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融体系重构从金融抑制理论的视角考察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尤努斯及其创立的乡村银行获xx 年度 _ 引发思考, 结合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理论, 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抑制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和政策措施。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抑制;发展一、引言在我国金融业即将对外全面开放的前夕,我们迎来了一个“穷人的银行家”获奖的喜讯: 10 月 13 日, xx 年度 _ 授予了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 尤努斯及其创立的格莱明乡村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实践解决了两大困扰金融深化和经济平衡增长的理论问题: 一是信贷规模及其绩效是可以与抵押品相脱离的; 二是金融资源的投入可以与收入水平相脱离,并成为推动低收入群体脱贫的“原始”推动力。尤努斯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模式获得了诺奖的认可, 这给我们的有益启迪是多重的:它不仅发现了穷人信用的经济意义,而且给予了 _ 更深刻的社会内涵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的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 法时才会成为可能。 这个奖项近期之所以在我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 烈的讨论, 其原因之一恰恰是我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正面临严重的金 融抑制而导致的贷款难题已经成为政府一个头疼的难题。 这也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 社会底层贫困群体的脱贫问题已受到更加强烈的关注,而银行业已在这方面展现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二、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金融抑制及其症结(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配置失衡,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适应。一是农村信用社支农后劲不足。 目前表面上的农业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三驾马车”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事实上基本由农村信用社独家支撑,形成了“一社独大”的垄断局面。面对近乎垄断的农村借贷供给市场和形同虚设的“三会”制度,农信社缺乏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以及差别定价的动力,业务“非农化”倾向明显,使得资金向收益相对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流动, 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贷款支持。二是商业金融支农弱化。近年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 机构网点大量从县域农村撤出,上收贷款权限,银行盲目追逐大户,“抓大放小”,其资金集中投向热点行业和垄断性行业,客户结构趋同,贷款集中度过高,农贷资金日益萎缩。 三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不全。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目前只承担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业务,仅在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 无力从事农业开发、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农事业。同时,国家开发银行尚未进入农村。四是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将农村仅有的资金“倒流”城市,使本来就紧张而缺乏的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 五是长期的市场准入管制压抑了民间金融的发展。 在当前从正规金融渠道难以取得贷款的情况下, 农村经济需要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于民间借贷、 地下钱庄和典当业,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 与正规金融形成了强烈的互补, 但由于其没有取得合法地位,被视为“草根金融”,“有为而无位”,一直博弈于合理性与非法性之中。 六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 农业风险保障不完备。 农业是弱质产业, 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高风险性,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规模太小,结构不均衡,较高的保险费率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相差甚远, 农保组织的灾害救济手续繁杂、 承保率低、赔付率高, 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导致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日益萎缩。( 二)信贷管理机制不畅,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不协调。一是商业金融“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悖。二是信贷资金管理集约型与农村资金需求粗放型的矛盾。 农村资金需求的特点是户多面广, 地域分散,具有明显的广泛性。这就要求金融部门不但网点要多,而且贷款应以信用贷款为主, 在机构设置与经营管理上均实行粗放型模式。 但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 农村金融部门为了提高经营集约化和扁平化程度,制定了减员增效、撤并机构、收缩战线的发展战略,这使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服务分散化与金融服务集约化成为一对矛盾。 三是农业信贷政策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个时期以来, 政府在战略布局和资源分配上强调城市过多, 关注农村过少, 尤其是农产品短缺问题解决以后, 发展重点向城市倾斜更加明显。 四是信贷准入限制过严。现行个人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基本上是按大城市的标准来制定的, 根本不切合农村实际, 一般的农村企业及大量的个体经营和承包户因资产、销售规模限制很难达到评级要求, 即便申请个人贷款, 也往往因为提供不了符合金融部门要求的抵押物而被拒之门外。 五是小额农贷额度偏小。目前,对种养大户及农村个体加工运输户等, 5 千到 1 万元的小额农贷授信额度远远不够, 资金供求矛盾较为突出, 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六是贷款利率偏高,忽略了弱势群体。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普遍上浮20%100%不等,有的还“一浮到顶”,与农业生产收益率较低的现实相比,农民难以承受,造成“最弱势的群体承受了最高的利率”,也与国家“三补一减免”等惠农政策相悖。七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 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期延长,而目前农金部门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 无论贷款种类、 用途均实行 1 年以内的贷款期限, 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规律。 八是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 目前县级担保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 部分县市甚至还没有一家担保公司, 且涉农业务稀缺, 大部分农村中小民营企业和种养业农民因缺少担保而被拒于贷款门槛以外, 担保抵押物缺失已 成为农民贷款难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作为目前“三农”惟 一可有效利用的经济资源,根据担保法有关“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规定,却不能流转、不得抵押,已成为农村中小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九是金融系统内资金上存利率不断调高,有的与贷款利率相差无几, 过高的资金上存利率限制了银信部门放贷的积极性, 也使金融机构赢利过分依赖资金上存, 赢利基础脆弱。 同时,农村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失衡, 导致农村资金过分倚重银行间接融资。( 三)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与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相矛盾。建设新农村, 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据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初步测算,到 2020 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 万亿至 20 万亿元人民币,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和水利建设,发展农村通信, 完善农村电网, 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农业公共物品的投入。 而目前我国在农村资金投入方面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农村有需求但力量不足,财政有意愿但财力不足,银行有资金但手段不足, 且形成市场与政府干预双重失灵的局面, 导致农村面临严重的“资金饥渴症”。资金的趋利性导致农村资金正从以下五个渠道不断外流,严重弱化了县域银行资金“蓄水池”功能:一是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权限上收, 演变为单纯的吸收存款机构, 并将吸收的大量农村资金通过上存流向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目前, 国有 商业银行每年在农村吸储余额约为 2000亿至 3000亿元, 很大部分通 过上存净流出农村。二是邮政储蓄以“贴水”揽储方式抽取了大量的农村资金,加剧了农村资金“体外循环”。目前,每年约有近千亿元资金通过邮政储蓄转存央行从农村流入城市。 三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在赢利动机的驱使下,通过“农转非”把资金更多地投向获利机会较大的非农领域,并以“垒大户”、上存资金、网上拆借和购买国债等方式转移资金,从而使资金流向收益相对较高的“双大”客户和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削弱了其支持“三农”的资金实力。四是各商业保险开办存款性的保险业务, 抽走了部分农村资金, 加剧了农业资本的稀缺。五是从农村起步发展起来的部分农户、个体户、经济组织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因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投资环境、信用环境落后,逐渐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资产和资金也带离农村。 由此造成的农村经济大量“失血”将加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的狭窄和资金大量外流并存, 与“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巨大资金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四 )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优, 与“三农” 贷款的有效投入相掣肘。一是法制环境欠佳造成金融维权难。现行破产法在清算程序上把银行排在最后, 且未明确金融机构对欠债不还债务人享有无条件的破产起诉权。 物权法中涉农贷款抵押物范畴过于狭窄。二是信用意识淡薄造成信用风险。 当前农村信用基础薄弱与行政性信用缺失,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拥有10 万亿元巨额存差资金的商业银行很难把款贷出去、而许多急需资金的农户和农村企业却很难贷到款的“两难”现象, 并严重束缚了金融创新工具的催生。 一些地方政府借企业转制、改制之机, 大量逃废农金部门债务。 三是行政干预和司法不公导致 “法律白条”。当前,司法部门执行不严、不力、不公,执行费用高、执行周期长、办案结案率低,造成农村金融债权起诉难、结案难、执行难, 严重挫伤了金融支农积极性4 。 四是中介机构缺乏社会公信力。目前,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往往是相关行政部门的挂靠单位,在国家权利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的驱使下, 这些中介机构不仅没有为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助力, 反使银行变得更加谨慎。 中介服务体系的现状以及有关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和诚信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 五)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与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不匹配。 一是服务机构单一。 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收缩农村金融网点,将服务重点转向城市, 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业务日渐萎缩,目前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了惟一服务于“三农”的正规金融机构,而xx 年农村信用社为防范风险撤并了所有村级信用代办站,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 二是服务品种单一。 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农村金融部门提供资金、结算、保险、投资理财、信息、票据融资、代收代付、咨询顾问、网络业务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品种,而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却停留在传统的存、 贷、 汇业务上, 其他服务几乎还是空白。就是在传统业务上,也缺乏创新。三是结算手段单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中存在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支付结算方式单一、 支付结算服务手段陈旧、 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比重低等突出问题。作为最贴近农民的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开办_ 、银行卡及通存通兑业务,资金结算难以实现“一汇通”。三、新农村建设中破解金融抑制的策略选择1 加强农村金融组织再造,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对农村金融组织架构进行改革和重新定位, 建立由政策性金融、 商业性金融、 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等多元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立足“三农”、适度竞争、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_ 扭转“一社难支三农”的局面。一是完善农村合作金融。 农村信用社要通过改革真正成为社员入股、 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着力完善产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