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 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 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 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 ,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 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 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 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 ,不仅有赖 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 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 ,转变观念 ;注重人际交往的技 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 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 生幸福的基石。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心理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 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 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 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 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 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 在其所处的特定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心 里联系。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 为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 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 间不相识、不相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认知包括个体 对自己与他人、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它使个体能 够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针对性的调节与他人的关系。动机在 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人与人的交往总是 缘于某种需要,愿望与诱因。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 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 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不 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直接关涉着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 的满足程度,即心理距离。可以说,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 要的部分,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 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 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例如态度与 偏见、歧视的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时空接近 ,是大学生彼此了解和认识的前提 ,也是人际 吸引或人际互斥的基础。只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空充分接 近,他们之间就必然产生人际关系 ,那些时空接近而素无往 来的大学生之间并非没有人际关系 ,只是人际关系较为疏远; 少有交往却相安无事,说明他们之间的人际相处很好。就如 升入大学后与以前的同学朋友联系较少,并不是人际关系消 失了,而是不在同一空间交往少了。态度相似, 是个体部心理方面的 ,但个体之间的态度相 似与否则是客观的。个体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观念和意趣 ,容 易相处和交流;态度迥异,个体之间难以找到共同的话题 ,相 处、交往多有冲撞,如不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往往使人际关 系失谐。个性吸引,有的大学生给人的感觉很愉快,其相貌不一定 出众,但亲合能力很强 ,不妨称这样的大学生具有更大的人 格魅力或个性吸引。乐群、外向、幽默、风趣是吸引他人的 个性特征。有的大学生具有使人生厌的个性特征 ,如自私、 势利、古怪、无聊等。人际安全,所谓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 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诉说人际关系不好 的大学生往往人际安全得不到保证 ,感到自己被别人欺负、 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弱点或劣势会暴露出来。 因此,在特定的环境及人际关系中条件性地局促不安 ,担心 别人询问自己,也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大学生在感受不到 人际安全的情境中,将会自我防御性地退缩或回避。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 的预期和愿望。这些预期纯粹是个体的主观意愿 ,实际上是 一种投射心理。人际距离决定人际期望的价值 ,人际距离越 近,个体的人际期望价值越高。大学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 有不同容、不同价值的期望 ,虽然人际期望常常是自发的、 在的和无意识的。人际期望与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密切相关 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不良都是个体人际期望造成的。人际力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 紧状态。只要处于这种人际情境之中 ,个体就强迫性地感受 到紧、压抑、无奈、无能为力或表现为冲动、偏激、难以克 制。人际力越大,个体越难适应这种人际关系。一旦脱离某 种人际情境,相应的人际力就自行解除。然而,大学生的同学 关系、师生关系不是随便就能摆脱的 ,所以有些大学生深受 人际力之苦。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力都是个体对特定 人际情境的主观体验 ,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人际力和人际安 全是相对的 ,人际安全是个体人际适应的条件 ,人际力是个 体人际障碍的诱因,而人际期望是人际安全、人际力的基础, 或者说是在过程。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按照自己 的意愿与别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个体为此感到苦恼 , 明显影响个体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这种障碍不但影响个体 的人际状况 ,而且使个体的整个精神方面都受到消极影响 , 产生自卑、孤独、自负等情感。交往障碍的不利后果是使个 体形成条件性的交往不能。由于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不同, 人际关系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 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 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 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 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2)情感障碍是另一常见障碍。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 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其 表现主要有:嫉妒与自卑;自负与害羞、孤僻等。3)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 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 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 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 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 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 类型的人(同是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成为人际关系障碍的直接原因 有人知因素、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等。认知原因: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际认知而造成大学生人际 关系障碍的主要方面,其在机制是人际期望。情感原因: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情感因素较多 , 最为常见的是自卑和自负,其在机制是人际安全。经济原因:大学生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个体的人际适 应。其中有两种极端情况清贫与富足。清贫的学生常出 现的人际交往障碍有人际羞怯、人际逃避等;富足的学生常 出现的人际交往障碍有唯我独尊、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盛 气凌人等。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 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 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 感的必要条件。因此,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紧迫,措施如下: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 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大学生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正所谓“吾 日三省乎吾身”,发现和总结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热情开朗、积极果敢、自信宽容等优良品质,形成良好 的人格魅力。同时,要善于向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学习, 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当 然,人格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 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地总结,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日趋成 熟。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 活,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大学生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举办 各种讲座联谊会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人 际交往的机会。这就使大学生既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又在 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感受了良好的人际 关系,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向纵 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的,仅仅依靠 大学师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 的责任。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温馨的家 庭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美好并学会爱;对社会而 言,要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并尽最大 的可能减少贫富差距,从而使大学生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 影,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 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 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 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 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以上 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 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 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 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参考文献:1、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模块训练 娜、徐颖主编 航空 工业2、人际交往心理学 晓新、毕爱萍主编 首都师大学3、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 晓燕 高师学报 第8卷第1期(2003)4、试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罗建华、梁斌 警 官学院学报 03年第3期5、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障碍及对策 治库 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