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案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2119 号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模式,根据?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案?教职成2021 9 号有关 要求,特制定本案。一、指导思想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开展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效劳开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 为目标,以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和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 支撑,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招生 制度、管理制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改革,特别是促进职业教 育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主导向校企双主体育人过渡,建立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现 代学徒制度,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效劳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能力和促进学生 全面开展的能力。二、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深化招生 制度改革,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 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有效运行“学院、企业、系部、学生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切实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的 专业对口率。到 2021 年,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 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三、主要任务一探索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由学校主导与企业签订实施现代学徒 制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职责、分工,推进校企严密合作、协同育人。完善校企 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本钱分担机 制,统筹利用好校实训场所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联 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二建立员工和学生双身份。完善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 招工制度,推进校企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招工案,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规 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明确学徒的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 按照双向选择原那么,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协议,对于年满16 岁未到达 18 岁的学徒,须由学徒、监护人、学校和企业四签订协议,确定各权益及学徒在岗 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容、权益保障等。鼓励采用现代学徒制形式与合作企业联 合开展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和转岗培训。三建立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模式。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 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鼓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合作企 业要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 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相应的带徒津贴。试点专业要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 和技术效劳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建立灵活的人才 流动机制,校企双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的鼓励制度和考核 奖惩制度。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 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案。校企共 同建立基于工作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 位工作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容和教材。根据生源特点,待学生学完 第1学年的文化课和专业根底课、掌握专业所需各项根本技能后,第2-3 学年可 以采取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的学徒培养模式。学制为三年的专业,学 徒总的实习时间含顶岗实习原那么上不得超过一年。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模 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1 个师傅可带 2-5 个徒弟,组成学习小组,确保学生 熟练掌握每个轮训岗位所需的技能。学生实习时间每天不得超过 8 小时;合作企 业原那么上不得安排学生加班,不得安排学生从事夜班劳动。五完善表达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 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学徒管理方法,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 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平安。 学生实习前应参加学校指定的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安康体检。建立学校、企业和 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六建立多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创新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以育人为目标 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 社会评价相结合,积极构建第三评价机制,由行业、企业和学校对学徒轮训岗位 群进展技能达标考核。建立定期检查、反响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五、工作安排一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1印发?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案?;2各系填写申报书附件 1确定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明确试 点专业、试点人数和合作企业;3制订试点院校招生录取和合作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工作案;4试点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细那么?,容 可包括: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案、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案、校外实训基 地教学实践方案、顶岗实习方案、学生管理方法等。2.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1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签订学徒、学校和企业三协议,落实学徒 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等;2试点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制定企业师傅标准,编写基 于岗位工作容的实训教材,共同制订考核奖惩制度;3聘请合作企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授课,邀请企业高管进展专题讲座或 宣讲企业文化;4确定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明确试点专业、试点人数和合作企 业;5建立年度报告制度,由试点专业总结试点专业第1 学年工作开展情况。3. 第三阶段:持续推进1合作企业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师傅,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 考核,并可享受相应的带徒津贴;2试点系部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每个轮训岗位的实习考核标准,合理设 计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等表格,对实习学生进展技能达标 考核,并组织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书;3建立学生实习管理档案,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实习情况,全程跟踪指导 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4建立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5探索校企双人才培养本钱分担机制;6建立试点院校定期检查、合作企业及时反响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7提炼试点工作经历,并进一步推广。4. 第四阶段:总结推广1总结试点工作的经历与缺乏,加强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办学模式、管理体 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等;3交流推广试点院校成熟的工作经历和做法。二申报条件1. 试点专业应具备以下条件:连续招生 4 年以上;专业实训装备先进,根本 对接合作企业目前实际使用的生产设备;拥有教学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团队;专 业特色鲜明,社会需求量大。3.合作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用工需求,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合法经营、管理规、技术先进、实习设备和平安防护完备,工作环境较好; 能提供试点专业实习的岗位,选派足够数量的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师傅;未 发生过环保、生产平安或其它事件。三立项程序1.申报。申报系部根据专业建立实际,选择一个试点专业和假设干个合作企 业,初步确定试点年级、班级、学生数及合作企业提供的岗位数、师傅数等,每 个试点专业的学生数为 30-40 人。2. 审核。组成专家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那么,对各申报工程进 展评审,优先选择目标明确、案完善、支持力度大、示性强的专业。3. 立项。审核完毕后,由相关系公布试点。六、保障措施各系部要加强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 措施,加强指导效劳。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校、系二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制,定 期会商和解决有关试点工作重大问题。支持有条件、根底好的试点专业建立,通 过资助、表彰、奖励先进等,引导企业和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二科学制订试点案。各试点专业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发挥现代学徒 制多元主体作用,把试点工作细化、具体化,明确试点目标、试点措施、进度安 排、保障条件、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预期成果及推广价值等容,形成具有可操 作性的试点工程实施细那么。三提供经费保障。学校要按照学徒岗位数量、性质向承担学徒培养的企 业进展补助。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各试点专业要坚持边试点边研究,及时总结提炼, 把试点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历上升成为理论,形成推动现代学徒制开展的政策 措施,促进理论与实践同步开展。积极开展比较研究,系统总结开展学徒制的经 历,完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条件保障。附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程申报书工程名称:申报单位负责人:所在市州:一、试点工程根本情况工程名称试点起止年月申 报 单 位单位名称单位类别A、地级市 B、高职院校口。中职学校口。、企业通讯地址电子联系邮政编码主 要 参 与 学 校 与 企 业单位名称试 点 专 业专业名称拟招生数学制工 程 负 责 人*,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最终学历/学位联系电子项 目 组 主 要 成 员*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名三、试点工程实施案及实施方案不多于2000字1工程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2.人才培养案及推进举措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联合招生招工式、教学 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过程安排、标准和制度建立、证书获取等保障措施包括支持政策、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立、实训基地建立等,可附 有关文件五、审核意见系 部 意 见负责人签章单位签章年月曰年月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