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儿童立场出发 追寻真的语文课堂“研究学,改进教”的一些思考历经“千万次地问”之后,才发现教育的健康发展,根本在于回归学生,最好的教学必须是适合学生的。在这个目标指导下,语文课堂无论如何改革,如何创新,“从儿童立场出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应基于儿童立场,注重儿童学习特点,从学生的真实学情出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使课堂体现其应有的本色和魅力。这样的课堂才会是精彩的,教师的教才会是快乐的。那么,“真”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一、观点上要变由重“教师的教” 走向重“学生的学”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处于强势的位置,学生必然弱势,一节课几个学生偶尔回答老师的几个问题,大多学生不曾说过一句,写过一句,仅仅干坐一边,成了旁观者,本该参与的学习活动没能参与,所学甚少,课堂有效性难于保证。“老师讲得越多学生懂得就越多”这种观点一定要转变,教师要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以保证学生“能学”、“学会”、“会学”以及“乐学”。1.思考学生的兴趣特点。学生的兴趣特点是什么?一个词:喜新厌旧。人的大脑都渴望新的刺激,大脑的刺激越多越灵光,当然不要超越极限。新的、有挑战的、有难度的刺激到了大脑皮层,大脑细胞就活跃起来。太简单的刺激,没有难度的东西,大脑觉得你把它当弱智了,逗一次没关系,天天这样逗,学生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你的水平太差,没有深度。相反,每一节课你都能拿新的知识教给他,学生就乐意跟你学,而且学得乐此不疲。根据这个特点,我们的教学要想办法给学生一些新的信息、有挑战的刺激,吸引学生,促动学生的发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共有13个生字,这些生字如果我们平均用力逐个实行教学,不但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充分挖掘这些生字之间的联系,发现它们在音形义上的异同,协助我们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威”和“武”这两个字学生容易混淆用错,如何让学生记住它们呢?我们发现,“武”字是弋字部,汉字中这个部首的字不多,只有“式、试、弎、贰、代、袋、贷”等这几个,而“威”是戈字部,戈字部的字较多:划、绒、戎、戏、戒、或、战、减、盏、载、载,教学时,能够让学生说说这两个部首各表示什么意思?带有这两个部首的字有哪些?让学生记住弋字部少数的几个字,其他的大多是戈字部,总结辨析形近字的规律,学生识记起来会更方便,印象会更深刻,不但掌握了这“一个”,而且理解了一大串,这个串中有学生可能刚接触的生字,有些是已经学过的,有些可能是还没要求学的,这就给学生大脑新的刺激,使知识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2.思考学生的原有经验。作战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上课也是如此。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懂了什么?不懂的是什么?我们考虑得较少,没有找准学习的起点,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没有体现不懂到懂或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课前要了解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求未知,获得提升。如普罗米修斯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大致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普罗米修斯被“锁”之痛、被“啄”之痛,知道她具有勇敢的献身精神。而对普罗米修斯具有勇敢的献身精神体会得不够深刻,也不知道应该抓住哪些语句体会;对于神话故事的魅力学生自身也不能感受得到,普罗米修斯的心情也感悟不深。对于“普罗米修斯是怎么获救的?这些神话故事是怎样想象到?神话故事为什么这么神奇?”学生比较感兴趣。为此,本课的教学起点为:让学生通过揣摩 “死死地”、“日夜遭受”、“锁”、“啄”“、尖利”、“没有尽头”这几个词语,感受到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巨大痛苦,感悟普罗米修斯的心情,体会他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及作者准确表达的效果,并实行有感情地朗读;要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了解神话故事夸张、拟人、想象丰富的特点,激发进一步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备课时,我们要静下心来,反复叩问自己:通过学习,学生到底收获到了什么?哪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最感兴趣?提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会从哪几个角度思考?哪一点理解起来会有困难,应该如何着手解决?只有考虑了这样的学情,你的教学才会具有针对性,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才能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学生一旦有这样的感觉,又何愁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呢?二、内容上要变由“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上好课的前提是深钻教材,一位名师说过:这法那法钻不透教材就没有法。一个老师对教材理解得有多深,他的课堂就能走多远。这里道出了解析教材的重要性。当前的语文课堂,绝大部分教师存有着为教课文而教课文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语文教师持续地增强教材的解读水平,自觉自愿地成为一名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钻研教材可采用由“面”到“点”的方法:1.面备全册教材,再备一组,最后备一课,弄清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课与课之间的关系,了解所教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在整个小学或中学的地位、作用。教低年级,要了解为中、高年级初步打好哪些基础。教中年级,要了解如何为高年级的学习过渡、铺垫。教高年级,要知道如何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教掌声的第一自然段: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先让学生体会这一段的表达效果:前半部分写的是英子忧郁的表现,也就是忧郁的结果,后半部分再写英子忧郁的原因。作者这样写突出了英子不同寻常的表现,突出了她的忧郁,她的不开心,吸引了读者往下阅读的愿望,从而让学生知道要写好一段话,可以先写清事情的大致情况,再写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体会了作者是如何写好一段话的,体现了第二学段的目标,为第三学段写好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2.点对整册教材有了全面的把握之后,就要对一篇课文进行深入的研读,研读每一篇课文要自己把教材读懂读透,弄懂文本秘妙,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和作者的真正用意。只要把文章读懂读透了,你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全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这时你的课堂便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了。如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我是这样研读的:一是弄清课文说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张衡小时候喜欢数星星,他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星星之间的距离总是不变的,以及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慢慢转动的规律。长大后,他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二是弄清课文怎样说?课文分两个层次来写,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小时候的张衡是个爱数星星的孩子,最后一段写的是长大以后的张衡成为了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如何数星星是本文的重点,小张衡正因为具有勤于观察、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学,才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身边的科学,本文写小张衡发现星空的科学故事,突出了单元主题;三是课文为什么这样说?全文紧扣“数星星”来写:第一段中“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中的“一直”说明小张衡数星星一颗一颗地数,一数就数到了几百颗,说明他数的专注和仔细。第二段中“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的“总是”一词可以看出此结论的得出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小张衡经过了长期观察所得。第三段中的“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这几句话写出了小张衡数星星时的观察和思考过程,首先是对爷爷说的话进行质疑“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大胆怀疑之后,他亲自进行验证,“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这一夜他就在想爷爷说的话,就在看“北斗七星是不是绕着北极星转动。”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思考,一次又一次观察,他终于看清楚了,所以课文说“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果然”表明了爷爷之前说的话是正确,也说明张衡经过自己的观察得到的结论和爷爷所说是一致的。爷爷告诉他天文知识后,他认真看,认真想,说明了张衡从小就爱好天文,刻苦钻研,所以后来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由此可以看出,全文实际上都是通过言行来表现张衡刻苦钻研、认真思考的品质的。有了上述这些阅读课文的体会,大概才可以说我们是真正地读懂了课文。这样丰富的教学资料,通过我们的研读而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它是非教学用书上的内容,它是我们的真实的阅读体会,它是我们有着非常真切的感受的东西;在这样丰厚的内容面前,我们就可以精心选择、飞扬神思,来进行教材处理,为此,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会认“撒”“距”“衡”等9个生字,会写“睡、数、珍、珠”等6个生字,重点读好平舌音“撒”、“组”,后鼻音“仰”,指导学生写好“睡” 、“数”这两个字。(2)利用补充句子的方式:课文主要写张衡小时候 ,长后, 。初知课文大意。(3)联系上下文,理解 “一直”、“总是”、“果然”这几个词语,体会张衡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的好品质,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4)积累好词:“无数的珍珠、一闪一闪地乱动、一组一组的”;积累打比方的句子:“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个勺子,叫北斗七星。”这样把准教学的重点后,教师教什么才心中有数,怎样教才心中有路,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最好的教学方法就在文本中,就在对教材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之中,没有对文本的透彻研读,再好的教法也会苍白无力。三、方法上要变由“教内容”走向“教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让学生细细地思考,慢慢地感悟,不要急着把学生往结论上“赶”,让孩子们记住这个知识,多问问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如果学生都答不出来,老师可以示范,展现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路,带着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1.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思考 一切的学习活动全都得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通过自我建构去消化和吸收,才能完成学习。老师要做的,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述,把自己懂的一股脑儿地灌给学生,而是想办法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学生想,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如台湾的范姜翠玉老师的一堂五年级导读课别让七块钱买走一天的快乐,老师首先让学生看题目进行猜读,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猜想:“七块钱买走了我们一天的快乐。”,“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让我们的快乐消失了。”,“不能让快乐如此廉价。”,“不要因为吃了点亏,就整天愤懑不已。”,“七块钱不能代替快乐所给予你的幸福。”每一位学生说完后老师就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一起把这些理由读一读。接着,给每一个想法标上序号,再引导学生把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归并在一起,最后将这些想法整理出两个不同的表达: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让我们的快乐消失了,七块钱不能代替快乐所给予你的幸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明白了整理归类的思维方法:当表达的意思相近的时候,可以归为一类。学生以后就学会“自我搜集、整理信息”,避免啰嗦、无序的表达。这远比让孩子们记住这个观点要有意义得多。整个教学流程,老师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顺学而导,不仅尊重了学生语言理解的多元性,还让学生在想法的诠释中有效地激活了思考力。2.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探究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教育给学生留下的不是分数,而是方法、习惯和思想,但是,我们常常在繁琐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淡忘了这些。有这样的一道题:“张皇”是什么意思?先猜一猜,再查字典,看自己猜得对不对?其实这是一个“猜查验证”的过程,但教师往往省略掉“猜”和“查”,索性直接公布答案,这个“猜”和“查”其实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方法,猜想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推测、判断的思考过程,可惜的是我们没有给学生去探究,我们常常只关注教学的显性内容,往往忽略教学中的隐形内容,我们省掉的却是学生一生受用的学习方法。我们的课堂因为缺少思维的引领,方法的指导,教学内容显得孱弱,魅力指数直线下降,吸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