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3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省榆林市2019 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 世纪 80 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 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 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 ”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百里” ;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 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 ”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细。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 的观念而进行的文献研究, 对于民俗的描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 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来理解,自会发现其价值所在。始发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来到田野现场,在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 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文化活用的新篇章。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特别是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的方式观察民众日常生活, 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 理解民众的文化创造。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纵观 21 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 “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 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 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 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二是在“礼俗互动”的框架中理解民俗传统,关注在国家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中的民众作为。张士闪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提倡将国家进入乡村的历史过程、 乡村对于国家的想象与运用等,纳入民俗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由此开启了许多新的话题,如国家礼仪对于民众心理的潜移默化作用, “礼俗社会”中国家政治与民间自治之间的联合运作机制,礼俗互动逻辑与乡村公共机制的形成,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的并置与连接,等等。在上述两种研究模式中,无论是在“家乡民俗学”研究中对于民俗主体与研究主体的相互贴近的尝试,还是“礼俗互动”研究对于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的拓展, 都暗含着对于 “民俗”的更加宽泛的理解,以及对于民俗主体民众的心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努力贴近。为此,上述两种研究模式都注意将国家历史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但其侧重点却有明显不同;“家乡民俗学” 追求的是以小见大, 礼俗互动研究则试图提纲挈领地关注民众生活整体,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毕竟,应将地方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生活细节,视为更宽泛的社会过程的基本元素,而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也需要在地方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来理解。(选编自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 ,李海云)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立足区域本位的民俗研究专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以描述细致。B. 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的民俗学研究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学术价值有限。C.20世纪 90 年代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这是一种新的民俗研究方式。D. 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表明民俗研究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对 20 世纪 80 年代后的民俗学研究状况进行的梳理是研究21 世纪以来民俗研究发展的前提。B. 著作名称一般是对著作内容的高度概括,名称构成有共同特点可以证明研究内容有共同特点。C. 文中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以点带面,列举了代表性研究者及核心主张。D. 文中在对“家乡民俗学”研究和“礼俗互动”研究分别介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思路清楚。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民俗学研究成果的价值,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B. 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 这是 21 世纪以来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C. 如果要对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进行拓展,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D. “家乡民俗学”和“礼俗互动”两种研究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异是研究策略不同,所以两者具有互补性。【答案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A 项,“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 所以描述细致” 不当,原文中“不避琐细”指分类细,并非“描写细致” ;C 项,不是新的研究方式: D 项,“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不属于研究方式。故选B。【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A 项,“前提”一词错误,两方面是并列关系。故选 A。【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C项,表示绝对,“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错,有可能从其他方面拓展。故选 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 ( 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 (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 (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 、“凑” (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 如“它”“其”等 )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如“都”“所有”“人人”等 ) ,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 ( 如“或许” “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 )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 (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 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 包括句子 )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 重点抓关联词 )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 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 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 二看所述结果 ( 结论 )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 ( 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父子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明娃回来看看吧!德民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村里人从德民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德民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德民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德民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德民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德民老汉一句“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 早上了肥了。德民老汉就背了个包, 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德民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德民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 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村里人就问,你明娃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德民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德民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 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 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德民老汉也答不上来。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