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上海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 本试卷共25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 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题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3.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位置;4.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积累应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5分)(1)吾尝跂而望矣,。(荀子劝学)(2),千营共一呼。(卢纶)(3)姜夔扬州慢中,“,”两句写初到扬州道上所见,以引用形成昔日繁华旖旎与眼前野草丛生的对比。【答案】1. (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独立扬新令塞下曲(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解析】本题要求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解答此类题目时应牢记考纲内规定的古文篇目。给出下句默写上句这样的题型,平时要多记诵古诗词和文言文,熟练掌握。默写时要注意所给的限制性条件,如诗的题目,词的词牌名,曲牌名和情景默写等,此次卢纶塞下曲有学生答不出来。情景默写考查扬州慢昔日繁华与眼前野草丛生对比体现明确。2. 按要求选择。(5分)(1)江边景观带的一座水榭上要挂一幅楹联,要人们遵从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保护生态环境,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2分)A. 江我并生,天人合一。B.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C.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D.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独自芬芳。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超然事外、高高挂起 处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之中 大家犹如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 国际社会像是一个大家庭A. B.C.D.【答案】2. (2分)A(2)(3分)D【解析】(1)本题考查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解答此题,考生先要看清楚题干要求,先理解情景,再对诗句进行理解,最后代入情景判断。题干中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只有A符合。B写美景,C写文章创作。此题容易混淆的是D,如果心中风平浪静没有波涛,那么所处之处无不是青山绿水一派美景;如果本性中有化育万物的爱心,那么所看之物无不是鱼跃鸟飞的生动景观,关注的是内心境界。(2)本题考查排序。可以根据排除法来做,首先根据横线后的“也不可能”可以判断最后一个分句是,排除AC,然后在中间也定下来了。根据横线前一句,在谈全球情况,能够承接前面的语境,如果在前,语序不通。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联觉与艺术通感 艺术通感就是不同艺术感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例如,我们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会随旋律的变化在眼前呈现出一幅幅视觉形象,好像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共读、离别、化蝶等生活场面。一座美妙的建筑和园林又会引起类似音乐的感觉。综合艺术如歌舞剧、电影等就是利用艺术通感来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创造共同的意境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音乐与舞蹈动作是那么和谐一致,以致我们单凭音乐欣赏就能体验到戏剧情境。所以,传统说法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 由此,艺术家必须具有良好的艺术通感,才能把感性意象转化为审美意象。音乐家在生活中找不到现成的音乐和旋律,他没有模仿对象,他必须把生活中的感受转化为音乐意象。贝多芬失聪后,正是凭视觉印象来创造音乐意象。他在森林中散步,衣袋里放着铅笔和五线谱纸,以便把视觉印象用乐谱记录下来。他在记下音乐主题的同时,还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在森林中是幸福的树木在讲话”,“每一棵树都在向我说话哪,多么神圣啊!森林之中太美妙了等等。田园交响乐、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艺术通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原型是联觉现象。所谓联觉,就是各种器官的感觉互相沟通的生理现象,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的沟通。联觉在儿童中比较常见,可以推断,在人类童年和动物意识中,联觉也是普遍现象。由于这种联觉现象存在于原始心理结构中,所以,与原始意识同构的审美意识也必然存在着联觉和艺术通感的特征。现代出现了一种色彩音乐,就是用电子手段使音乐的节奏、旋律与色彩转换同步进行,造成视听觉混合的奇妙意境。现代诗歌大量采用联觉手法,如“黑色的哭泣”、“透明的笑”、“磨硬了的感叹”等等,它有助于传达那种微妙的内心体验,使表现更形象化。 联觉在审美意识中不是简单地重复儿童意识行为,而是把它改造为构成和传达审美意象的特殊手段。唐代书法大师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受到感染,结果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审美心理结构就像一个魔术师,能够把各种感官印象沟通起来,互相转换。如果没有这种联觉功能,就不会形成艺术通感,许多艺术门类也就不会存在(如音乐)。 艺术通感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共同的审美意象。不同感官的感性意象是不同的,但进入审美意象创造过程,通过联觉作用,就变成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审美意象舍弃感官形式,变成一种内部语言,它可以翻译成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其本身是没有固定形式的。比如对西湖“三潭印月”的景色,可以用绘画、诗文、音乐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但这种审美感受本身则无固定形式。究竟形成音乐意象还是视觉意象,要根据主体哪一种表现能力更强而定。诗人艾里略指出:具有理想形式的诗是“如此这般的诗,以致我们看不见所谓诗,而只注意着诗所指示的东西”所谓得意忘言,也就是只领会审美意象,而舍弃意象材料。这就是说,审美意象是可以转换的,只要意境相同.就可以用不同的感性意象构筑审美意象,表达为不同的艺术形式。3. 第段中加点的“创造过程”具体是指。(2分)4. 依据本文,以下对“艺术通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艺术通感有其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原型。B. 艺术通感在作品创作中也在作品欣赏中。C. 艺术通感是离不开联觉这一必要条件的。D. 艺术通感发生时意象和感官形式即舍弃。5依据第段画线句,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琴曲月夜与诗歌月夜的感性意象相同,所以它们的意境相同。B. 琴曲月夜与诗歌月夜的意境相同,所以它们的感性意象相同。C. 荷花淀小说表现的意境,是可以通过钢琴曲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的。D. 荷花淀和黄河大合唱都有抗日内容,所以它们转换自同一意境。6. 第段中,你认为对“审美意识也必然存在着联觉和艺术通感的特征”的论证是否充分?请说出理由。(4分)7. 小宝同学是位聋哑生,她想学习舞蹈并以此为职业,但她父母说:“节奏是构成舞蹈的要素,舞蹈节奏以音乐节奏为基础,聋哑人怎么以跳舞为职业呢?”请你依据本文,从科学的角度劝说小宝父母,让他们同意小宝的选择。(4分)【答案】3. (2分)参考答案:通过联觉作用把不同感官的感性意象变成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评分说明:“通过联觉作用”1分,“把不同感官的感性意象变成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1分。4. (3分)D5. (3分)C6. (4分)答案示例一:不充分。对联觉存在于原始心理的推理基于儿童与人类童年和动物的生理心理机制有共同点,对这一前提的认识具有普遍性,省略前提是可以的;但是原始意识与审美意识同构却是待证明的判断,用它做前提直接推论,论证不充分。答案示例二:不充分。原始意识与审美意识同构并不是被普遍认识的原理,作为前提使用没有得到证明而确定为真,结论不真;如果审美意识等同艺术通感,则是循环论证;所以论证不充分。评分说明:如果有学生能从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的角度,指出审美意识与原始意识不同构,原文用了一个虚假的前提,结论为假;满分。分析后面的事例只证明“通感是普遍存在的”而不能证明审美意识必然存在着联觉和艺术通感的特征,1分。评分细则:若认为充分,对结论前的推理做了正确分析最多3分。只分析结论后的事例1分。7. (4分)答案示例:心理学上有一种联觉现象:各种器官的感觉相互沟通。据此,视觉与听觉是可以沟通的,聋哑人听觉的美感节奏可以通过视觉等其他感觉感受到并表达;只要能获得美的意境、感受,就能通过联觉表达为舞蹈。所以小宝爸妈,您二位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评分说明:科学依据及分析3分,语言表达1分。【解析】3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创造过程”词性为名词,最终答题梳理格式也应为名词形式,这个过程就是感性意象变为审美体验的过程。4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本题较为简单,ABC三个选项文中都有对应内容,D的话,艺术通感是将不同感官的感性意象转变为纯粹的审美体验,感官会不受限制,不是意象和感官都舍弃。5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只要意境相同,就可以用不同的感性意象构筑审美意象,表达为不同的艺术形式。”AB都过于绝对,D条件不充分。6.考查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如果有学生能从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的角度,指出审美意识与原始意识不同构,原文用了一个虚假的前提,结论为假;满分。分析后面的事例只证明“通感是普遍存在的”而不能证明审美意识必然存在着联觉和艺术通感的特征,1分。评分细则若认为充分,对结论前的推理做了正确分析最多3分。只分析结论后的事例1分。7考查对指定问题进行探究,形成新的见解。通常为文中内容理解+结合实例分析。文章强调的是不同的意象都可以获得审美体验,然后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材料中对应项代入,语言表达上,科学依据及分析要准确而具体,对小宝父母的话语则要口语化并有敬辞运用。(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种包谷的老人(节选)何世光 这地方,是太遥远了,也太寂静了。一片窄窄的坝子,四面都有青山屏障。就连那条从小小的乡场上穿过,并且整日里都空荡荡的碎石车路,也远远地落在重重青山的那一边、那一边。至于城市呢,更不知远在何方,在哪一片望不见的天空下面。 这地方叫落溪坪,有三十来户人家。略略地离开那连在一起的林子和人家,在石板路拐弯的地方,有一间矮小的、显得有些孤单的瓦房。这是刘三老汉的房子。刘三老汉七十多岁,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在二十多年前不幸死去了;剩了一个幺女儿,跟着就嫁到了五十多里以外的七星场。 农历六月开头,炎阳炽烈地在落溪坪的顶上照耀,把田野持久地置于他的光照和灼热之中。山上的树,斜坡上的包谷,平坝上的秧子,还有所有的草丛和灌木丛,都不得不紧迫地用自己的须根向土地吮吸。土地的水分仿佛全被吸到茎和叶片上来了,以至桐树的阔叶展开到最大,包谷的叶片伸延到最长,瓜藤牵连到好远好远,秧子呢,则严严实实地遮没了整整一坝水田。除了静静的石板路依旧蜿蜒外,整个落溪坪的山野是一片湿润、饱满而凝重的碧绿,浓郁到仿佛透不过一口气来。 正午过后不久,刘三老汉独自一人,伏身在斜坡上的一片包谷林之中,茂密的叶片完全把他遮没了。他的长衫前襟撩起来,掖在腰间的布带上,佝偻的脊背深深地躬着,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深处拥动,乱纷纷的、油绿到发黑的包谷叶,在他的身边像刀剑一样交错,笼罩着一片静止不动的、叫人心慌意乱的闷热。每移动一步,衣襟都把包谷叶牵擦得窸窸作响,同时有更猛烈的溽热扑到人的脸上。那些伸到面颊上来的叶片,是无法撩拨开的,尖梢刺着他的干枝桠一样的手背,叶齿从他的瘦黑的脸上划过,绒毛粘上他的细细的脖颈,汗水跟着就沾湿了那些碎屑,并深深的没到划出来的细小的口子里去,让人的脸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