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场原理实验( 陶俊 常州市供电公司 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 摘要:电荷呈扇页结构,类似于风车,在以太风的作用下会旋转,由于扇页折向不同,在相 同方向以太风的作用下,正、负电荷旋转方向相反,中子没有扇页结构,在以太风中不会旋 转。电荷旋转时,会带动其周围的以太旋转,在电荷周围形成一个以太气旋,以太风碰撞时 造成局部以太压力变化,在以太压力差的作用下,电荷会受力运动,这个压力差就是电场力。关键字:电场;磁场;电荷;中子;以太;0 引言电力应用已经有几百年,在电磁学方面获得很多伟大成就,但无数科学家绞尽脑汁, 却一直未能解开电场和磁场形成的机制原理,我们电力职工整天与电打交道,对电场本质却 一无所知,甚为遗憾。本文通过三组简单、直观的实验,破解电场、磁场本质之迷,为大家 解开科学界的千古难题。1 电场本质实验大家都玩过风车吧!一阵风吹来,风车会旋转, 但有的风车会顺时针旋转,有的逆时针旋转,造成转 向不同的原因是风车扇页的折向不同。为了便于实验 分析,我们把顺时针旋转的风车命名为“正风车”,把 逆时针旋转的风车命名为“负风车”,把实心的没有扇 页的命名为“实心转盘”。图 1 是旋转的风车在自然风中的受力实验。图中 直线箭头画出的是自然风的方向,风车周围的圆圈上 的箭头画出的是风车的旋转方向,在实验时,为了更 好的观察空气的流动过程,我们施放了烟雾,实验结果是:风车会向右运动,空气的流动方 向就是图中烟雾的方向。我们来分析一下受力原因。在图 1 右侧,风车的旋转方向与自然风同方向,风车的旋转运动造成空气分子加速离 开此空间,造成局部空气密度降低,空气压力减小,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外侧空气就会流入 此空间进行补充,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当外侧的空气向左流动时,其会产生一个向右的反作用力施加在风车上,吸引风车向右运动;在图 1左侧,风车的旋转方向与自然风的 风向相反,风车的旋转运动起到阻止自然风的作用,空气分子由于减速就会在此处滞留,造成此处空气密度增加,空气压力增大,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空气如图1 中所示向左侧流动, 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当空气向左流动时,其会产生一个向右的反作用力施加在风车 上,推动风车向右运动。由于风车右侧的空气压力小,左侧的空气压力大,在大气压力差 的作用下,风车向右侧运动。图 1 实际上是运动电荷在磁场中的受力原理实验。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来谈谈什么 是电荷?电场又是如何形成的?图2 是解释电荷及电场形成原因的实验。图2中共有5个对照实验组。A组是正、负风车间的受力实验,实验结果是正、负风车相互吸引,与正、负电荷会相互的吸引的实验结果一致。我们来分析一下产生这个实验结果 的原因,在自然风的吹拂下,正、负风车的旋转方向相反,图中的虚线区域是两个风车旋转 产生的旋转气流的接触区,在这个区域,两风车产生的旋转气流同方向,根据图1 的实验结 果,气流同方向时,局部压力减小,由于两风车的外侧大气压力不变,造成的压力差使两个 风车均向内运动,形成风车的吸引效果。图 2B 组是两个正风车间的受力实验,实验结果 是两风车相互排斥,与同种电荷会相互的排斥的实验 结果一致。受力原理分析,根据图 1 实验的结果,接 触区气流反方向时,局部空气压力会增大,由于两风 车外侧大气压力不变,在大气压力差的作用下,两风 车向外侧运动,造成排斥效果。图 2C 组是两个负风车间的受力实验,实验结果 是两风车相互排斥,与同种电荷会相互的排斥的实验 结果一致。受力原理分析同图2B组。图 2D 组中,左侧是正风车,右侧是没有扇页的 实心转盘,实验结果是:两风车不吸引也不排斥。图 2E 组中,左侧是负风车,右侧是没有扇页的实心转 盘,实验结果也是:两风车不吸引也不排斥,与电荷、 中子间不发生作用力的实验结果一致。从图 2 的 5 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如果把正风 车看成正电荷,负风车看成负电荷,实心转盘看成中 子,那么实验结果与电荷间的受力实验结果完全一 致。这个实验说明,正、负电荷以及中子在物质组成 上没有本质区别,但正、负电荷有扇页结构,类似于 风车,在风中,风车会旋转;中子是实心转盘结构, 在风中不会旋转。当有“风”时,正、负电荷就会旋 转,旋转气流的相互作用会造成局部“风压”的变化, 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电荷就会受力运动,这就是电场 力的形成原理,图 2 实验揭示了电荷及电场形成原 因。那么,在没有风的情况下,如何让风车转动呢? 玩过风车的人都知道,只要我们拿着风车跑动就行了,原因是,风车的运动产生了于空气分 子的相对运动,对风车来说是存在风的。停风时,在“风阻”作用下,正、负电荷会慢慢停止旋转。我们现在回过去看图 1,当我们拉着风车在自然风中跑动时,我们的跑动与空气分 子产生了相对运动,这个“相对运动风”使风车旋转,风 车旋转产生的旋转气流与自然风产生交互作用造成局部 空气压力变化,从而使风车向右运动。如果我们不跑动, 风车就不会转动,在风车不旋转的情况下,风车两侧的空 气压力一致,风车就不会向右运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只 有运动电荷才会在磁场中受力运动,因为,如果电荷不运 动,两侧“空气”压力平衡,电荷就不受力;如果换上中 子,由于中子没有扇页结构,即使运动也不会旋转,不能 产生旋转气流,“空气”压力平衡也不会打破。图 3 是在自然风在运动的负风车实验,实验结果是风车会向左侧运动,与正风车实验的运动方向相反。图 1和图3实验结果表明,旋转的正、负 风车在自然风中的受力运动方向正好相反,与正、负电荷在磁场中的受力实验结果一致,这 个实验揭示了运动电荷在磁场中的受力原因。图4 是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实验,实验方法:点 一根香烟产生烟雾,拉着风车从空气中划过,此时, 在风车经过的路径上,烟雾会旋转一段时间才慢慢散 去。图 4 实验结果分析:风车划过空气时,相对运动 产生的风使风车旋转并带动风车周围的空气旋转,在 风车经过后,其尾部的旋转气流不会立即散去,由于 旋转产生了离心作用,空气分子在离心作用下向外扩 散,造成旋转中心空气压力降低,形成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提供了向心力,维持了气旋的继 续转动。从图 4 实验可以看出,如果实验用的不是风车而是电荷,在电荷运动经过的路径上会留 下一个中心低压的旋转“气流”,这个旋转“气流”就是磁场。我们知道,单根通电导线周 围存在一个旋转磁场,图4的实验结果与电磁学实验的结果一致,揭示了电流形成磁场的原图 5 是水流旋涡间的作用力实验,模 仿两个风车尾气旋间的受力作用,这个实 验用于揭开两根通电直导线产生的磁场间 的作用力原理。实验结果是:图5A组实验 中,两个正旋涡的旋转方向相同,却相互 吸引,与图2B组的实验结果正好相反;图 5B 组实验中,正、负旋涡的旋转方向相反, 却相互排斥,与图2A组的实验结果正好相 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 因。图5A组,在两个旋涡的交界区,两个 旋涡对水分子的作用力相反,使此处水流 减速,速度下降后, 离心作用减弱,旋 涡中心就会偏向此理。侧,造成水流旋涡如图5A组中所示的椭圆形,形成吸引效果。图5B 组,在两个旋涡的交界区,两个旋涡对水分子的作用力相同,使此处 水流加速,速度增加后,离心作用增加,旋涡中心就会远离此侧,造 成水流旋涡如图5B组中所示的椭圆形,形成排斥效果。因此,我们 可以根据水流旋涡交界处的水流方向判断磁场的吸引与排斥。我们看图 6,将螺线圈从中轴分开,可以看出螺线圈其实是两个 背对背的中心低压的“空气”旋涡。图6A组中,两个螺线圈磁场的 交界处,“空气”旋涡流向相反,根据图 5A 组得到的实验结果,旋 涡交界处“空气”流向相反时,旋涡相互吸引,吻合磁场的异性磁极 相吸原理。图 6B 组中,两个螺线圈磁场的交界处,“空气”旋涡流 向相同,根据图 5B 组得到的实验结果,旋涡交界处“空气”流向相 同时,旋涡相互排斥,吻合磁场的同性磁极相斥原理。2 总结实验中所指的“空气”就是以太,详情请查看我的论文寻找以太实验。电荷呈扇页 结构,类似于风车,在以太风的作用下会旋转,由于扇页折向不同,在相同方向以太风的作 用下,正、负电荷旋转方向相反,中子没有扇页结构,在以太风中不会旋转。电荷旋转时, 会带动其周围的以太旋转,在电荷周围形成一个以太气旋,以太风碰撞时造成局部以太压力 变化,在以太压力差的作用下,电荷会受力运动,这个压力差就是电场力。电荷运动时,在相对运动产生的以太风作用下会旋转,在电荷经过后的路径上会留下 一个中心低压的以太气旋,类似于龙卷风,这个中心低压的以太气旋就是磁场,这是电流产 生磁场的原因。两个磁场气旋相互碰撞会造成局部以太压力变化,形成的以太压力差会驱动 磁极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这就是磁场力,故磁场力和电场力是同源的,均是以太压力差, 唯一的区别是,电场气旋中心是实心电荷,磁场气旋中心是以太低压区,受力分析时作用力 正好相反。原创作者:陶俊QQ:114052902Email:114052902qq.com单位:江苏省常州供电公司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