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关系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的纠纷的发生。【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在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种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严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的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所以,我们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二 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要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可能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 病人的心理需要主要表现:(1) 躯体需要主要指病人的生理需要,如对空气、休息、睡眠、饮食与水、排泄、活动等的需求。(2) 感情及精神需要:病人需要亲人、朋友的探视与关怀。即使有病时也需要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有成。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自己,关注自身的疾病及预后。三 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1 疼痛的心理护理 某些肿瘤、手术后、外伤及慢性炎症或结石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有些慢性疼痛原因较为复杂,影响疼痛的原因也很多,如采用心理治疗,则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疼痛减轻。 由于不良的暗示作用,可使病人感觉疼痛加剧,而利用良好的暗示方法,可使病人感觉疼痛减轻,甚至疼痛消除。对病人进行催眠状态下的暗示,可使病人全身心放松,消除病人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提高病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或止痛的效果。 对慢性疼痛的病人应转移注意力,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与情绪,消除不良消极因素的影响,对缓解或消除疼痛十分重要。对病人正确看待疾病的行为给予正确的鼓励和关心。这样有利于帮助病人培养健康有益的心理,有利于纠正不良的疼痛行为表现。 2 悲伤的心理护理 悲伤是病人感觉或预感到将要出现失去亲人或重要事物时的 一种心理反应状态。 可表现为沉痛、哭泣、懊丧、忧郁或愤怒等,也可有饮食的改变,如饮食突然减少或不思饮食等。睡眠方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睡时多梦,梦中易醒等。严重的病人可表现为极度抑郁,否认事实,强迫自己机械地去做某些事情,并有幻视、幻听、妄想、恐怖症,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态度冷漠。 在护理这类病人的时候,要尽量消除产生悲伤的原因和促成因素,支持病人的悲伤反映,积极劝慰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帮助病人找到支持的力量,如亲密朋友诉说等;通过和病人的深入交谈,提高病人自身价值;对病人表现的愤怒、哭泣和诉说表示关心和同情;对有孤独、抑郁、愤怒情绪的病人,要劝说病人摆脱过去,面对未来,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3 焦虑的心理护理 病人表现焦虑,是一种痛苦不安的心理状态。不同病人焦虑的行为表现也因病情轻重而异。因此,在护理病人时, 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情况的病人进行正确的诱导。首先应尊重病人,自己参与一些力所能的活动,让病人感觉到自己不是完全依赖他人,使其减轻焦虑,同时尊重病人的人格,命名其感到被尊重。也可采取合理的消遣活动,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如病人焦虑心理较重且不易缓解,可酌情给予安定口服,并及时处理引起焦虑的疾病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四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1焦虑和紧张: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陌生感到焦虑和紧张,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得到经验最丰富的医护人员的医治;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而引起的焦虑和紧张,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反复陈述病情,担心遗漏病情变化,还有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而引起的焦虑,不安心治疗,要求减少检查或提前出院。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家属对疾病预后产生恐惧感,对其他相同疾病患者预后敏感,尤其是急危重患者家更是悲观,避免谈及生死问题甚至字眼;由于心疼病人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治疗产生的恐惧,家属常表现为患者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不敢去看,或者躲开的行为。3怀疑和不信任:对疾病的不了解,查阅网上或书籍与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自己查阅的资料为准,对医生的治疗方案表示怀疑,并拒绝并和医护人员的各种护理治疗,对医护人员的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怀疑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因医疗设施和环境的局限性引起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便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4同病相怜感:相同疾病的患者家属之间亲和力极高,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绝症或重症新人入院患者家属对老病人的经验信任程度超过医生。5依赖感:患者家属对病人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医护人员,对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行的行为会伤害病人。6容忍:对病人不正确的行为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属的共同表现,他们对病人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过激行为如辱骂医护人员也不劝阻,特别是一些绝症患者的家属,任其放纵,并对医护人员的制止不满。五、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5.1、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需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里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解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各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对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脑卒死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濒死感,恐惧、悲伤、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做好心理护理医学。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多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情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亲、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使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舞,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5.2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既不肯承认自己真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做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心情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通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 ,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慢性病人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等,活跃病房生活。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多安慰、多鼓励;以垂危病人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适,心理上也减轻对病危的恐惧。5.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一)病人术前的心理和心理护理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病人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和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现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晚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友情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