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东方智慧之学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1月27日更新,本报记者常宇在近期有关中医科学性的讨论中,很多学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让我们认识了中医的真面目。那么中医界的专家、学者又是怎么看待中医的特色和精华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的著名专家王琦教授。记者:尽管人们对中医的科学性众说纷纭,而您却多次强调中医是东方的智慧之学,我们怎样理解您的这种观点?王琦:从历史上看,按照国际考古学和历史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与中国一样悠久的古文明,地球上总共有六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爱琴文明、玛雅文明和中国文明,那些异国的文明,曾经与中国文明一样璀璨辉煌,后来却逐渐变成一片迷茫,只有从考古学家们自地下挖掘出的遗存中去印证历史的记忆。令人惊奇的是,惟独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岁月迭宕中没有消亡、断裂,一直绵延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不能不说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而浸润着中华文明的中医学,几千年来一直流淌着她的血脉,以鲜活的生命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芒,而且有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从中医自身来看,在今世独存的这门科学里,它从中华文明源头的易经里,禀承了整体观的结构图式和整体观的运动模式,显示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智慧,整体地、运动地看待世界和事物,并以易经阴阳二气“交感相与”看待生命不断生灭的流变过程;它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辨别事物的属性,演绎事物的结构与内在联系;它以气化理论去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天象物候的变化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它以“天人合一”思想,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文与科学的互动形成独特的意境,这一切都注定了它是一个伟大的包含着东方人大智慧的学科。记者:有人说尽管中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是很现代的,但在思维上却不是落后的,是先进的和超前的,您怎样认为?王琦:中医理论的特质主要是理论思维,它所侧重表达的是生命疾病现象的动态调节关系,而不是形态结构的实体;它所凭藉的认知方法是传达信息的“象”,而不是细胞、蛋白质;它所归纳的理论是直觉思维,而不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概念思维。这方面我说得详细一些,因为这方面确实是中医的精华之处。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中医学是关系与调控思维而非实体思维实体思维使人们相信,一切现象一切表现都是某个实体存在,对于世界的解释找到一个什么“体”(如支原体、抗体、线粒体),什么“子”(如分子、原子、粒子),或者什么“性”(如酸性、碱性、阳性、阴性)才能作为确信无疑的依据,反之皆不足为凭。而中医理论却体现着动态的调节关系思维,其思维方式注重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信息、系统、控制等,目的是解释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事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认为生命现象是整体现象,生命是在与“他”相联系的整体中存在的。如在藏象学说中讲五脏之间的关系,脏腑表里配属的关系,生理功能与病变的关系,五脏与形体诸窍的关系,脏腑与经络的关系,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中,首先是将五脏归属于五体,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联系所属的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联结在一起,体现了人体的整体观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而这种联系又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其他如在发病学上讲正邪关系;治疗学上讲虚实补泻关系、标本缓急关系;方剂学上讲君、臣、佐、使配伍关系;药物学上讲升、降、浮、沉关系等,在中医学的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以及诊疗旨趣中,调节平衡思想无处不在。把握了关系范畴就展开了它的多维性,多面性。时至今日,人们已经发现实体思维方式不能完全解释世界,并且这种实体思维方式自身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从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以实体为中心逐步进入到以关系为中心。(二)中医学是“象”思维而非概念思维脉象、概念化的逻辑思维讲求分析、演绎、注重思维形式的规范,而中医理论思维属于“象”思维,与易经的象思维一脉相承,周易说“易者,象也”。中医是通过“象”来由外揣内,由表知里。象是观察、分析人活体状态下生理病理变化的认知思维方法,故在中医学中随处可见到藏象、舌象、证象的表述,与重在“器”的形态研究是两种认识路线中医讲“藏象”不讲“脏腑”,因藏象是内藏外象,通过人体所显露于外的多种“现象”加上医者的“意象”去感知内在脏腑生理病理功能,这就是唐代医家王冰所说的“所见于外,可阅者也”。所以它讲的心、肝、脾、肺、肾是一种理论模型,是一种功能符号,而不是脏腑实体,如用解剖实体的角度看中医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脏腑升降功能理论,中医则没有什么科学可言。中西医都切脉,西医切脉主要是了解脉率和脉律,中医把脉主要感知的是脉形、脉势、脉的通畅度和脉位。如端直有力,如按琴弦,即为弦脉之象,而这种脉象与自然界的东方、春季、人体的肝气之间存在联系,所以西医切的是“脉搏”,中医切的是“脉象”。一字之差,认知对象、范畴、内涵形成了很大差别。中医还通过“取象比类”,测知未知领域,如“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即取五脏之象,以五行为类,推导其规律。素问征四失论说:“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象不仅有有形之形象,还有经过人为抽象、体悟而提炼出来的意义符号,为无形可感之意象,“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指出了象对中医理论产生的重要作用。象的思维,属于理性上的悟觉思维,讲求融通,反映象的流动与转化。信息是反映事物运动状态与变化的方式,象的思维离不开信息作用。我们的祖先把它作为一种实用性的理论体系创造出来,确属聪明睿智。象的大概念还可以包括象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体现了中医与象数的结合。象和数是普遍存在的,古人认识事物皆从象数入手,中医理论也不例外,同样用象数来类比推理,作为医学的论理工具,如象数与三阴三阳,象数与五运六气,象数与藏象经络、穴位,解剖生理;体质分类;骨度;经脉长度;营卫运行度数等均有深刻联系。类经谓:“数者气数也,气者气候也,既有其气,必有其数,物各有气,各有其数。”医源于易,易源于数,黄帝内经的运数思维始于度量,精于计算,有“数与形”的原始数学思想,有生命运动的“大数”、“常数”等定量思维,有对色、脉变化的数量变化揣度,这里的数是自然之数,代表时空形式,运动关系不单纯是数量关系。李树菁先生在自然科学第三次浪潮条条道路通象数的文章中说:“自然科学发展从先秦迄今,共分三个大阶段,亦称之为自然科学发展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以象数相结合的周易整体观为代表。第二次浪潮,以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为代表,以仪器观察数据为特征,在此阶段,科学部门越分越细,面临复杂的科学问题无能为力。第三次浪潮以20世纪60年代的系统科学为开端,相继出现耗散结构理论、浑沌理论,都与系统科学周易象数观念有许多共同观点。”(三)中医学是复杂思维而非线性思维近年来,非线性科学在探索非线性现象的普遍规律,发展处理它们的普适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人体是个复杂系统,中医认识生命现象时含有混沌、非线性的复杂科学思想。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主编一本中医全息诊疗学,书中提出:中医全息诊疗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生命活动部分与整体,人体与宇宙间的全部信息联系规律,并应用这种规律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的一门医学科学,它包括人体全息规律的研究、人体宇宙全息规律的研究,使人们不断自觉地从全息认识模式出发采用崭新的认识模式。生命全息思想体现了复杂科学思维的合成性。即超越事物原有的系统,把思维的触觉从本系统拓展到他系统,从不同系统的多维视角寻求内在联系,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中去认识对象。而线性思维把一切因果关系简单地归纳为一个由此点到彼点的线性关系,常常撇开了事物总体的广泛联系。阿尔文托夫勒在给诺贝尔奖获得者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一一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一书的前言中写到:在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问题分解成尽可能小的一些部分。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致我们竟时常忘记把这些细部重新装到一起。而伊普里戈金花了一生精力试图去把这些细部重新装到一起,具体地说“就是把生物学和物理学重新装到一起,把必然性和偶然性重新装到一起,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重新装到一起”。而伊普里戈金本人及伊斯唐热在为该书中译本序言中热情写到:“中国文明具有了不起的技术实践,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理解。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的莱布尼兹,也因对中国的冥想而著称,他把中国想象为文化成就和知识成就的真正典范。”他还在序中指出:“因此,中国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对中国文明他真实地表述了以下思想:“我们特别感兴趣的两个例子。当作为胚胎学家李约瑟由于在西方科学机械论理想(以服从普适定律的惯性物质的思想为中心)中无法找到适合于认识胚胎发育的概念而感到失望时,他先是转向唯物辩证法,然后转向了中国思想。从那以后,李约瑟便倾其毕生精力去研究中国的科学和文明。他的著作是我们了解中国的独一无二的资料,并且是反映我们自己的科学传统文化特色与不足的宝贵资料。第二个例子是尼尔斯玻尔,他对他的互补性概念和中国的阴阳概念的接近深有体会,以致他把阴阳作为他的标志记。这个接近也就有其深刻思想起源的。和胚胎学一样,量子力学也使我们直接面对自然规律的含义问题。”看看,这是外国学者对中医思维特点的公正评价。记者:那么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医学的思维的高明之处在什么地方呢?王琦:我要强调的是,中医学是一元论的哲学思维而非两极化思维。中医理论思维是从生命体验中凝结成的活的生命辩证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意境,富含着丰厚的辩证法资源。中医理论思维的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气、阴阳、五行的三大范式之中。“气”是中国哲学与医学最本质的结合。气是中医学从理论上解释人和自然关系,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的核心概念,气的一元论思想阐明整个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通过气化理论来阐明生命的运动变化形式,素问气交变大论有句名言“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就是说懂得气和气的作用的人,必能对物质世界有深刻的了解。中医学“气”的概念作为哲学范畴而被广泛应用,如对气的运动形式用“升、降、出、入”加以概括。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表达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运行状态中医学把阴阳理论作为事物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来解释生理病理现象,如阴阳离合、互依、消长、转化等,在临床上有很强的指导性。如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贝训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而中医应用五行理论,从相生、相胜原理推导出相制、相化原理,用于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并藉此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在中医理论的哲学思维中,既讲“一分为二”,也讲“一分为三”。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一分为二”概念的是隋代医家杨上善,他在注黄帝内经太素中说:“一分为二,谓天地也。”此后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中说“道者,阴阳之理,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把“一分为二”和阴阳直接相连起来。而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医理论上还有“一分为三”、“含三为一”的问题,淮南子天文说:“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道为代表的一元论宇宙,有异于西方二元论的世界,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万物,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如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三阴三阳被用来描述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活动,而“天、地、人”三才观把人、物、自然看做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医理论哲学思维体现了理论上的简约性,从而展现了概括性,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因而成为千古流芳的箴言。这种以“生成变化”机理为核心的思维与西方两极化追求本质的抽象化思维相比,显示了自身独到的灵采我们应该这样认为,中医学的理论不是过去的、历史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