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舞剧舞台姐妹评析“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古往今来很多舞台艺术作品都将人生 的悲欢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传达出富于戏剧性的人生哲理。由上海歌舞剧团 创作的舞剧舞台姐妹正是基于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的“认认真真 演戏,清清白白做人”这句话而进行创作。作品改编于同名电影,以大上海的历 史、文化、风物为背景,表现上个世纪40 年代一对越剧姐妹历经坎坷、从古戏 台走向大上海舞台的感人故事。剧中台上台下的戏子人生、不同人物的角色转换 戏剧舞台与人生舞台的鲜明对比,将戏与人生之间的关系演绎得入木三分。一、题材所谓题材是指“舞蹈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生活现象。是编导对其掌握的社会生 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后作为作品内容的材料。”舞台姐妹作为一个 已经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被拍摄成电影的作品,虽然在文革期间遭到批判,但丝 毫不影响作为一个拥有人性情怀、人文关怀的艺术佳品的流传。但也正是因为诞 生在那个特殊年代,以及导演自身的原因,让这部文艺电影打上政治色彩。整部 电影的发展以竺春花为线索,通过记录她的成长过程,她与妹妹邢月红、公馆唐 老板等人的矛盾纠葛,以及党对她的思想“启蒙”,尤其是影片结尾的革命誓言, 都使电影蒙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根据电影改编的新版越剧舞台姐妹则撕去 政治标签,全剧着力刻画姐妹之情,以演“梁祝”贯穿始终,没有把姐姐塑造得过 于崇高,也没有将妹妹推得太远。描写两个越剧演员由于价值取向不同,其友情 也发生波折,当时正好也是越剧的革新时期,也使这出戏有了特殊的文化内涵。 越剧版本看重的是舞台上下和姐妹之间特殊的情节框架,看重的是这个情节框 架所具备的传奇性,能满足普通群众对剧情的需求。二、人物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以及价值取向不同,当他们相互接触、碰撞时,其内 心活动和外在活动便会在相互关系上产生一定的矛盾冲突,而矛盾冲突的产生、 发展与解决,便形成了一个文本的发展脉络。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能力强的媒介, 在人物的选取与安排上虽然比舞剧轻松一些,但是人物安排同样讲究。其中,主 要人物有竺春花、邢月红、小春花、唐经理、江波、“越剧皇后”商水花,以及穿 插在故事情节中起铺垫和推进作用的邢师傅、戏班班主等人,可以看出演员阵容 是十分庞大的。越剧版中与故事情节相关的人物也多达十几人。大部分人总抱持着“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传统观念,认为舞剧不具备叙 事能力,用以支撑舞剧的都是“可舞性”较强的情节、人物和结构,不仅观众如此, 就连一些编导亦如此,由此造成了大量舞剧故事简单、幼稚,表现的主题单一, 人物情感苍白无力。这个误读亦造成中国舞剧长期无法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门 类,如戏剧、影视、电影、美术等站在同一平台上,拥有同等的话语权。而舞剧 舞台姐妹的整个戏剧结构表述的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故事,观众之所以不 觉得它简单、幼稚,是因为前有电影版为铺垫,以及这个题材本身具备的不同寻 常的意义。三、结构越剧将文本分为九场,分别为“劫月护月、示众荒原、嘱托结拜、演变苦练、 嫁人责妹、送兄别妹、恩归蒙冤、临场哭妹、祭师归合”。而舞剧是除去序幕与 尾声的四幕舞剧,其主要情节是:姐妹俩从小在戏班中学习,姐妹情深。随后戏 班到了大上海,梁祝“十八相送”的演出大获成功,使姐妹俩迅速成名。妹妹 月红抵制不住物质诱惑,利益熏心,长期沉溺于享乐中,终于在一次演出中大闹 后离开舞台,成为了“笼中鸟”。姐姐春花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认认真真演戏, 清清白白做人”,最终妹妹幡然醒悟,姐妹俩携手在舞台上重唱“十八相送”。舞剧 中情节的转换与人物关系的演化还是较为紧凑的。舞剧利用序幕及前两幕表现 姐妹俩从小的生活环境,以及在来到上海大舞台收获名利时姐妹俩不同的态度。 从第三幕开始,着重刻画两人由于不同的选择而带来的不同人生道路,掺杂在其 中的月红与杜老板、第三者之间的纠葛关系,以及春花的爱情和理想。四、舞蹈语汇一个舞剧不仅看“剧”,“舞”在其中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舞剧的成功就是 “舞”与“剧”的完美融合。舞段的设置无外乎三种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群舞 包括三人以上的各种舞蹈组合。有时,为了舞剧发展的需要,会在其中加入一些 哑剧动作,但它不属于真正的舞蹈。而我们现当代舞剧中舞段设置参照的是古典 芭蕾舞剧的模式,它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程式化、规范化的要求,与音乐结构配合 得也较为严谨。但是,为了避免程式化、规范化给创作带来的束缚,对舞段的设 置更应该从内容出发来运用与发挥。毫无疑问,独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独舞在舞段中犹如一个人物的内心独 白,它以强烈的抒情性的舞蹈语汇,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视觉形式呈现给观众,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情节的发展。独舞不仅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手段, 同时也是将人物性格外化的重要手段。通过舞段设置将人物性格外化,使它成为 一个典型人物,不仅是塑造人物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故事的必要手段。只有当 这个人物有了自己的个性,那么他才是这个舞剧中无法替代的,同时也是其他舞 剧所不可复制的。舞剧中双人舞的设置主要用于剧中主要人物的情感交流上。如, 让人印象深刻的杜老板对月红的诱惑之舞,他手持一条项链追逐在月红身后,通 过两人时而接触时而远离的动作,表现杜老板的步步紧逼与月红对物质的渴望 以及沉沦前的最后一丝挣扎。一段追逐后,月红与杜老板二人在帷幔后的“性爱” 舞,此舞段将男人对美色、性欲的渴望,以及意志不坚定的女人对物质的无力抗 争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当今社会上一些低俗的“潜规则”毫不避讳地呈现在了舞台 之上。群舞,在舞剧中分为表演性和情节性,一种纯粹是为装饰舞剧,而一种则为 推进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如,以多组双人舞的形式,整齐地跳着“快三”舞, 表现上海当时纸醉金迷的生活,同时为月红的沉沦铺垫。又如,杜老板另觅新欢、 抛弃月红,用三人舞的形式同时将舞蹈语汇融入古典舞、国标舞,表现月红对新 人的嫉妒和愤怒、对杜老板怜悯的祈求,以及杜老板对月红的漠视、冷酷,对新 人的怜惜。五、舞剧音乐舞剧是一种融舞蹈、音乐、戏剧、文学、美术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 术,虽然每种因素都不可忽略,但舞蹈、音乐、戏剧却更为重要。音乐是舞剧的 音响语言,其表现的深刻与否,决定了一部舞剧的历时性。舞剧音乐,不仅自身 需要较为完整的音乐结构,同时还应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富有感情的深度。而 在舞台姐妹中基本没有音乐让我产生舞蹈形象的联想,感觉换其他同类型的 音乐一样可以。除了其中一段音乐让我印象深刻,也是因为它为人所熟知 葬心,乐段用在月红沉沦在杜老板的物质诱惑这一段,配合舞段表现她的悲 惨命运,同时也唱出“戏子们”心中的辛酸。六、结束语该剧反映的是戏曲艺人的故事,照理可以在戏和舞的关系上创新。虽然在舞 剧中出现了越剧梁祝中“十八相送”的唱段,还有戏中戏、排练厅等场景,但 戏和舞仍是分离的状态,戏的出现仿佛只为说明这个舞剧的故事背景,表明人物 的身份。同时,一部舞剧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表述固然重要,但 在舞台姐妹中,编导为表现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解放前的上海,过多的 使用舞厅交谊舞来强化上海的氛围特征,让舞女群舞演员大跳妖艳的群舞, 不免让人有些“媚俗”的感觉,且与舞剧强调的精神主旨相背离,或许编导应该换 个角度或方式进行表述更好。虽然这部舞剧有不足之处,但它对于我国从已有文 学剧本改编的舞剧创作而言,无疑是一次尝试和积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