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产业升级调查工作汇报面对实施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 进和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 就如何促进我区传统工业升级, 使之适应市场需求的升级和变化, 成 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的新突破、新飞跃,区政协经济科 技和城建交通资源环境委员会为此专门组织部分委员, 对加快我区工 业传统产业升级展开课题调研,区政协第十一届 36 次主席会议进行 了专题讨论。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一、结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 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依托非公有制经济的 蓬勃发展, 我区初步奠定了一个基础较强、 优势突出的传统产业为主 体的工业体系结构。1 、行业结构。我区的工业主要由纺织印染、机械汽配、服装羽 绒、精细化工、 钢构网架五大行业为主导的传统优势行业构成,其它 还有纸箱包装、电子电器、食品、建材等行业。这些传统产业占居了 我区工业总量的 90%以上,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和生命力,部分产业 和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 使我区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 命名为“中国纺织基地”、“中国花边之乡”、“中国羽绒之都”、 “中国钢结构基地”等荣誉称号。 与之相比, 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却明显不足,总量仅占我区工业的 9.6%左右,成为我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条短腿。 由此可见, 传统行业在我区的工业企业中仍是主导 产业。2 、企业结构。全区共有工业企业 1209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1444 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84.4%;1 亿元以上企业 204 家, 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64.54%;5亿元以上企业 35 家,产值占全 区工业总产值的 44.18%;10 亿元以上企业 19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 产值的 37.17%。数据表明,我区的企业虽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 企业结构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真正上档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数量 不多。3 、产品结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加工型产品,是我区最具特色 的产品主体。 它折射出工业的发展优势, 但也明显暴露出工业存在的 不足。主要表现为我区的产品结构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 就是 低端产品多、半成品多、需求收入弹性低的产品多,而整机产品、高 技术含量产品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且呈“两头在外”的特点, 即原 料和市场都在区外, 区内以半成品生产和加工生产为主, 大多数产品 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在价格和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4 、员工结构。截止 2004年底,全区共有职工人数 38.5 万人。 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2.3 万人,占职工总数的 6%;中专及技校 毕业生 5.75 万人,占职工总数的 15%;高中文化程度 9.7 万人,占 职工总数的 25%;初中及以下人员 20.75 万人,占职工总数的 54%。 各类职称人员 23129人,占职工总数的 6%。其中,高级职称 1492 人, 占职工总数的 0.4%;中级职称 5369 人,占职工总数的 1.4%;初级职 称 16268 人,占职工总数的 4.2%。上述数据足以说明,我区职工队 伍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企业自身研发 力量十分薄弱。5 、技术创新结构。我区已经认定的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研 发中心 130 家,其中国家级 1家、省级 17 家、市级 54 家, 80%以上 的区级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或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 但 是,多数企业真正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偏少,技术中心档次不高,管 理不强,专职研发人员严重不足,主导产品仍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原 创性甚少,难以形成自主创新主体。 因此,我区企业技术结构层次低,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6 、资本结构。我区有工业总资产 1513亿,其中 90%以上为内资, 而外资仅为 10%。因此我区的产业层次相对较低, 结构类同现象严重, 缺乏高新项目、高精尖人才和先进技术、 先进管理经验的引入。 显然, 我区的内外资本比例结构失衡,外商投资明显不足。综上所述,我区工业经济呈现出传统行业为主、中小企业为主、 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加工产品为主、 民营资本为主、 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偏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薄弱这样一种结构现状。但是,传统产业依然支撑着我区的工业经济。 当前它的发展水平 和产业档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区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经济质 量。传统产业不但是我区目前区域竞争的优势所在, 而且在今后很长 一个时期, 仍将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体。 它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 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一,传统产业的增加值占 GDP勺比重较大,资产 存量大,带动作用强。第二,传统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解决了我 区 38.5 万多职工的就业和经济收入问题。第三,传统产业一直是我 区的税收主体,占我区工业提供税收总额的 83%左右。二、存在问题 传统产业长期以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短缺经济结束、消费升级、参与 国际分工与竞争程度提高, 在市场容量和要素成本的双重制约下, 特 别是原料和能源缺乏,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当前我区传统产 业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产业升级上,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政府对传统产业升级尚缺乏科学完整的规划。传统产业升级 在我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应该说已在全区上下形成 共识。如区委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实施十大技术创新模式改造提升 传统产业,无疑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但是我们认为,要促进我区的 传统产业升级, 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当务之急还缺少一个科学完整 的中远期发展规划。对传统产业升级的整体布局、合理定位、产业发 展导向以及做好各产业中行业的科学评价与合理规划已十分重要。2 、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区以 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已形成较大的规模,但缺乏产业水准的优势, 面临国内外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 在国内竞争方面, 目前市场竞争日 趋激烈,从资源竞争、产销竞争升格到资本实力竞争、 技术创新竞争, 从价格竞争转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品牌等全方位的竞争。我 区相当部分企业技术性投资不大、 产品易于模仿, 非价格竞争缺乏优 势。如占全区经济比重 40%以上的纺织印染业,其重要共性技术和关 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明显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 纺织业差别化纤维比重, 发达国家在 90%以上,我省在全国领先,也只有 40%,而我区仅为 15%。 精细化工和化学医药基本上是仿制国外专利已过期的产品, 自主创新 能力较弱。我区出口的大部分产品, 总体还处于委托加工的低级阶段。 如在世界市场上举足轻重的服装羽绒产业, 大多从事贴牌生产。 这些 传统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靠展开低价竞争, 既影响了出口效益, 又 屡遭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的压制。3 、企业经营者对传统产业升级的意识不足。要实现传统产业的 升级,需要有一批有魄力、 能高瞻远瞩的企业经营者来推动,他们的 思维最终决定了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进程。 但是目前我区不少企业经 营者存在着短期行为的思维方式, 他们尚未充分认识到传统产业升级 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结果往往是急功近利, 仍习惯注重以资金投入和 设备更新的方式扩大再生产来推动量的扩张, 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 生产以加工或组装为主, 热衷追求短平快项目, 严重阻碍了企业进行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进程。4 、传统产业升级还缺乏大量的人才支撑。突出表现在:全区每 万人拥有人才 567 人,低于全市的 863 人,而列全国县市之首的江苏 昆山市已超过了 1200 人;人才队伍整体年龄偏大,知识更新跟不上 发展的步伐,高层次人才、 国际化人才非常紧缺,尤其是创新学术带 头人、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机制不够活,人才流动和引进还面临着 一些政策障碍; 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未得到真正发挥, 引进人才滞后于 引进项目,人才不足与浪费、引进与流失并存;适合创新人才的事业、 生活居住、 文化等人文环境尚未形成。 人才问题严重影响高新技术产 品的开发和传统产业升级的速度,已成为加快发展的短腿。三、对策建议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必须在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下进行, 把政府 宏观指导和市场机制调节结合起来, 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经济 结合起来,积极扶持和加强企业在改造中的主体地位。1 、要统一对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性认识。传统产业是相对高新 技术而言,但传统产业并不是落后产业,更不是夕阳产业,我们必须 充分认识到加快我区传统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把传统产业升 级作为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带有全局意义的战略重点来考 虑。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手抓高新技术,一手抓传统产业 升级改造。我们不可能把占 90%以上的传统产业推倒重来,高新技术 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培育起来。因此,不仅目前要依靠传统产业,今 后也不能离开传统产业, 高新技术的发展更要靠传统产业做支撑。 就 拿目前我区的 26 家国家级、 31 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也无不都 是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中产生的。2 、搞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具体规划。把握传统产业升级这条 主线,以科学的发展观,组织编制好合理、可行的全区中长期传统产 业升级的发展规划及“十一五”传统产业升级的滚动实施计划, 传统 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必须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及时组织、 协调解决 有关项目进行中的具体问题, 确保传统产业升级项目的按期完成。 此 外,每个行业都要制定本行业的行业升级规划, 如纺织行业可细分为 纺、织、染三个行业,化工行业又可细分为基础原料、医药中间类、 农用化学品、化工建材、日用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等行业。政府必须 对这些每一个细分的行业都做具体的发展规划, 对其中一些低端行业 和一些行业中的低端环节, 则按照规划实施有计划的退出和转移。 同 时,还要进一步发挥企业行业协会在市场产品调研、信息分析、技术 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 、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区 传统产业中的渗透和推广,提高生产经营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 商务电子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 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带 动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的提升。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 研究制定和落实 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对策措施, 提升全区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 增强 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推动全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 展。通过CAD示范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载体,大力推广以电子 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等为主的高新技术改造,提升 传统优势产业。4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科研投入,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把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传统 产业升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 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 大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能力。一是政府要切实把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投资, 以建设高 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 加快实施“百亿研发工 程”,培育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市场和政府的资源配置,推 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推进企业原创性能力建设, 实施企业技术跨越战略, 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构筑传统产业的发 展优势。二是企业要加强合作共赢。建立由政府扶持、企业股份制形 式、市场化运作的行业技术创新平台,技术成果进行有偿转让,提高 企业技术开发实力和降低开发成本。 三是克服技术中心创新不足、 投 入不足等薄弱环节, 加快形成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高新 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或行业研发中心, 抢占行业技术制 高点。5 、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路子。一是要坚持引进与培 养相结合,以引进为主的方针,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人才队伍。 建立新型的产权激励机制, 通过全面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 营制度,实施知识资本化, 逐步形成与国际管理接轨的分配制度和经 营管理制度, 建立产业升级发展所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