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www.ks5u.com判断两个增函数(减函数)图象的公共点个数时要慎重题1 (文献1第21页第7题)已知,则方程的实根个数是( )A.2 B.3 C.4 D.与的值有关文献1第49页给出的答案是:A.分别画出当时,函数与的图象如图1所示,由数形结合可知,它们的交点个数为2,所以方程的实根个数也是2.图1题2 (文献2例2)已知,则方程的实根个数为( )A.1个 B.2个 C.3个 D.1个或2个或3个(答案:B.解法同上.)这两道题实质相同,解法及答案也都是相同的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该题及其解法可能还被很多文献引用过,甚至也会被不少老师在教学中选用,还会被引用者认为是挑战思维、解法巧妙的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殊不知,以上解法是有漏洞的,答案也是错误的.我们知道,增函数与减函数的图象若有公共点,则公共点唯一.证明如下:设增函数是,减函数是,则函数是增函数,所以其零点至多一个,即方程的根至多一个,也即方程组至多有一组解,所以欲证成立.但增函数与增函数的图象若有公共点,则公共点不一定唯一.图2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图2同理,减函数与减函数的图象若有公共点,则公共点也不一定唯一.由图1可知:当时,减函数与增函数的图象有唯一公共点;当时,减函数与减函数的图象有公共点,但公共点不一定唯一.所以,认为函数与的图象公共点个数为2,理由不充足.由几何画板可以研究这个问题:当时,又且时,减函数与减函数的图象有三个公共点(图3是的情形):图3(请重新绘制实线函数图象,上方不是水平的)解决题1、题2是有难度的,先要给出下面的定理1(其证明见文献3):定理1 指数函数与其反函数图象公共点个数的情形是:(1)当时是3个公共点;(2)当时是1个公共点;(3)当时是2个公共点;(4)当时是1个公共点;(5)当时没有公共点.由定理1,容易得到:定理2 方程的实根个数的情形是:(1)当时是4个解;(2)当时是2个解;(3)当时是3个解;(4)当时是2个解;(5)当时是1个解.题3 (2013年高考天津卷理科第7题)函数的零点个数为( )A.1 B.2 C.3 D.4笔者认为解答这道高考题也是不容易的(而笔者见到的解答都是由图1来求解的,而这是不对的).文献4,5也提出了“判断两个增函数(减函数)图象的公共点个数时要慎重”的问题:题4 (苏州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一(必修1+必修4)上学期期末统考测试题第11题)若方程且恰有三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参考答案是D,文献4,5均论述了这是不对的.有以下结论成立:结论1 增函数与减函数的图象公共点个数只能是0或1(因为两者公共点的个数即方程解的个数,而是增函数).结论2 增函数与增函数的图象公共点个数可以是任意自然数,并且也可以是无数个(比如两个增函数与的图象公共点个数即方程解的个数,是无数个).结论3 减函数与减函数的图象公共点个数可以是任意自然数,并且也可以是无数个(由结论2可得). 所以判断两个增函数(减函数)图象的公共点个数时要慎重.题5 (2015年高考广东卷文科第21题)设a为实数,函数f(x)(xa)2|xa|a(a1)(1)若f(0)1,求a的取值范围;(2)讨论f(x)的单调性;(3)当a2时,讨论f(x)在区间(0,)内的零点个数参考答案 (1)f(0)1即,由分类讨论可得答案为.(2)用导数可求得答案为:函数f(x)在上分别是减函数、增函数.(3)当时,可求得f(x)在区间(0,)内的零点个数是1(且零点是2)当时.由(2)得,函数f(x)在上分别是减函数、增函数,所以.当时,.而是增函数,当时,.又,所以.再结合图4可得:当时,曲线与有两个公共点,即此时所求零点的个数为2.图4(请添上坐标原点O,铅垂线是x=a,去掉铅垂线的上端点,x轴的负半轴也要画出来) 综上所述可得:当时,所求零点的个数为1;当时,所求零点的个数为2.笔者对题5第(3)问的参考答案的质疑及纠正 当时.1)又当时,函数及均是减函数,所以函数也是减函数.又,所以当时,函数f(x)在区间(0,)内的零点个数是1.2)又当时,函数及均是增函数,所以由结论2知,此时函数f(x)在区间(0,)内的零点个数尚不能确定.而参考答案说,由图4知此时的零点个数是1,其理由是不充足的.其严谨的解答如下:当时,可得函数f(x)在区间(0,)内的零点个数即关于x的方程解的个数.由导数易证是增函数,所以也是增函数.还可证得(因为),所以此时函数f(x)在区间(0,)内的零点个数是1. 参考文献1 王朝银.步步高寒假作业数学高一Z.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12 张芳.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高中),2007(12):413 甘志国.初等数学研究(I)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248-2564 甘志国.这道经典题目的结论和解答都是错误的J.数学教学2010(7):23-24,封底5 甘志国.甘志国谈高中数学解题技巧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