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丰富劳技课实践内容 小学劳技课教学资源挖掘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萧山区靖江一小 朱玉华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补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教材内容,与校园文化、学校常规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等结合,让学生了解、品味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民俗技能。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俗技能从2008年起,我国将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日与传统节日的结合,是我国政府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积极行动,是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的有效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懂得自己国家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还应注意运用劳技教育中所蕴含的技术文化、艺术性和民族精神等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人文因素,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打动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我们现在使用的劳技教材中,涉及到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内容,如:四年级下册的菱形风筝的制作,五年级上册的小手链、缝香袋,五年级下册可爱的小陶童,六年级下册的漂亮的宫灯等等。由此可见,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可以利用自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从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结合劳动与技术学科特点,我们了解到我校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些现状:虽然各门学科中或多或少都有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但真正全面了解祖国四大传统文化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学生不多,更别提其他的传统节日。虽然有很多学生对我国民俗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对刺绣、包粽子、中国结、包饺子、做汤圆、剪纸等传统技艺挺感感兴趣,但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尝试和参与。所以我们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在完善补充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资源,合理增补有关民俗技能实践操作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渗透民族文化,同时也提升老师的劳技技能。一、立足教材,合理增补,挖深挖透传统文化资源 在现行的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编排着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四年级下册第6课菱形风筝的制作,五年级上册第3课小手链,第10课缝香袋,五年级下册第6课可爱的小陶童,六年级下册第6课漂亮的宫灯等等。但这些内容分散在各个年级中,没有一个体系,实践时间安排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实践内容,重新编排,适当补充。 1、教材内容的完善补充,形成民俗技能系列 教材中安排的实践内容一般是一课时完成,学生刚刚接触这一技能,下节课就是其他的操作内容,不能很好地了解、巩固民俗技能。所以我们根据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民俗技能,每个学期安排一个主题,进行适当的补充,增加操作的课时。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小手链这一课,运用的是中国结的编织技能。教材中提到的是运用云雀结和平结编织小手链,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介绍中国结的历史;第二部分是介绍云雀结和平结的编结方法;第三部分是课堂实践制作一条小手链。根据学生的实际,要完成这些内容,一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中国结的内涵和外延是很丰富的,所以五年级上学期我们就确定了“中国结”这一操作主题,安排五课时左右的教学时间。首先我们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结的装饰性与实用性,然后通过文字资料,了解中国结是我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绳索的装饰品,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中国结不仅造型优美、色彩多样,同时作品的命名,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风顺”等组配,都表示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是赞颂以及传达衷心至诚的祈求和心愿的佳作。中国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我们重点教学云雀结、平结的基本编织方法,耐心地讲解示范,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方法,在这基础上编织小手链。我们还补充了十字结、双钱结、吉祥结等编结方法,并尝试组合,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结、穿、绕、缠、编、抽等编结技术,让学生对中国结有进一步了解,进一步巩固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能。再比如根据教材内容,我们确定五年级下学期民俗技能的主题是“陶艺”,了解陶瓷的历史,学会对粘土的捏、揉、搓、压等技法;六年级下学期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的灯”,除了学会做宫灯以外,还学习做民间的彩灯、花灯。 2、增补教材,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我们还依托祖国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以传统佳节和季节为主线,充分挖掘各类优秀、健康、向上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并整合成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的自选教材,如清明节选用包清明果,端午节增加包粽子做香囊,春天开设放飞风筝课,以多种形式呈现于课堂,每个年级都形成固定的实践内容。比如中国的剪纸,它是一种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在每学期的劳技课上,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学习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基本的技法开始学习,从模仿到自己创作,每个年级以螺旋式上升,三年级学习简单的折剪法,四年级学习团花剪纸,五年级学习独纹样剪纸,六年级学习欣赏剪纸。这样坚持四年,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再比如中国的风筝,它绚丽多姿、各具特点,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风筝”融科技、娱乐、文化等要素于一体,又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每年春季,各年级我们都增补放飞风筝这一内容,安排两节课的学习交流实践,(一节课制作,一节课放风筝),让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文化、风筝的材料、风筝的制作、风筝的放飞等各方面作初步的研究。各个年级制作风筝的要求都不一样,三、四年级要求会做几何形状的风筝,五、六年级要求会做简单动物形状的风筝。开设这一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扩大视野,体验放风筝的乐趣,更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实践民俗技能的欲望我们安排了这么多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操作这些内容和技能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技能学习,兴趣为先,当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动手操作的欲望。1、巧用质疑激发情感共鸣在物质相当丰富的今天,粽子、风筝、汤圆、灯笼等具有传统民俗特色的物品,都可以买到,而且质量很好,学生就有可能质疑,为什么我们还要亲自动手做呢?我们如果仅仅采用介绍文化历史的“灌输式”教学,强迫学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我们要学生的质疑为主线,用事实的依据来解决问题,把开启学生民俗文化认识的钥匙交给学生来亲自打开。比如在端午节学习包粽子时,我们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发表看法:如何看待在物质相当丰富的今天,学习包粽子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记住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动手能力等等。之后老师补充资料:韩国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的新闻。端午节虽然起源于我国,并已经有了2500多年历史,但是它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已经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融入了当地历史和文化血脉,成为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在韩国,端午节传入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其“端午文化”,特别是江陵端午祭,已经加入了那里的山川气息和人文追求。看了资料后,学生的感受很多,大家交流后,得出结论:韩国以端午的名义申遗成功,给予我们的文化提醒,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包粽子,感受端午节的气氛,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2、创设情境激发动手欲望“情景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通过精心设计,人为设置和创造的、有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某种情景的物质环境或心理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创设”的方法去激励、培养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声音、图象、色彩能引起学生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兴奋,从而激发动手操作的欲望。比如在教学纸杯灯笼时,我们创设了几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创设精美的学习场境。课前精心布置教室,在门上、窗上都挂上灯笼,并用彩条进行美化,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创设欣赏情境。我们在课前收集了许多优美的灯笼作品以及元宵节赏灯的录像做成课件,让学生在课中欣赏,激发他们做灯笼的欲望;创设美妙的音乐情境,通过连续播放中国传统民乐来营造轻松惬意的制作氛围。这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灯笼的美观性、实用性,于是便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制作当中。3、自主探究促进传统民俗技能的创新自主探究学习的教育目的在于起到激发学生迸发开拓创造思维火花的作用。当学生被激发迸发出思维的火化时,才表现的最有创造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他们的知识面广,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所以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时候,我们采用了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示范讲解的教学模式。比如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特色的食品、物品等,我们让学生先查资料了解,既节约了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时间,同时也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再比如做汤圆的时候,我们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芝麻、肉可以做馅外,还可以用什么材料?风筝的图案可以怎样设计?灯笼可以做成怎样的形状等等。总而言之,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发挥他们的想象,鼓励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技能领域进行创新。三、多方结合,传统文化资源的拓展延伸 1、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现在每个学校都在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校园文化,因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无形的。我们劳技课中传统文化技能的学习结果,可以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室里专门开设“传统文化园”,在校园内开辟“传统文化长廊”等。 我们也将在劳技课中学生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的照片,制作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进行展出,一方面是对作者的褒奖与激励,另一方面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其他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逢民族传统节日,我们还组织劳技类社团的学生制作展板,介绍春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佳节的由来、历史、活动,介绍剪纸、中国结、包粽子、汤圆、清明果等民俗技能,供全校师生学习、欣赏。2、与学校常规活动相结合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举行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展示活动,我们学校也是如此。在艺术节上,我们把劳技学科的实践操作内容也安排在里面,举行了剪纸、刺绣作品展,组织了包粽子、饺子比赛等,让学生有充分展示民俗技能的机会,同时也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学生对民族传统产生兴趣,参与到技能的操作当中来。3、与学校社团组织相结合。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更高需求,我们组建了劳技类社团组织,开设剪纸、中国结、萧山花边等兴趣小组,聘请校内在传统技能方面有特长、兴趣浓厚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社团活动的开展要有计划,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同时,我们也要充分挖掘家庭资源我们学校有“百名家长进课堂”的活动,从中发现在传统技能方面有特长的家长、社区资源,发动社团学员寻找身边的“民间高手”,聆听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他们高超的传统技能,进而丰富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内容。如在“百名家长进课堂”的活动,学生就学习了包馄饨、包包子,受益良多。503今天下午第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