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绿色生活对人类需要的全面满足内容提要:绿色生活不是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被动选择,而是值得人类主动追求的美好生活;其本质在于更全面地满足人的需要,其中,既包括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也包括逐渐凸现出来的生态需要,在有效增进人们福祉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此,绿色生活就必须具备三大特征,分别是适度的物质消费、不断丰富的精神消费,更加充裕的自主时间、基于兴趣的创造力释放,作为生活主体的人从生态系统的索取者变成生态系统的增益者。我们当前生活的绿色程度欠佳,人类应从价值观、政策法规、发展方式上逐步实现绿色转型。工业文明以来,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逐步升级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危机。为此,人们不断探寻新的发展之路,从20世纪60、70年代的环境保护与末端治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近年来由中国率先行动,并逐渐在国际社会取得较大影响的生态文明建设,无一不要求对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进行变革。生产上,要求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破除GDP崇拜和无质量的增长迷信;生活中,则要求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行绿色生活。显然,如果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绿色生活则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人类新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是更值得追求的美好生活一提到绿色生活,人们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绿色生活仅仅是简朴生活,要求大家尽可能节制消费、节约资源能源,甚至不惜以牺牲自我福利为代价。这种生活确实不会对自然造成太大损害,却对生活主体有较高的道德要求,广泛推行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阻力,就如岩佐茂所说的“完全依靠人们的良心和道德的这种道德主义是不能解决环境破坏问题的”1O同时,也有人认为,绿色生活是被迫的,是人们在生态危机前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这种说法同样有一定道理,却也将人放到了一个消极、被动的位置,忽略了人本身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可以通过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生活活动积极参与到生态循环之中,促进自身与自然同步发展。绿色生活是一种美好的、值得不懈追求的、能全面增进人们福祉的生活。人们深切向往美好生活,并为此而付出了不断努力,绿色生活就是这种努力的当代目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人们对什么是美好生活有不同的看法。如在古希腊人看来,美好生活就是符合宇宙秩序的生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乃至斯多葛派哲学家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好生活以意识到自己从属于一个外在于并高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秩序为必需条件”2o在中世纪的人看来,美好生活在于因信称义”,增加上帝的荣耀;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天人合”的,能实现道德理想人格的生活是美好生活。这些看法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禁欲主义,源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物质产品整体上较为匮乏,故人生幸福更多寄托于精神境界的提升或信仰的彼岸世界。文艺复兴使人重新被发现,“凡人的幸福”成为关注的中心。凡人的幸福也就是俗世的幸福、享乐,其根本内容便是物质生活的富足和感官欲望的满足”3,这是对封建神学长期压抑人们物欲的纠偏,在当时有比较大的进步作用。但是随着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张扬了人的理性,开启了现代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在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双重刺激下,人的物欲就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加尔布雷斯所说的“丰裕社会”之后,物质产品已相对丰富,同时消费主义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将消费塑造成获取人生意义的唯一方式,因而在多数人看来,幸福的、值得追求的美好生活就是,而且也只能是消费充足、物质丰盈、金钱财富越来越多的生活,这样,人们就不断地消费、购买,又不断地抛弃,造成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遮蔽了人的真实需要。在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今天,这种生活显然难以说是值得追求的、美好的生活,绿色生活正是对它的超越。要超越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就要求人的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方面,现代社会之中,物质匮乏问题已基本解决,绝大多数人已能较为容易地满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求,但精神空虚、人际失范、社会失信等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影响人的生活体验和对幸福的感知;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丰富的物质产品也能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促成人口爆炸,于是人类发展终于走到了与自然根本性冲突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如此重要以至于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将人类社会推向崩溃的境地。因此,绿色生活既要是能切实增进人们幸福的生活,更要是低风险、不受威胁的生活,这才可以说是美好的,真正值得追求的。二、绿色生活是对人的需要的更全面满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行为,而正是人的需要为行为提供了内在的、自发性的动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往的哲学在理解人和社会活动时,“习惯于用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需求来解释他们的行为”4,而“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5o也就是说,需要是人的本性,“从自己出发的”人的需要,以及求得需要满足的方式构成了理解生活的基点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绿色生活涉及个人、社会,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归根结底都与人的需要相关,故只有详细分析人的需要才能理解到底什么是绿色生活,为什么值得追求,如何有效推进绿色生活等,从而避免道德主义式的强制,增强绿色生活的吸引力,促使人们主动选择和践行。-)人本质的丰富性和需要的全面性从自己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就要注意到人的需要的全面性,这取决于人本质的丰富性。人的本质,就是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地方论述过人的本质,如“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6;“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6,“人的实质也就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7。总结起来看,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人的本质至少包括三方面的?热卷?即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的、有生命的人,这点与动物是同一的,其次也是精神的人和社会的人,超越于动物而存在。作为精神的人体现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只有人具有意识,才能通过对象性活动来把握世界和人自身,而获得自由与自觉;作为因为社会的人则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造就了人、定义了人。是自然的人、精神的人、社会的人,就意味着人有着物质、精神和社会三重需要。学界一般认为,物质需要包括对象性的物质生活资料需要及非对象性的生理需要,如睡眠、休息、锻炼、性的需要等。前者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及人与人之间产品的交换来满足,后者则是对自身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精神需要基于人的意识而产生,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作为主体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二是对文化成果的享用。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认为第一层次为精神基本需要,包括受教育、感情、交往、重等需要;第二层次为精神享受需要,包括娱乐、休闲、运动、大众性文化成果的享用等需要;第三层次为精神发展需要,文化创造、个性发展、精神信仰等需要8,这是对精神需要更为细致的论包括述。社会需要有生产生活两个层面。生产层面的社会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从生活层面说,社会需要就是人在交往过程中所产生和实现的对于交流的期望、理解的渴求、感情的依赖等,表现为亲情、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以及交往中所获得的交流、理解、爱、自尊、认同等。生产层面的社会交往、需要与物质生产、物质需要融为一体,而通常所说的社会需要则主要指生活层面,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的温馨,社会的稳定、有序等基本上都是生活层面社会需要的价值规定。二)人的生态本质与生态需要除了物质、精神和社会三重本质外,人其实还有着生态本质,即指人作为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而存在着。这一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却蕴含于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之中。在他们看来,人既依赖于自然,也能动地反作用于自然。依赖于自然表现为人需要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人们衣、食、住、行等所有物质生活资料都要从自然界中获得;并且自然也为人提供精神食粮,“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6o能动地反作用于自然则表现为人总是按自己的尺度来改造自然,无论是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还是向自然倾倒排放垃圾废物,都会改变自然原本的形态,使自然向人生成,成为人化的自然。因此,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二者融合成一个互动的生态系统,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而人的生态本质就表现为这种人与自然的一体性、系统性和不可分割性。生态本质产生生态需要。刘思华指出生态需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需要是现代人类经济活动中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资源的需要,即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员,在生存发展之中对自然所产生的所有需要,包括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对自然环境质量的要求等,狭义的生态需要则本的物质需要,故此处所说的生态需要主要指后者。仅指人类生活对自然环境质量的要求9。本文首先区分了最基人类生活的生态需要,即狭义的生态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威胁、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尽可能少地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生态产品的需要。这里的“生态产品”是与物质生活资料”不同的概念,物质生活资料仅强调对人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需要的满足,不关心这一满足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产品的生态属性、生态质量,生态产品则要求提供给人的产品是生态的、绿色的、环保的、健康的,如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充足的阳光、安全健康的食物、低碳环保的衣物和交通工具等。另一个就是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需要。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使人享受大自然的丰厚赐予,能开拓人的胸怀,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启迪人思维,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大大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10。它与人们对自然的审美有关,是一种无功利性地对居住环境、生活环境、自然景观的欣赏,以获得心情的愉悦和精神的充实,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值得说明的是,生态需要近年来才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此之前人们就不存在这种需要。相反,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人们的生态需要一直处于满足状态,直到20世纪中叶之后,高速的经济发展侵蚀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人类的生态本质受到威胁,发展的生态属性出现匮乏,生态需要才真正凸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同时,生态需要更多的也是一种享受和发展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除了有物质、精神和社会的需要类型划分,也有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层次划分,物质需要基本上是生存需要,是为了维持人的存在。精神和社会需要则主要属享受和发展范畴,是为了完善自身,使生活过得更美好。生态需要同样属于这一范畴,因为只要不危及生命,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生存,而要保证、提升生活质量,不威胁人健康、尽可能降低环境负面影响的生态产品和良好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就不可或缺。可见,生态需要既是人之需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满足是美好生活的必备条件,又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天然的、最强大的动机,毕竟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需要才有可能得至U?M足。总之,作为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绿色生活不只关注物质需要,也关注精神、社会、生态需要。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