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堂县推动机构编制管理向服务化转变的实践与探究机构编制管理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处于内部管理、自我管理的层次,从宏观上讲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供应体制机制保障服务,从微观上讲是为机关事业单位供应机构编制管理服务。为变更机构编制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重管理、轻服务”倾向,金堂县抢抓人员编制“总量限制、动态管理”全国试点工作机遇,刚好转变观念,大胆探究创新,深化推动机构编制管理向服务化转变。一、创新制度机制,夯实服务基础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机制是破解机构编制管理难题的突破口,也是推动机构编制管理向服务化转变的关键环节。金堂县主动探究创新编制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夯实服务基础。(一)着力管理制度创新一建立编制实名登记管理制度。实施建制单位人员编制档案和计算机信息档案同时实名登记,人员依据运用编制类别、性质与人员身份、人事关系、财政经费对应登记,实现了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的“三统一、零差错”,奠定了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化基础。完成了全县13698名各类在编人员的纸质档案登记和计算机数据库登记。二建立编制双轨动态调整制度。创新“三定”编制核定方法,以“控编数”和“运用数”实施管理,对“控编数”实行总量限制,依据编制核定理论核定;“运用数”与实名登记相结合,依据职责评估体系和督查结果,进行日常动态调整,“运用数”超过“控编数”时,编制运用原则上只减不增;“运用数”低于“控编数”时,编制运用“逢增必报”,破解了编制“肯定终身”“部门全部”的制度障碍,奠定了机构编制核定和调整的科学化、规范化基础。三建立机构编制督查评估制度。建立以职责评估体系为依托,对职责配置和人员编制运用效能进行评估的工作制度,避开编制变动的随意性。同时将编制运用状况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审项目,进行常规审计,并将编办纳入了金堂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单位,奠定了机构编制科学调整的基础。(二)着力工作机制创新一是完善以编制为纽带的统筹领导机制。为发挥编制管理的纽带作用,将县编委会和县人事领导小组合并设置,县委编办为办事机构,全部机构编制和人员调配事项均由县委编办统一申报探讨,确立了机构编制管理在行政管理中的基础地位。二是实施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经费链状联动审批机制。凡涉及组织任免事项,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批职数;凡涉及人事招录、调配,先由编办审核用编,人社局再进行招录、调配,财政局最终办理经费事项,确保了编制前置审批,使人员编制由“割据式管理”转变为“协作式管理”,有效解决了“管住”的问题。二、开展理论探讨,提高服务科学性与四川高校合作,在现有核编标准基础上,主动探究核编理论,逐步解决编制核定的“模糊管理”问题。现已基本形成中小学校、综合医院编制核定体系,确立了行政机构和其他事业单位编制核定探讨思路。(一)中小学校编制核定体系在师生比的基础上,针对生源变更和学科结构,以国家教学安排为总工作量,依据老师平均课时量,建立了将编制核定到详细学科的核定体系。(二)综合医院编制核定体系在床人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总收入、住院量、建筑面积、编制床位数4个影响因子及其变更规律,建立了适合医院发展实际的编制核定体系。(三)行政机构和其他事业单位编制核定体系形成了总量依据幅员面积、人口、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水平4项指标确定。重量以系统为单位,以各地区同类机构的编制平均数为基础,以职能、行政权力、机构设置为加权进行调控的探讨思路。三、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水平,要依靠制度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服务理念的发展进步,也有赖于服务手段的不断革新。(一)推行主体业务平台办理依托实名登记数据库,建设了金堂县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经费信息化网络政务平台(以下简称政务平台),将3项管理制度和2项工作机制加以固化并实现。政务平台集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经费管理于一体,依据业务办理的要求,将全部机构编制、组织任免、人事管理等业务纳入政务平台办理,规范设计了机构、编制、组织、人事、监察等相关核心业务流程42项,有效实现了集中化管理、流程化审批、信息化运作、规范化办理、实时化监督。政务平台自2011年1月1日运行以来,共完成了机构编制业务1115项、组织人事业务3433项。(二)实行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全面实行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凡涉及变更登记、年度检验、注销登记、证书补领等业务均在网上进行。管理机关与事业单位的网上业务互动,实现了业务办理网上“一次性”告知,削减了办事人员来回次数,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今年实行事业单位网上登记以来,已完成352个事业单位登记信息入库、200余个事业单位的2011年度检验、50余项变更登记。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服务实效县委编办主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提高服务实效,进一步促进机构编制管理服务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须要。(一)实行“走出去”,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一是充分与部门对接,优化职能配置,拟订部门“三定”。围绕政府部门职能科学配置和高效运转的目标,依法逐条清理调整部门(单位)职责402项,对存在交叉的20项职责,从主体、权限、边界、交接方面进行了划分和明确,并在“三定”规定中固化,为机构良好地运行供应了保证。二是深化调研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冲突和问题。在深化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针对乡镇在规划、建设、城管、房管、国土管理上功能不强的现状,联合县人社局在建设、规划、房管、城管、国土部门选派188名专业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到乡镇工作,切实增加乡镇规建管实力。三是全面清理重置涉及改革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除医院、学校外)。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共精简66个。撤销与机关职责存在较大交叉、职能消亡或弱化事业单位39个;将职能相近77个事业单位整合设置为38个;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须要,新设立事业单位12个;冻结了12个涉及担当市场经营性职责事业单位的新增人员编制。同时,通过重新拟订“三定”规定,对全县除学校、医院外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职责、编制进行了明确,促进事业单位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作用。(二)推行“跟踪服务”,树立全新服务形象县委编办主动对接县属各部门(单位),刚好解决它们在机构编制、职能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冲突和问题。2011年政府机构改革后,对未涉及改革的县属部门(单位),重点跟踪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配置是否与我县的发展形势相适应;对涉及改革的32个县属部门(单位),重点跟踪其“三定”规定的落实状况和存在问题;对改革中创新设置的乡镇片区站(所),重点跟踪其职能发挥、机构运转状况,凡政策落实不力、操作运行不畅的刚好予以调整。 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