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其次单元及记念刘和珍君青青子衿 其次单元 一、单元课文特点 1、从文体上看,纪念刘和珍君是杂文,在庆祝北京高校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演说辞,过万重山漫想是散文,简笔与繁笔是文艺随笔。 2、从表达方式上看,四篇文章虽依据文体特点各有侧重,但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来表现主题。 记在叙述了刘的生平经验及遇难经过后,以争论抒情提示了“三.。一八”的教训及其深远意义。简作为一篇文艺随笔,论述了“写文章要繁简得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道理。过和讲两篇也是叙述、争论、说明、抒情综合运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从而透彻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实力。 2、体会演说辞、文艺随笔的特点,学写演讲稿、文艺短评。 3、理解文中比方、比拟、反复、反语、设问等修矢的运用及表达作用。 4、复习初中单句、复句学问,驾驭常见关联词。 5、了解旧社会的黑暗,继承中华民族光荣的革命传统,继承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为中华之腾飞而努力读书”的远大志向,培育开拓创新精神。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进行。 2、这四篇文章,写作时间上各不相同,跨度较大,文章文体特点、表现形式也各有特色。因此只有结合时代背景和文体特点理解全文,才能较精确全面地把握文章,这也可算作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3、演说辞、文艺随笔都属于应用性文体,我们不仅要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这种文体的特点,而且应当主动指导实践,学习它们的一些写法,为今后的自觉运用服务。 四、本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支配8课时。依课本支配,精讲课各两课时,自读课各一课时,重点落实本课“理清思路”的教学重点,其余内容留作课下深化理解,一节作文指导课,一节实践课。 第六课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预习:本文内容深刻,时代距离较远,难度大,课前的预习是必要的。可提出如下要求: 、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意义; 、登记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发觉的疑难(课前交老师刚好汇总); 、思索一个问题: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纪念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课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 步骤: 第一步:检查预习状况。可请一两位同学着重汇报预习中发觉的疑难问题,其他同学补充,也可由老师汇总介绍同学预习中提出的疑问。目的在于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 其次步:简介“三一八”事务的有关背景及作者写作此文前后的思想、行动,为学生理解文章供应肯定的帮助。 第三步:朗读课文,正音正字。可由老师示范朗读第一部分,接着请六位同学分别朗读二至七部分(也可先读二至五部分)。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正音正字,可视学生实际而定。 第四步:探讨分析课文。 、课文纪念刘和君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可以相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恳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问题,探讨内容见“课文说明”一,目的在于弄清课文的中心思想;问题,探讨内容见“课文说明”二,目的在于弄清文章的思路。 探讨方法:问题,可先请若干同学,按预习笔记,讲解并描述课文所记刘和珍的事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剖析关键字词的含义,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强调她“预定全年”须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须要志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憧憬和对真理的渴求。可由老师示范分析一件事,余下的让学生通过小组争论的方式去解决。 问题,可先让学生划出课文中先后反复出现的“有话要说”,“无话可说”的语句,然后逐一分析有关语句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针对什么而言,含义是什么。同样,可由老师先示范分析一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探讨,解决余下各句。 在探讨上述两个问题时,应引导学生顺带归纳课文一至五部分的段意。探讨时,老师巡察辅导;探讨后,可分别请几位同学汇报探讨结果。 第五步:小结 、探讨问题时,体会作者“悲”的感情;探讨问题时,接着体会作者“悲”和“愤”的感情。老师小结时,应留意将“悲”与“愤”汇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沉痛的悼念与生气的批判相结合。 、布置作业 (一)复习课文,着重探讨课文第六、七两部分的含义。 (二)完成“思索和练习”二、三。 其次课时 任务:理解鲁迅先生对“三一八”事务及烈士死难意义的评价;体会有关重点语句的含义,进一步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 步骤: 第一步:检查作业完成状况。 其次步:探讨分析课文六、七部分。 第六部分内容较深,可主要由老师讲解,着重讲清“煤”的比方和所引陶诗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鲁迅是如何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务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是,只要是为人类历史的前进而付出的代价,这血就不会白流。 第七部分,可引导学生以小组探讨的方式,通过探讨其次段的中心、各句间的关系以及关联词的作用,进而联系第三段,理解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回顾历史高度评价刘和珍等烈士死难对于将来的意义。探讨中应引导学生留意对“中国女子”、“压抑至数千年”等语的理解。 第三步:探讨有关重点语句的含义。通过以上的探讨、讲解,学生对课文的中心,作者的感情看法等,已有较全面的了解,下面,就可以以小组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有关重点语句,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以求更深化地理解文章中心。 探讨的内容及依次可作如下支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华蜜者?” 、“惊心动魄的宏大”、“伟绩”、“武功”; 、“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不在缄默中爆发,就在缄默中灭亡。” “思索和练习”二、三中还提到的其他语句,也应在探讨中顺带加以解决。 第四步:总结。 、归纳学生探讨状况,明确对有关语句的理解;对学生中看法分歧较大的某些问题,也可不急于统一看法,可引导学生课后接着争辩。 、明确本文的中心:纪念、揭露、歌颂,三者统一而以“纪念”为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露出的作者的悲愤感情;理解作者对“三一八”事务及烈士死难意义的评价。 、布置作业:依据课文所供应的材料,写一则三至五百字的简讯,报道“三一八”事务的真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