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渔家傲秋思【年代】北宋【作者】范仲淹【体裁】词【词牌名】渔家傲 【文中三异】天气奇寒声音之异边城之异【出处】本文选自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原文渔家傲秋思sai xia qiulaifeng jing yihengyang yanquwuliuyi simian塞 下秋来风景异,衡阳 雁去无留意。四面biansheng lianjiaoqiqian zhanglizhang yanluori guchengbi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zhuojiu yi beijiawanli yan ran.wei le gulwujlqiangguan youyou浊酒一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shuang man di ren bumeijiangjun baifa zhengfulei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至U湖南的衡阳为止。 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角:军中的号角。 千嶂:崇山峻岭。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 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羌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译文译文一: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 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无法预计回归的时间。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译文二: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闭。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译文三: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 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 满眶。赏析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 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 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 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 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 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 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 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 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 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 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 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 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 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 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 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 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 迹。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 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 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 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 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 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 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 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 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对诗的评论一0三八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 川,三败于定川寨。一O四O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 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 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 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 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 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 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 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 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 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 “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 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 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 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 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同样表现了他 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 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作者简介范仲淹画像2范仲淹(989 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 一一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 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 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室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 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 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 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僻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 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 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 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两句,为千古佳句,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他一生爱国的 写照。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 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 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 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