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杭长高速铁路途下工程编号: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单位: 编制: 审核: 批准: 年 月 日发布 年 月 日实施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 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高速铁路长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杭长高速铁路途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2 适用范围杭长高速铁路途下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3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三等1.00.56.04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4.1垂直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来回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运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三等1.00.30.60.8DS05或DS1型仪器,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依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记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基准点运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限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点除运用一般水准点外,依据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意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须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须要。(3)沉降变形点。干脆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坚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运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人为破坏等缘由,不行避开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改变。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按施工期4年考虑,计复测8次,每次观测水准路途长度来回按2800m。对于技术特殊困难、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依据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4.2水平位移监测网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限制测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限制测量要求观测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依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限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5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5.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牢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5.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干脆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5.3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的位置。6 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6.1水准网的观测依据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纳单路途来回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或附和路途,运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点进行观测。6.2水准仪运用不低于DS1级的精密电子水准仪及配套2m或 3m铟瓦条码水准尺和尺垫,均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运用前及运用过程中,常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限制,不满意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6.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运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外业测量一条路途的来回测运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途进行。6.4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运用DS05 或DS1级仪器,读数记至0.01mm。6.5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依次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依次进行: (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6.6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终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开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6.7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样;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开望远镜干脆对着太阳;避开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挡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6.8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途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途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途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6.9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途必需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开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开仪器安置在简单振动的地方,假如临时有振动,确认振动源造成的振动消逝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6.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意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途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6.11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7 隧道工程7.1一般规定(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意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3)评估时发觉异样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7.2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7.3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依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状况下级围岩每400m、级围岩每300m、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明暗交界处、围岩改变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4地应力较大、断层破裂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困难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5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6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7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8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3m处。9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7.4观测精度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7.5沉降观测频度1沉降观测的起先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马上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具体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2沉降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意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2)其次阶段为无砟轨道铺设期间。(3)第三阶段为无砟轨道铺设后3个月。3沉降观测频率依据阶段不同而确定,可依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差值不宜大于1mm。具体见下表: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砟轨道铺设前3个月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 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1次/2周7.6沉降评估观测资料整理(1)采纳统一的沉降观测记录表(见附件四,附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2)依据观测资料,刚好绘制每个观测标记点的时间沉降曲线。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2)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等相关设计资料。(3)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状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4)施工质量限制过程和抽检状况等监理资料。评估分析方法与评估标准(1)隧道内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依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2)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料评估方法参照路基执行。(3)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差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意无砟轨道铺设条件。(4)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