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2.诚宜开张圣听( )3. 恢弘志士之气 ( ) 4. 深入不毛 ( )5. 先帝不以臣卑鄙 ( ) 6. 朝服衣冠 ( )7. 吾妻之美我者 ( ) 8.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9. 闻寡人之耳者 ( ) 10. 邹忌修八尺有余 ( )11. 皆以美于徐公 ( )二.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2.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 )3. 欲报之于陛下也 ( ) 4. 悉以咨之 ( )5. 则汉室之隆 ( ) 6.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7. 以塞忠谏之路也 ( ) 8. 以光先帝遗德 ( )9. 齐国之美丽者也。 ( ) 10. 暮寝而思之, ( )11. 欲有求于我也 ( ) 12. 皆以美于徐公 ( )三.选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 )A.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 燕、赵、韩、魏闻之 不求闻达于诸候C. 徐公何能及君也 先帝称之曰能D.皆朝于齐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四填空:请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齐威王与刘禅的施政的不足之处:邹:( ),出:( ),面对这样的不足,邹忌用( )的形式提出自己的劝谏;诸葛亮则以( )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劝谏,这可以从文中的( )、( )这两个词看出来。五、问答: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答案:一、二、三略;四、蔽、塞;讽谏、直谏;宜,不宜。五、答:第一问: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第二问: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委婉劝谏,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诸葛亮:采用直言劝谏的方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