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排,从 10 月份起,沈伟副主席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专题调研组,赴有关县市 区实地调研,走访重点企业、示范项目,召开市直相关部门调研座 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赴浙江衢州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 报告如下:近年来,我市立足生态、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推进现代农业示 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打 下较好基础。示范创建初显成效。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 试点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创建郎溪国家级现代农业 示范区和6个省级示范区,宁国、广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以及 12 个国家级、8 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农产品企业创成安徽名牌产品45个。宣州洪林农业现代示范区被授予全国第七批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皖江禽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初步形成。全市 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省级92个;国家级农民合作 社示范社 43 家、省级 29 家;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90 家。发展模式探 索创新。大力推广并逐步形成畜禽沼粮(菜、果等)、经果园立体种养、稻田立体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农业等典 型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 域延伸,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 12 个。 2015 年, 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量达 1411 万人次,实现收入 62.7 亿 元。基础设施初步改善。 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 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 64.15 亿 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106.47 万亩,新增耕地 1.2 万亩,提高耕 地质量等别约1 等。新改建田间道路1100余公里,田间道路通达度 近 95%。涉农改革稳步推进。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1-9 月份,发放农房抵押贷款 278 笔、4774 万元,累计贷款余额 8352 万元。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审核颁发“两证一书” 25651处,成立管护组织481个,覆盖耕地面积21.89万亩。紧抓国 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然而,我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投入相对不 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生态环境基础脆 弱等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滞后。财政涉农资金整 合不够,投入“小、散、乱”且效果不明显,计划设立的农业发展专项 基金推进慢。县市区土地出让收益 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没有 完全落实,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和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不足。受洪涝灾 害影响,全市5254 处堤防(护岸)、98 座水闸、59 座泵站、5489 处塘坝及灌溉设施需要修复。偏远山区机耕路等级差,机械化生产 难以推广。二是规模经营水平不高,品牌市场竞争力弱。新型主体集约化、 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不高,规模效益不够明显。农产品品牌 有数量没质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少,仅茶叶全市就有近 10 个品牌,规模小、知名度低。涉农省着名商标72件,仅占全部涉 农商标 2.9%,生态优势、品质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 农副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有限,宁国詹氏食品公司 每年只能加工当地约 30%的山核桃产量,大部分加工量流向浙江,附 加值流失。三是发展路径不够明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全市“十三五”现代 农业发展规划有待细化落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刚刚起步,融合 程度低、层次浅,市域内绿色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不健 全。涉农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信贷激励机制,农房、宅基地、土 地经营权收储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有待构 建。要素流转市场不健全,林权、土地经营权等涉农权属及资产综 合交易平台缺乏。四是农业环境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难保证。超剂量、超范围 施肥用药现象严重,据测算,全市化肥有效利用率约为 30-40%,农 药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 30%,其它农作物上更高。施药器械落 后,化肥农药瓶袋乱弃置,零散畜禽养殖废弃物乱排放,农地膜残 留等,造成严重农村面源污源。农业从业者普遍年龄大,难以掌握 配方施肥、农机与农艺、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等新型农业技术。乡 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不够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可 追溯体系有待构建。绿色生态农业是集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稳定、产品质量安 全、综合经济高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我市提出在全省率先创成国 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就必须直面现实问题,以更大的决心、更 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营造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打造全域、全产业链绿色生态农业样板,加 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一)理念先导,明确发展定位。农业是宣城的优势,是全面小康的基础。我市发展绿色生态农 业有资源、有基础、有潜力,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推进力度。加强 宣传,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和广大市民强化绿色生态理念,转变思想 观念。把握“绿色”、“生态”特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坚定不 移地走规模适度、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 代农业发展道路。依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 年),抓紧 制定我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坚定“面向长三角优质农产品 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发展定位不动摇,借助绿色生态优势,改造提 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 游提升工程。以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培育创建特色小镇为抓手,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 展。(二)改革发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确保年底前完成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工作,尽早启动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 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前期工作,研究出台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推 动“三权分置”稳步实施。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 试点工作,巩固扩大农村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成果,及时提炼推广试 点实践经验。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快农业补贴政策改革,推动新增 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试点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和政府 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推进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探索设立宣城绿色生态发展综合实验区,创建生 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新模式。政府牵头,涉农各部门及金融机 构参与,加快建设市、县、乡统一联网、三级联动,融信息发布、收 储评估、抵押变现、使用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和服务平台。加大考核激励力度,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细化各县市 区功能区域,明确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优化产业布局, 制定实施“分类扶持”的财政政策和精准调控的区域政策。要将绿色生 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纳入对各县市区考核工作内容,针对性制定差 异化综合考核细则,科学设置“绿色”、“生态”考核指标及权重,强化 问责监督,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率。要充分利用我市在环境与资 源保护方面的立法权限,研究起草生态补偿条例,明确补偿具体内 容,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政策法规体系,不断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化和 法制化。(三)标准引领,构建安全体系。 紧扣我市粮食、蔬菜、茶叶、畜禽、山核桃、竹产业、中药 材、木本油料、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及主导产品,加快制订彰显地 方特色、符合国标省标的绿色生态产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 实行农产品分等分级、优质优价,逐步建立我市农产品绿色生态标 准体系。创建一批生产设施、生产过程标准化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 产示范点、示范区,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以申报地理标志和 农产品商标为重点,实施“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计划,各县市区 每年选择 1-2 个现有优势产品进行培育,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 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以“互联网+”引领现代农 业生产、加工和销售,构建品牌营销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经济 效益。要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出台激励政策,加大补 助力度,力争 2017 年前完成已划定畜禽禁养区的养殖户关停或向宜 养区搬迁。建立“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农作 物秸秆、废旧地膜、农药废包装处理机制,建设覆盖全市的回收网 点和资源化再利用加工厂。重点在各级农业示范基地、高标准农田 等区域,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病虫害绿色防 控等技术,建设化肥农药零增长示范区。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 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农产品安全标准与检测结果定期发布机 制。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落实乡级监管机构专职人 员和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配备,构建市、县、乡、经营主体 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作机 制,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信息管理数 据库,确保“三品一标”认证产品 100%纳入可追溯范围。抓住环保机 构改革契机,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确保环保执法力量 真正下移。(四)财政支持,夯实农业基础。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形成经营主体自发投入、工商资本积极 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市本级财政涉农资 金整合协调联系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集中下达,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扶贫等。各县市区要以项目为抓手,统筹编制落实方案、安排资 金使用和监督管理,提升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将中小畜禽养殖企业沼 气工程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农项目范围,积极推进生态养殖。重视市 政协有关定向融资担保机制协商建议的落实,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及奖 励基金,持续对涉农担保公司注资,提高农业担保的放大倍数比例, 落实担保公司尽职免责制度,加快担保公司代偿进度。要对涉农金融 业务税费给予优惠,对新型主体贷款最终造成损失超过一定比例的银 行给予风险补偿;对金融机构涉农新增贷款,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加快发展农业保险,积极开展针对新型主体的保险业务。制定长远规划,增加生态建设和管理技术要求,统筹土地平 整、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等工程,大规模推 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管理,落实保护责任单 位、管护资金和县、乡、村管护责任。要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 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突出全市灾后重建工作重点,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力度,力争更多中央、省级投资支持我 市灾后水利重建工作。积极争取省级加大对面上小型水利工程的补 助标准和力度,适当延长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实施时限,争取改 造资金得到足额落实。加大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力 度,引入市场机制,明晰产权归属,进一步明确群众参与水利工程 管理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五)规模经营,实现持续发展。 新型主体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要总结近 年来发展实践,减少行政干预,尊重市场规律和主体发展意愿,引 导各类新型主体有效管控风险,适度规模发展。发挥我市林业资源 优势,以生态林业产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山核桃、银杏、香榧等 特色经济林和中药材等林下经济,支持宁国、广德等地做大做强竹 产业。创新金融服务,提高保险标准,倾斜项目资金,鼓励各类新 型主体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 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农业科研院校为支撑的现 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纳入全 市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中高职业院 校、推广机构、龙头企业以及新型主体作用,在农村青年、返乡农 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中,大力培育 现代青年农场主。尽快建立新型主体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建 立轮训和进修制度,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能力水 平。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快培养绿色生态农业技能服务 型人才,为现代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