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脏六腑的关系解 释 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人体内 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 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 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 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 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 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 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 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 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 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 来。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 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 一部分。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 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 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 互影响。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 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 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 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 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 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 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 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 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 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 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 痛、腹泻等。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 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 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 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 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 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8. 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 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 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 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 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 滕废冷、水肿等。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 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 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 入升降的功能。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 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 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 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 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 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 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 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 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 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 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 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 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胃 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 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 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 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 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 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 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 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 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 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 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 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 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 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 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 持健康有重要意义。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另外心包位于心脏的外围,附有络脉,是通 行气血的径路,并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亦称为脏。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 三焦,称为六腑。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 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 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 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 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 阴”二窍,又称九窍)。因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 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中医对脏腑功能和病变的认识,因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概括的比较粗略。脏腑在中 医学里不但是一个解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生理和病理的概念,所以祖国医学里“脏 腑”的概念,与现代医学“脏器”的概念是不同的。例如:中医学里的“心”,并不完全等于现 代医学的心脏,它除了在解剖上代表心脏以外,还在生理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循环系统和神 经系统一些器官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祖国医学时,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现代医 学,抓住它的实质进行分析研究,去芜存营,去伪存真,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作出贡献。(一)脏与腑间的关系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届阳为表,阴经届脏而络腑; 阳经届腑 而络脏。脏腑在经脉上相互衔接,在病变上互为影响。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 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2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 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 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 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 而引起胸闷喘满 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5 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 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 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 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 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 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二)脏与脏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的循环 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 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2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称为 “心肾 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V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 遗精等症状。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