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入WTO对中国文化产业有什么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张晓明(2003年1月8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建议在十五计划中加进关于文化产业的内容;时隔一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关注。究竟什么是现代文化产业?怎样看待入世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这些问题已经到了不能不加以认真回答的时候了。第一个问题,如何认识当代文化产业?一、对当代文化产业的认识出发点是什么?正确认识当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逻辑,是理解当代文化产业的出发点。第一个出发点,经济发展的逻辑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关系有一个可以追寻的认识过程。早在17世纪,西方经济家威廉配第就已经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的利润要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本世纪40年代,另一位西方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对产业进行分类时又发现了一个经济法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的中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它后来被称为“配第克拉克经济法则”。708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知识产业的崛起,西方经济学家又提出将第三产业中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开,将脑力劳动称为第四产业或“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这一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才为我国经济界所注意。紧接着,由于当代服务业异军突起,又有人将第四产业中的的满足人类心理感觉的服务业分出来,称其为第五产业。比如说,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和逸闻趣事。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完成了一篇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出,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技术”与“高文化”联姻的时代。时隔一年,纳斯比特的新作出版,书名赫然便是“高技术、高情感”,与上述报告主旨不谋而合,这说明,在高技术的推动之下,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将实现经济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有人将以上发展逻辑归纳为“经济下游化”趋势,也有人说这是“经济文化化”,都有一定道理。第二个出发点,文化发展的逻辑在文化学家眼中,现代文化的发展也有一个可以追寻的逻辑线索。1)传统文化艺术的存在方式,传统逻辑:ac历史地看,在前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的存在曾主要是两个环节:创作和保存(占有和消费)。少数人创作,同样是少数人在生活的很少时间里观赏。使用公式形式来表达就是:从“arts”(即文化艺术品),或者“artists”(艺术家)到“control” “consumer”(控制和消费),简称“a-c”。思想家们因此而抨击过精英和贵族阶层对文化的垄断。进入现代社会后,工业和城市文明给数量迅速增加的城市下层居民带来教育的因素,现代化推动了普遍的开化,以及普遍的分权,因此出现了广泛的文化分享需求,由此也提出了普遍的文化分权(甚至政治分权)要求。这样,首先是在绝对数量总是很小的原创性文化作品与广大的文化消费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供需落差。于是在城市走向富裕的同时,文化传播的市场和商业机会出现了,将供需双方联系起来传媒技术也发展起来。其次是在此之上逐渐建立起了文化传播自由的制度,从制度安排上切实落实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于是就出现了:2)商业链条与“媒介”技术的发展,传统逻辑链条的分解和大众文化逻辑的出现:abc商业链条首先打破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存在逻辑,在“a”与“c”之间加进了一个“b”,即“business”。商业链条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媒介技术”,而现代“媒介技术”应该从社会和自然两个角度来看。社会性的媒介技术就是商品交换术。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成为少数文化创作者作品的作价工具,使其批量销售给大多数文化消费者在经济上成为可能,从而在他们之间建立起了社会联系的桥梁。自然性的媒介技术就是复制与传播技术,复制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批量生产和商业传播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于是,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原有的创作保存两极格局之间,加进了一个大大扩张的第三项、一个不断向两极渗透的“现代传媒工业”环节。传统文化艺术存在逻辑环节从“a-b”发展为“a-b-c”。按照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年会的最新定义,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因此可以认为,“现代传媒”的第一种技术形态是印刷媒介,这是一项在前工业社会就已经产生了的技术(如中国发明的印刷术),但直到工业动力和机械技术出现,才使它得以实现真正的大规模复制。纸质传媒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创作和保存两个传统的文化艺术环节,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并使人类文明开始进入了“大众文化”时代。“现代传媒”的第二种技术形态是电磁传媒,即将广播与电视并称,加上录音、录象等一组技术,总称“播放式媒介”。这组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各类文化“创作”和“保存”的可能性和“现场”空间。由此而出现了所谓“文化工业”。“现代传媒”的第三种技术形态是数码技术和网络技术传媒,进入“传播媒介”时代。数码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复制与传播技术登峰造极,并实现了所有传媒手段技术基础的统一。它从最高层次上向下整合资源,造成各种媒体的汇流趋势,改变着传统媒体和整个文化产业的产业格局,并进而改变着整个商业模式和经济生活的面貌。3)现代文化与产业链条延伸:文化工业的逻辑:(a b,b,b,-B c)商业传媒以市场不断扩大刺激了技术传媒的不断升级,到了“数字传媒”出现,迎来了一个传媒手段过剩,传媒内容紧缺,需求日益多样的时代(ab,b,b,-Bc)。覆盖全球的各种网络(天网、地网,等等),日新月异的宽带技术、数字压缩和传播技术(可以在数秒钟内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藏品传遍美国),日益普及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所有这些“传媒手段”在我们身边堆积如山,无孔不入,目不暇接。因此,只有将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积累下来的全部文化成果“上载”并制成数字文化消费品,并调动所有人的文化“消费”需求,才能实现其潜力。这就刺激了对文化遗产的大规模整理,以及在几乎所有传统产业领域对文化符号的普遍的应用(A B C)。这就使一国的文化资源第一次成为经济资源,并使所有物质消费活动成为对负载于物质产品之上的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现代化曾经使现代人遗忘传统,而在数字传媒时代,文化传统第一次在真正的意义上成为财富。有人将这个发展过程称为“文化经济化”,也有一定道理。以上分析的第一个逻辑是从经济走向文化,第二个逻辑是从文化走向经济,两个方面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整体特征:经济与文化的普遍的和全面的互渗,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这是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文化产业的基本出发点。二、当代文化产业概念的完整定义基于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我们可以认为文化产业的概念就是文化产业的历史发展逻辑的概念化。从经济发展的逻辑出发,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今天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从文化发展的逻辑出发,我们就能够理解现代文化产业的整体面貌。以一句话概括,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符号以满足人民大众精神文化消费需要的产业,而按照前边所讲的A-B-C三层逻辑,以文化符号的积累、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线,按照产业发展链条的不同环节,可以将其区分为“文化意义本身的生产与再生产”,“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的复制与传播”,以及“赋予一切生产活动和产品以文化标记”三重圆圈,从而构成现代文化产业群的整体面貌。 1)“产业基础层”: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文化意义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这里包括从文化资源的积累、保存,到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教授、展示,再到文化艺术的接受活动。这里包括一些传统的和现代的领域,从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大学与研究机构,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到摄影,舞蹈,以及其他各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团体,还包括创造性文化艺术活动的生产和展示、销售系统,如艺术场馆,展览馆,歌舞剧院,艺术展示和拍卖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演出、教育传播活动。2)“核心产业层”: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的制作与传播,即生产和销售以独立形态呈现的文化产品。在这个概念下,文化产业可包括随着现代“记录”与“复制”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闻出版业、广电业、影视业、音像业、电讯业、网络业,等等。我们注意到,在“产业基础层”和“核心产业层”之间可以有交叉,如,现代展览馆和博物馆可以视为一种“展示传播”的过程,现代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依赖于网络和通讯的,可以真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教育复制与传播产业”。3)延伸产业层:这个概念包括所有向其他行业提供流行文化符号,从而使之具有文化附加值的产业,从服装设计、建筑装饰、装潢、到工业设计,文化咨询业,以及具有现代品牌的一切产品。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现代旅游业越来越成为文化旅游业,对文化意义的消费需求带动了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带动现代博物馆进入展示和营销的新阶段,旅游业的文化附加值因此获得了极大提高。这个定义是将文化产业从意义到价值上看作不断扩大和增殖的过程。当最后一个定义在社会生活中成为现实的时候,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就显示出来了:为知识经济所推动的全球化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非物质性的、符号的交换与消费已经成为超越民族国家的典型的增长领域,文化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领域。三,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趋势文化产业的国际发展状况是对国际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状况的一个分析,我们将把历史与概念的逻辑重新放入具体的经济空间中去。目前,经济的“国际化”已经向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国家疆界为基础的产业布局正在向超越国家的全球经济格局发展。与此同时,历史已经表现新的规律:首先实现了产业升级的国家主导国际性产业结构的变动,它们依靠大型跨国企业,不断地将产业结构低端转移到次级国家,从而形成国际性产业结构的新格局。我国加入WTO的实质就是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纳入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运动之中去,由此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从战后来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有三次高潮。第一次大约是在60年代初,在全球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发达国家致力于利用科技新成果发展收益更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就较好地把握住了这样一个机会,充分利用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建立比较发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纺工业,进入国际市场,迅速扩大了出口贸易,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和资本积累。第二次高潮出现在70年代,由于两次世界能源危机的冲击,使能源与矿产资源价格上涨,发达国家又再一次调整产业结构,把一部分大量消耗能源和矿产资源、污染环境较为严重的重化工业部门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韩国和台湾又抓住时机发展了汽车、造船、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进入80年代出现了第三次产业转移高潮,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它们再一次地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将重点放在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上,除继续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并将一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产业转移高潮是新一轮国际性产业调整和升级运动,国际经济发展态势已经为这一动向所重塑。发达国家正在以强势媒体整理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传播,进而以文化设计和文化品牌整合国际市场,占领国际经济链条的高端位置,并根据这一发展需要修改游戏规则。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最近的一篇文章称:“现在,第三次浪潮正席卷全球。第三次浪潮以知识为基础,带来了创造革命性财富的系统和生活的变化,正在制造一个一分为三的世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位于上层,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大量生产型经济位于正中,而农业经济依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