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的心理实质与有效阅读教学 在课标修订版推出之后,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为什么阅读?怎么指导学生阅读?阅读什么?阅读的终极目标等问题,我们尚未清楚,只知道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是远远不够的。一、阅读需要兴趣,兴趣源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逐步形成阅读的能力。伍教授以“fish is fish”(看图说话)为开头,引导老师们以学生的身份,逐步走进对“阅读”的理解阅读需要借助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与文本文字、图片互相碰撞所产生的理解。由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需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选择阅读文本,只有选对了文本,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被调动起来。而不是教师“想当然”地为学生选择几本书,甚至是带有“应试意识”的选择基本作文书来读,那样的阅读,除了耽误学生时间之外,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成长没有多大的好处,因为这些文本从老师的视角中来,于学生而言,更没有任何阅读兴趣可言。为此,我们还是需要细心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知识经验(并不是说同一学段的孩子,知识经验就是相同的),切实从孩子角度出发,来选择他们喜欢的、能够激发学生思维与想象力,能够逐步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读物,以促进孩子们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二、阅读不是作业。为了应试,我们往往喜欢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认为学生的阅读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在考试中能够取得高分。如果从这一目标出发,我们的阅读活动往往会以学生的兴趣越来越低而宣告失败。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没错。但我们往往忽视了阅读是欣赏,是陶冶,是心灵的涵养,而写作不应成为阅读的唯一目标,它更是一种生成,一种阅读能力提高,知识积累之后的“自然生成”。虽没有作业,但阅读应鼓励讨论和分享:在师生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拿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阅读的感想,阅读中关注的好句好段。如此,教师的示范作用会在学生心中生成一种影响,一种无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的讨论氛围会越来越浓厚,班级“阅读与研讨”的氛围也会逐步形成,学生也会慢慢爱上阅读。三、阅读需要过程,过程需要教师指导。1、联结与猜测:联结图书与儿童经验,猜测故事的内容。这样的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是很容易被激发的。2、观察与建构:观察故事插图,建构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依据学生自己的知识、生活经验,观察插图,想象故事,想象自己对故事的理解。3、阅读与反思:阅读故事文本,比较与“个人建构”的差异,并相互讨论。如此一来,学生完成了一个“编写比较”的过程,习作能力其实是在慢慢形成的。4、拓展与创造:联系生活的其它方面,创编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创编,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如此,更不是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发生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文本阅读之后,发生在学生的自主意愿之上。四、有效阅读教学的分类:1、分享阅读:这是一种“利用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阅读材料,配合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家校实施的一种类似游戏的阅读活动。”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从“依赖阅读”到“独立阅读”的转变。这里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类似游戏”这个词语因为这说明了分享阅读不是“说教”,不是“独裁”,更不是教师或家长的一言堂。2、策略阅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阅读方法的自我养成。3、沉静阅读: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安静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逐步培养学生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思考的能力。在阅读中,教师是参与者不是监督者;阅读没有任何外显的要求,特定的任务,但鼓励讨论与分享;阅读的时间应该是固定的每次1520分钟,每周至少两次;学生自主选择图书等等。如此一来,学生带着兴趣,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走进自己感兴趣的阅读书目,加之教师的有效指导和组织,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会逐步提升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