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继续 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开创中 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纲要,制定本规划。一、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 要求,在卫生部领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团结带领中医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紧紧抓住发 展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 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满足群众需求,更加注重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机制创新、转变理念方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了新突破, 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全面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色与优势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建设中得到发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专项规划顺利实施。中 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取得进展,其优势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得到发挥。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 件和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疫情的应对中发挥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农村和社 区中医药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更加广泛。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取得 新成果,中华本草编纂完成,一批中医古籍得到整理研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 证经验传承得到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成效显现。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 地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院校教育 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不 断加强,评选出全国首批“国医大师”。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中(传统) 医药法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发布中医药地方性法规的省(区、市)达到 26 个,中医药监督工作得到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 取得进展,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暂定名)正式成立。中药产业水平进 一步提升,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得到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新局面初步形成, “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 稳步推进。中医药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已传播到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已与世 界上近半数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或传统医药政府间交流合作机制,第 62届“世界卫生 大会”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敦促成员国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投 入力度不断加大,管理体制建设得到加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中医药事业发展 “十一五” 规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形成了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 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十二五”时期,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 医药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为建设中 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和中医药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 生制度”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力度前所未有。各地党委、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程 度和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加强了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 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生活 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药,对中医药知识和 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疗效确切和费用低廉的中医药必 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健康观念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 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国际社会、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 和关注中医药,为中医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中医药事业 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中医药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 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凝聚力和自信心显著增强,为新时期 推进中医药事业新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中医药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服务领 域还需进一步拓展,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领域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 新需求。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疑难、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科技攻关成效还不显著。继承不足、 创新不够的问题还依然存在,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一些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 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医药文化传承有待加强,社会认知度还需提高。中医中药发展缺乏 统筹规划,中医与中药发展不协调。中医药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中 医药人才不足,基层中医药人员严重短缺。中医药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 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基层中医药工作基础还 很薄弱。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中医药管理体制尚不健 全,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二、中医药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以推动和实现中 医药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为主线, 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 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 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协调,科学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 的位置。中医与西医要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大力推进中医药医 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中医药协调发展。统筹 国内和国际中医药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共赢。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突出特色与优势。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既重视疾病 治疗,又重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并融合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从注重中医医院发展,转变 为既重视医院发展,又注重门诊部、诊所等中医药服务的多种组织形态共同发展;从注重中 医医院的规模扩张,转变为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特色优势建设和服务功能完善; 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渠道发展中医药事业。坚持继承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中医药发展既要保持特 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通过知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通过技术创 新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 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在管理体制、投入补偿 机制、公立中医医院改革、中医药服务模式、临床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重大疾病防治攻关、 中药管理与安全等方面加强研究,边推边试,边试边改,更好地体现中医药自身特点,符合 中医药发展规律,反映中医药发展趋势,适应中医药发展需求。(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到 2015 年,建立起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实现中医药医疗、 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 步提高。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初步构建,中医药服务能力显 著增强,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突出,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显著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明显增强,潜 力得到发掘。中医药人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更趋合理,基本适应和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医药继承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对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和中药产业发展的贡献 率进一步提高,传承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中药质量标准和规范体系逐步完善,野生中药 资源培育、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能力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综合能力稳步提高,现代中药工 业体系建设和产业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中药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中医药法制、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强,实现中医药立法,中医药监督管理体 系初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专门制度建设取得进展,中医药标准体系和支撑体系进一 步健全,全国中医药信息系统基本架构初步建立。中医药文化业态更加丰富,中医药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进一步 繁荣发展。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更加显著,中医药在国际传统医药领域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主要任务指标中医药医疗资源:到 2015年,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70%的县中医医 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 90%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 科、中药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 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每万 人口中医床位数力争达到4.78 张,每万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力争达到2.4 人。中医药服务:到2015年,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争取超过5.5 亿人次,中医医院总诊疗 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比重力争达到18.5%;中医医院出院总人数争取超过2000 万人,中 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力争达到15%。中医药人力资源:到 2015 年,中医药人员增量占全国卫生人员增量的比重争取达到 18%,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重争取达到20%,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占执业医师比重超过 60%。中医药科技:到 2015 年,初步建立中医药防治慢病临床科研体系,完善中医药防治传 染病临床科研体系,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改革和创新科研项目组织管理 模式。中医药文化科普:到 2015年,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普及覆盖全国80%以上行政村、85% 以上社区、80%以上家庭。中药发展:到 2015 年,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初步建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 预警网络体系。三、重点任务(一)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资源。省(区、市) 要建设好省级中医医院,形成区域中医药诊疗中心,每个地(市)至少建设好一所地(市) 中医医院。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县中医医院建设,充分发挥县中医医院在农村中医药工作的龙 头作用。加强中医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在乡 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为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药人员或能够提供规范中医药服务的乡 村医生。加强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和护理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 南、临床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院因病施治、规范诊 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加强基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