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两章导学案 两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的】: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地翻译课文。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学习重点、难点】: 1. 对课文观点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 2.反复朗读课文 。一、定向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下面的话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见注解】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断句。 箪(dn) 蹴(c) 羹(gng) 死亦我所恶(w) (二)再读课文,流利、有感情。 三、师生小结:四、反馈提高:(学习与评价前三题) 第 二 课 时学习目标:积累重点实虚词;疏通文意。一、朗读课文二、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实虚词。 1、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2、交流展示: (1)我积累的词语:(2)我翻译第几段: (3)我会解释通假字: (4)我会解释一词多义(课后练习三):三、学生总结得失:四、反馈提高:(学习与评价4、5题)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孟子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一、定向导入: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二、自主学习: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2、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其作用。4、为本文补充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积累关于舍生取义的名言和事例):三、合作探究: 1、理清论证思路(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 2、联系实际理解“义”的深刻内涵:3、如何理解“舍生取义”这一观点?你从中受到了何启示?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四、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拨:五、反馈提高1、“学习与评价”综合理解题 2、选出有误的一项( A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的】: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学习重点、难点】: 1. 对孟子观点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一、定向导入: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舜(shn) 畎(qun) 傅说(yu) 游说(shu) 胶鬲() 管夷吾(w) 孙叔敖(o) 百里溪(x) 拂(f)乱 法家拂(b)士 (二)再读课文,读准节奏。三、翻译课文。 1、分组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2、交流展示: (1)我积累的词语: (2)我翻译第几段: (3)我会解释通假字:四、学生总结得失:五、反馈提高(学习与评价基础题):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2、探究第一部分。一、朗读课文:二、自主学习: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观点? 2、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 第一层(1): 。 第二层(2): 。 第二部分(第3段): 。 第三部分(第4段): 。 3、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4、认真阅读注释,讲述第一段所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 5、背诵第二段。三、课堂探究: 1、第一自然段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第二自然段论述了人才必须要经受哪几个方面磨练? 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从个别到一般)。四、师生小结:这两段孟子主要讲了哪方面的问题?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四、反馈提高:(课后习题三)第三课时一、定向导入:二、自主、合作学习: (二)、精第三、四段: 1、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2、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4、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5、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6、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7、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10、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11、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 拓展延伸: 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2、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4、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