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 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 照应、托物言志等。了解了写作手法的分类,大家也想知道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会出现在卷子中,那我们怎么区别 这些写作手法呢?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兴、比喻、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烘托、衬托、渲染、 铺垫、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 静、以声衬静)远近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白描与 工笔(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用典看完这些常见的手法,那我们也想揭开它们的面纱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他们具体都是 什么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它相对应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间接抒情)2、工笔(细节描写):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3、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4、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 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 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 故事。5、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6、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由此联想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某种精神、品质或者思想 感情(它有一个由具体抽象的过程)7、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从中寄寓(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抱负或志趣。采用 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思想。8、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9、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评论现实 以上是写作方法的全部内容,光知道写作方法是很片面的,那大家如何更加深入的了解古诗 词呢?肯定首先离不开古诗词的结构即叙事方式接下来学姐给大家准备的扩展资料,这些 在我们有次分享中也提到过,今天再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扩展资料: 古诗的叙事方式顺叙法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倒叙法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而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插叙法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 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补叙法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 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 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分叙法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 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 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详叙法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 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 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略叙法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 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 人所共知的部分。今天关于古诗词写作方法和叙事方式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可以简单的做个笔记,做 一下知识的整理,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私聊我们小助手哦本次活动文件将在活动结束后上传 到群里时间不早,大家早点休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