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有关清明节传说20字清明节献词20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清明节传说20字 清明节献词20字,供大家参考。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20字 清明节的来历100字(一)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 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清明的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 为清明扫墓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慢慢 地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 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来历100字(二)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 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 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 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扫墓祭祖 清明节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 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 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 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 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 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 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 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 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 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 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 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 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 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 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 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 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 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 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 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 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 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 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 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 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 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 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 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 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 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 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 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 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 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 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 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 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 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 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 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 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 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 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 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 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 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 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 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 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 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 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 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 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 侯家。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 新烟。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 书灯。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 流莺。加强未成年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 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继承合同要革命英烈优 秀品质,不断丰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以网上签名 寄语活动形式,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 强爱国意识,激发爱国情感,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组织广大未成年人上网祭奠英烈,网上鲜花,寄语留言,表达心声,增强爱党爱国意识,激发爱党爱国情感,同时组织开展清扫烈士陵 墓活动,表达情感 3、签名网址:中国文明网: http:/www.wendangku.net/doc/1fb258d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5.html /survey/741/index.jsp 选择地区时请选 择“贵州”,然后敬礼、寄语。 4、活动期间,各年级、各班依据政教处下发的“网上祭英烈”网 上签名寄语活动登记表认真登记,挑选优秀寄语,并及时上报年 级组,由学校统计后上报教育局。 学校最终印发各年级、各班签名寄语的人数,刊登精彩寄语,活动 结束以后将整理出版寄语活动专辑。 学雷锋活动总结 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十多年来,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风气的好转。校园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摇 篮,提倡“以德育人”,雷锋精神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镇教委的安排,3月份作为全校的学雷锋活动月,在这一个月里,我校组织广大师生集中开展学雷锋活动,以实际行动来弘扬雷锋精神,进一步推动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创建文明学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活动主题: 以“学习雷锋精神”为主题,弘扬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增强师生“我与学校共荣辱”的责任感。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的四爱教育,增强主人翁意识,学会尊重他人、保护环境、尊重自我,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进一步推动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创建健康文明园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具体要求: 活动月的口号是“雷锋就是你我他”。在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以“五要”、“五不要”为行动标准,立足实际学雷锋,发扬钉子精神、艰苦朴素作风和助人为乐传统。 1、见到杂物弯弯腰,节制零食不乱抛要“善小为之“,不要“小善不为”。 2、遵规守纪理应当,诚信朴实生之道要“严以律己”,不要“自由散漫”。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 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 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 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 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 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 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 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 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 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关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