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护士职业损伤 因 素与 防 护措施【摘要】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 通过对护士职业损伤因素的分析,针对护士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 险因素较多,提出相应防护措施, 并指出当今医疗环境中应该注意的 几个职业防护问题。【关键词】职业损伤 护士 防护措施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种职业损伤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1.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职业损伤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临床护理 实践经验,探讨了护士职业损伤因素及其防护措施。1职业损伤因素 1.1生物性因素护士工作的环境处于人类共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中,又具 有医务场所的特殊性,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 毒为主,美国CDC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 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 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 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国内 大量研究证实 3: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 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 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 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 6%30%.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 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 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1.2 化学性因素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 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资料显示 4:医院至少使用 159 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 135 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调查 证实2: I.O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 引起变态反应、哮喘。国内外研究资料得出结论5:护士在化疗操作过程中,注射器溶药、排气、换液、拔针等都可能造成皮肤接触 或吸入;管理及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人员, 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吞 食,长期受到低剂量药物影响,可诱发基因变性,使染色体畸变,具 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1.3 物理性因素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 6: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 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 8 .4% .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体力劳动多,强度大,特别是骨科、急诊科、创伤科等需要搬运患者,容易扭伤腰背, 造成自身损害。我国对临床护士的疾病调查发现7:下腰背疼痛、静脉曲张和手术室经常保持前屈位引起的颈椎病很普遍。 随着诊疗技 术的发展,护士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接触CT、X 线、激光、红外线等逐渐增多。护士常需要定期消毒病室,不可避免要接触紫外 线,可能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医院内一般病室 均能保持安静,避免噪声,但有些辅助科室,由于工作需要,机器启 动及工作声音较大,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受到损 伤,引起听力、神经系统等损害。抗生素引起的慢性过敏者更屡见不 鲜,有报道显示 8:护士每天与各种药物反复接触,导致其过敏 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尤以过敏性休克为甚。1.4 心理社会因素在工作领域中存在着很多负性因素, 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 工作行为,严重时会导致职业倦怠。由于各种因素,使某些患者、家 属对护士工作存在偏见, 导致护士与患者之间矛盾激化。 在处理护患 关系这一环节中,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带有紧张情绪。据 调查发现4: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差,其中3040岁是心理障碍发生最多的时期。2 防护操作措施 在医院特殊环境中,护士是与患者最密切接触的人员之一,因职 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因此职业防护迫在眉 睫。21 世纪, 职业医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职业有害因素及危害的变迁,其他各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加速引进,职业医学和环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境医学的融合与渗透, 政府立法增加, 全国性和国际性 合作研究的趋势增强。在此背景下, 国内外护理职业防护研究亦蓬勃 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从损伤因素入手,分别采取相对应的防护措 施。2.1 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洗手是预防 传染病 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 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 在医院内 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 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 “六步 ”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 体组织污染, 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 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 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戴口罩及防护目镜可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 飞沫吸入和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碎屑等物质溅到医务人员眼睛、 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 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 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 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 一旦针刺伤发生 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 有研究表明 4: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 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 50%以上。 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脱手 套后仍需彻底洗手。正确穿脱隔离衣既可保护工作人员或患者,避免相互间交叉感 染,又可避免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 液、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2.2 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控制感染源的主要措施是隔离, 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其隔 离措施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隔离均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 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 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途中 流失。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控制感染传播的基础, 在有明确感染源 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2.3 保护易感人群 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 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 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 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 减轻护士的工作 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3 职业防护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1 合理的人员编制合理的人员编制和专业结构,是临床护理工作必须的人才保障。 如果护士严重缺编, 工作量超负荷, 致使护士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会大大增加职业伤害的频率和程度。3.2 充分重视防护用具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防护用具,是防范护士职业伤害的重要工 具。大多数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很难为护士提供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 器材,甚至连防漏、耐刺、密封收集箱都很难用9 .科室为了节约材料消耗, 反对护士在正常无菌操作以外戴手套从事临床工作。这些 都留下可能造成护士职业伤害的隐患,应引起充分重视。3.3 切实增强职业防护意识目前,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调查显示 10: 57.3%的人未采取防护措施,其原因是认为遇到的传染患者少,思想 上没有足够的重视,洗手及手消毒正确者仅25.8%,正确掌握消毒剂用途及效能者仅 4.5%.护士在临床一线是各种操作的执行者,最易受 到职业暴露的伤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各种因素的潜在职业性伤害, 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制定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 施,以保证临床护士的身心健康。3.4 建立健全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在大多数二级综合医院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职业伤害报告制度, 有调查显示 9:1499 名发生针刺伤的上报率仅占 21.15%,更谈不 上采取及时科学的救助措施。建立健全护士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建立起救助及时、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的护士职业伤害预防、报告、救助、保险及赔偿机制,是减少护士职业伤害的根本 途径,也是促进和完善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利然,刘丽萍 .临床护士职业伤害防护研究进展 . 现代护理,2007,6(13): 1562.2 戴青梅,王文英 . 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7): 532.3 袁秀萍,李红珍 . 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与防范对策的探讨.现代护理, 2005,11(23): 1979.4 魏丽丽 .护理职业防护与管理 .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6,9.5 元秀梅, 朱念琼 .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看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 问题.现代护理, 2006,12(6): 507.6 外国文献资料, 1999,90(2): 28-201.7 赖海燕 .手术室护士应注意预防颈椎病 .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2): 139-140.8 姚继梅 .临床护士自身发生青霉素过敏现象的观察与对策.护理管理杂志, 2004,4(11): 50-52.9 陈照坤 . 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与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5,5(4): 44-45.10 花垄,张咏梅 .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护情况调查分析.南方 护理学报, 2004,11(2): 12-13.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