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贝纳德效应 一个被误读的错误贝纳德效应: 一个被误读的错误19 世纪末,科学家们研究给液体加热产生对流的问题,法国人贝纳德(HBenard)于1900和1901年报道了他对这一 现象所作的研究:在金属盘(直径约10 cm的圆形或边长10 cm的方形)内装粘性液体,如熔化的鲸腊油,液体深度在0.51mm。利用蒸汽从下面加热,液体上表面是开放的,与 室内空气接触。当液体上下温度差很小时,液内仅有自下而 上的热传导,而当温度差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液体内发生有 规则的对流,用光学方法观察或将铝粉放入液体即可看到周 期性流动显示出的六角形花纹。这种空间周期性结构的出现 被称作贝纳德效应。要想完整准确地理解或解释贝纳德效应,无疑需要通过复杂 的流体力学分析才能解决。这个实验采用平底金属盘,被加 热的液体很薄,而液体有一定粘性;蒸汽加热使得加热很均 匀平缓,有利于观察所产生的对流。显然,当稳定的对流形 成时,液体内部必然发生了分层运动,向上流动的液体带走 了热量。但是,流动的液体将对包裹其内的液体产生法向应 力,以保持相对的体积量运动;相反,被裹挟的液体又会对 液面产生向外的应力。因此,在不考虑更细节的流动特质的 前提下,可以将这个对流形成的动态液面简化成静态的液 面。静态液面具有表面张力,虽然应力的来源不同,但是殊 途同归,具有相同的表象,只不过是对流的机制更复杂一些 罢了。把贝纳德实验中的六角结构看作是一个个静态的肥皂 泡,那么有关贝纳德效应的解释就容易得多了。当我们把贝纳对流简化成平铺液面的静态气泡,由于各向同 性,可以进一步用几何的方式来考虑这个问题。在正多边形 中,能够铺满平面不留缝隙且保持和圆形的最大相似性的正 多边形只有 3 个: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无疑后是 最佳选择,这就是贝纳德花纹的形状。 贝纳德效应是普利高津在耗散结构论中被大量引证的一个 例子,用来说明在远离平衡时的自组织现象。现在我们通过 上面的分析,尽管系统有外界在不断输入能量,但是真正形 成贝纳德效应恰恰是内部液体形成相对稳定的对流,导致了 液面形成,这跟大小均匀的肥皂泡铺满液面的效果没有什么 本质区别,它们都是表面应力造成的挤压效应。肥皂泡的维 持不需额外的能量输入,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引入神秘的耗散 结构妖来进一步解说,这符合奥卡姆剃刀的要求。 普利高津至少在贝纳德效应这个例子上犯了错误。遗憾的 是,这个错误被很多人引用,用来证明耗散结构的神秘,甚 至在教科书里堂而皇之地讲了那么多年都没有人提出质疑。 可想而知,我们并不总是那么自由,容易被所谓名人所误导。 在耗散结构理论中,自组织引入了神秘驱动,从哲学上理解 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冯诺依曼1926 年在他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中,以严 格的数学形式证明了量子力学不存在隐变量理论。然而在 1952 年,波姆按照德布罗意导波的概念创立了一个完整的隐 函数量子力学体系,把整个物理界都惊呆了。谁都不知道发 生了什么,诺依曼不是早就严格否定了这样的隐变量体系存 在吗?人们的好奇心更多地被波姆的隐函数理论所吸引上, 对诺依曼的证明则扔到一边不再过问,直到 1966年,贝尔 的一篇论文才为这个公案划上句号。冯诺依曼在他的数学证 明中,将一个错误的假设作为公设,尽管这个错误对于一个 受到训练的本科学生都不难发现,但是几十年来,它却溜过 了无数专家的法眼。贝尔很不客气地评论这个错误:冯诺依 曼的证明不仅是错误的,更是愚蠢的!戴维慕尔明也不无自 嘲地说:真不知道它自发表以来是否有过任何专家或者学生 真正研究过它。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也许更复杂的是人们面对复杂手足无措 的慌乱,失去了冷静的思考。我无意指责什么,仅仅是提醒 需要非常小心地面对物理现象,因为我们确实如此,哪怕是 最出色的人,也有犯低级错误的可能。内心世界应该有一个 哲学思考,就像一盏灯,能够照亮前面的道路,让前行的人走得更远一些。?链接阅读 : ?按:这篇文章引起了众多学者或专家的学术探讨和理论质 辯,以下是部分摘录。对于做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来说,能读 到这些是一件幸事,或许,这比起听大名鼎鼎的权威作报告 更有收获率。?石万元 :Benard 花纹产生的原因是表面张力梯度,即Marangonie ffect (马兰戈尼效应:由于二种表面张力不同的 液体介面之间存在张力的梯度而使质量移动的现象),与肥 皂泡不一样吧!博主回复(2015-11-9 13:55):就贝纳德花纹追根到底,都是液 体分层的界面间具有你所说的张力。肥皂泡的相对稳定同样 需要这个表面张力,它和贝纳德花纹这两种模型可以看做是 类同的,因为最终达到平衡态时,这种表面应力是等效的。 我所强调的是,恰恰在于肥皂泡不需要另外输入能量同样能 够产生贝纳德花纹,这与所谓的自组织完全无关。因此,可 以认为普利高津的解读引入神秘化机制是多余的。当然,复 杂系统的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其内在机 制的时候,用主观性很强的概念来描述它显得更客观一些。 laoganbuhao :现在看来,普利高津的理论很成问题,不少热 力学家倾向于称之为“经典非平衡态热力学”,实际上非平 衡态热力学面临的问题太复杂和艰深了,问题远没有得到解 决。博主回复(2015-11-9 13:44):耗散结构论的主要观点就是自组 织,至于什么是自组织却没有具体的描述,显得很神秘。事 实上,如果将这一理论中的自组织用有序化来替代,反倒很 顺畅。有讽刺意味的是,普利高津主张的远离平衡态的耗散 结构导致的有序化的原因是有序化过程,我看不出他说了比 这更多的含义。普利高津理论的意义不在理论本身,而是他 在哲学观点上将西方传统的解析型研究方法改换成了整体 型研究方法。这也许正是让诺贝尔评奖者耳目一新的关键所 在吧。王宝瑞:普利高津的理论确实不够系统,不过还是能够提供 很多思考。针对博主的质疑,这里简单返质疑一下: 1. 贝纳 德效应的稳定性需要能量输入,平铺的肥皂泡保持稳定的机 制是什么?假如给肥皂泡输入能量加热的话,肥皂泡或许很 快破灭。2.你说自组织引入了神秘驱动,哲学品味不高。不 过自组织并不神秘,说穿了就是复杂系统的涌现,他回答了 我们自身为什么不是一堆无序的分子,而是一个有头有肢会 思考的动物。说其哲学品味不高,我的评价恰恰是哲学品味 很高。博主回复(2015-11-9 14:28):贝纳德花纹的形成不在于能保持 多长时间,而在于其形成的机制。一个不受约束的气泡或对 流系统,更愿意以球形或者圆柱型的形式存在。但是,液体 表面由于约束只能以平铺的方式存在,贝纳德的六角形是一 种可观察到的动态平衡,肥皂泡不需要输入能量就可以维持 存在。贝纳德流产生的花纹并不是因为输入的能量导致了神 秘的有序化,比如你可以考虑失重状态下是否存在贝纳德花 纹。普利高津的自组织归根到底就是有序化,如果不是将自 组织等同有序化,那么就会有神秘的推动导致这个过程的发 生。自组织不等同涌现,涌现要更广泛一些。一粒沙子放到 一堆沙子上,结果沙堆崩塌,这也是涌现,只是这就算不上 自组织了。其实无论自组织还是涌现,对于复杂事物的描述 都很表象,远不能令人满意。王宝瑞:1.你说贝纳对流产生的花纹并不是因为输入的能量 导致了神秘的有序化,但是输入能量是个必要条件,没有能 量输入,就没有贝纳对流。我还是不同意你的论述。你说肥 皂泡没有能量输入可以存在,这恰恰反映了二者的区别。六 角结构的东西也包括蜂巢,不能因为有相似性就忽略其差 异。我说的的差异正是指能量输入导致的非平衡。2.你说“可 以考虑失重状态下是否存在贝纳德花纹”。其实,随着深入 解释,贝纳德对流后来在理论上有一种不需要重力的,不管 存不存在,这相对于是否能量输入只是细节。3.贝纳德对流 按照还原论的思想已经可以很好的计算,用格子玻尔兹曼的 分子动力学方法去模拟。这并不等于问题全部解决了,就跟 量子力学我们已经用的很好,但是哥本哈根解释的那个坍缩 概念仍然是困惑。4.”当我们不知道其中机制的时候“,正 是需要发散思维,避免象爱因斯坦当年对量子力学的那样类 似的看法。博主回复(2015-11-9 16:09):我所持的观点是贝纳德花纹无需 自组织这个神秘的概念来扮演关键角色。那么像你指出的那 样,贝纳德流需要输入能量以保持有序化,而肥皂泡无需能 量输入同样展现贝纳德花纹,这是表面相同,机制不同。我 觉得这个现象就是液面的张力形成的效应,无论静态的表面 张力还是流体表面形成的应力,都是在液面上的张力,他们 的效应相同。在稳定的对流中,液体被分割成不同的小块, 其外表面流速要快于内部的液体,也因此导致内部的液体产 生向外膨胀的应力,有点类似飞机机翼产生的应力,这个向 外膨胀的应力尽管是动态的,但是从整体角度上看其效应, 与静态的表面张力异曲同工。对贝纳德花纹不借助复杂的流 体力学计算,只关注平衡状态下的表像,才能将问题简化成 为静态的肥皂泡。其实只有在平衡状态下,对流才可能形成 贝纳德花纹。失重状态不产生对流,不会有贝纳德花纹。量 子力学的塌缩,平行宇宙,退相干都否定了确定性和因果关 系,甚至意识锻造了宇宙,这些创新不奇怪爱因斯坦会强烈 反对。你不感到奇怪吗?设想我们在坚持因果、确定的同时, 认同世界是不可预测的,那么是否能够缓解量子力学与爱因 斯坦的争执?我想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新思路。abc314181029:自组织确实够神秘,但是我想这是流体力学 的问题,随着理论的深入化,应该能解决此类问题。普里戈 金在他的许多科普作品中鼓吹时间的真实性,以及热力学中 的不可逆性应该作为未来的基本理论的出发点,我很不喜欢 他的这些思想,尽管他有可能是正确的。现在有很多思考太 过于激进了,不像科学家的严谨作风。那些在科学上尤其是 物理学上做出革命性贡献的科学家,往往是在做出革命性的 一步时显得格外谨慎,视乎到了不可避免时才做出选择。因 此,他的理论能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那些局限于某一复 杂系统的一些基本观念,一般都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历史 上曾宣称是普遍规律之理论的最终都被证明不是普遍的。 博主回复(2015-11-9 16:26):不借助自组织是否能够解释贝纳 德花纹,我觉得能,而且非常简单。按照奥卡姆剃刀原则要 求,没有必要用这个例子来证明自组织。这不在证明自组织 是个伪科学,也不仅仅是普利高津,很多新颖的观点层出不 穷,但对于复杂系统能够说清楚的还不多。我没有提出新理 论,也不会被证伪,我只想说明不管是谁都可能犯错误,甚 至很低级的错误,或者说在科学这个殿堂里每一个人都是上 帝。方锦清:我觉得不能简单的以“肥皂泡”说明非平衡自组织 机理。这种解释无法令人信服,也不能否定别人总体理论。 要创新,需要更多的符合实际的实验来验证。博主显然没有 做到这点,就轻易下结论了。博主回复(2015-11-9 17:09):我只是否定了把贝纳德花纹看做 自组织理论的一个范例,从来没有因此否定整个耗散结构 论。我的这篇文章没有创新,只有质疑。其实更多的不是质 疑普利高津,而是看过这个贝纳德花纹的专家们,几十年了 为什么没人提出质疑,我在想这未必是一个好征兆。stupsci:感觉耗散结构理论核心是过程从无序到有序,而您 的解释是最终的表现并未包括过程如何产生。耗散结构理论 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不论其是力学的、物理的、 化学的或者生物的系统, 还是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 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 时,就可能从原先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上或功能上 有序的状态。一个系统能够自发组织起来形成耗散结构,必 须满足:1.系统开放;2.系统远离平衡;3.系统内自催化的非 线性相互作用;4 .涨落作用。博主回复(2015-11-9 17:51):耗散过程或者更复杂系统的交互 过程不是一个状态。状态是一个体系运行过程在某一时刻或 达到相对平衡时的表象。对于这种表象的解释可能会有所不 同,比如贝纳德流,如果说系统远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