪”字),药物构成完全相似,唯一的不同是黄芪的剂量变成了“三两”。虽然黄芪用“三两”,也没有超过同方中桂枝、白芍、生姜等药的剂量,按一两等于目前3克计算只有9克。 而观测目前运用黄芪建中汤的医案,一般黄芪起手就是15克左右,甚至更多,如果患者很瘦、阴血很虚、或者有内热的话,用了之后很容易浮现腹胀、口干、胸闷等副作用。 如CV健康节目上专家推荐的黄芪建中汤药物剂量:黄芪用到1克,而桂枝和白芍只用10克,饴糖甚至不用,严重背离经方原量,忽视了“虚劳里急、诸局限性”之人的“体形体质”。 一管之见,仅作探讨,不对的地方盼各位教师指点斧正。藏在黄芪建中汤加减法中的“秘密” 金匮要略中黄芪建中汤的方证条文、药物构成、及其加减法如下: “虚劳里急,诸局限性,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局限性,补气加半夏三两)” 虽然“小建中汤证”和“黄芪建中汤证”均为“阴阳(气血)两虚”的虚劳证,但“小建中汤证”有“悸,衄,梦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的“虚热”之象,而“黄芪建中汤证”只言“虚劳里急”,未言有“虚热”之象,且言身体浮现了“诸局限性”,可见“黄芪建中汤证”脾胃虚寒的限度比“小建中汤证”更重,因此“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以温补肝脾肺的阳气,同步升发气血去荣养“诸局限性”之处。黄芪建中汤仅比小建中汤多少量的黄芪(一两半),为什么其后浮现了条加减法,而这3条加减法为什么没附在小建中汤方中呢?这阐明黄芪建中汤的3条加减法中浮现的“或然证候”(胸满、腹满、气逆)是由于加了黄芪所致。 而经方一两事实上相称于目前15克左右,最新考证是1.8克,照此折算,一两半黄芪即为1克3克。 也就是说,一剂小建中汤中加入20克左右的黄芪就也许导致“胸满、腹胀、气逆”的副作用,足见服用黄芪建中汤的“虚劳病”患者,多数为“羸瘦之人”。而“胸满、腹胀、气逆”的副作用是由于黄芪“升发气血、闭表敛邪”所致。 因此朱丹溪说“若面黑形实而瘦者,误投之,令人胸满。用三拗汤泻之可解”,三拗汤用的是“麻黄、杏仁、甘草”来宣肺散邪,但黄芪建中汤的服用者是“阴阳两虚”的“虚劳”之人,不适宜用峻猛的麻黄,故将生姜用量加倍以增强宣肺散邪之力缓和胸满之证。 “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也是一种“抠门”的地方,茯苓是味甘淡平和的药,但它能利水宁心定悸眩,药势走下,会引气血下行,用量如果过大会抵消黄芪的升发之力,因此只用一两半,与黄芪等量。饴胶和大枣均可生湿助满,然而饴胶是君药,是“益气建中、补阴缓急”所必须的,不可去,故只能去枣。 肺气以肃降为顺,降肺气即为补肺气,因此如果浮现了肺虚损失降,导致上气咳逆之证时,需要“及疗肺虚损局限性,补气加半夏三两”。 黄芪建中汤若按其加减法,去大枣加茯苓之后,相称于合入了用于“胃阳虚心下停饮证”的茯苓甘草汤,如果再加半夏,则相称于又合入了用于“饮阻胃阳支饮水盛证”的小半夏加茯苓汤,如果再加一味“陈皮”,则“燥化痰饮”的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也涉及在里面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