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省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多读多写 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 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 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r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 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己 蜂拥而至,你白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 尽、O 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 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客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 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既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 得研究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 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 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 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 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i般人说,主要 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 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 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 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 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 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 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得熟悉,必通 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 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 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 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 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 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选自张中行作文杂读,有删改。)19. 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人给方面、|*作胃通.妆陈出&| 还 3W| 还 3W|II20. 第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卜笔如有神” 的目的是什么? (2分)21. 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3分)【参考答案】19. (4分)(1)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2分)(只答到 关键词“多读多写”得I分,漏答“长期积累”扣0.5分。学生答“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 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给1分。)(2)吸收“思想”(1分)(引号可写可不写。)(3) 整理思路(1分)(答到“常写使内容精粹”或“常写使内容更有条理”也可得1分。)【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干已经给出思维导图,答题时要结合思维导图快 速把握文章内容,组织答案时,要仿照题干中己经给出的示例。(1)论点是首段:语文能力 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2)可结合关键语句“一种是吸收思想 提取答案o (3)可结合关键语句“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 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提取答案。20. (2分)目的是证明“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既要多读,又要 多写,才能真正会写)。(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归纳概括,意对即可,只答到“多读多写” 给1分。)【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引用论证了什么内容,要在该句的上下文去寻找作 者的观点。从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可以往下寻找作者的观点:“事实是,读而不 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整理概括即可。21. (3分)示例:我读了哈利波特,尝试写了几篇魔幻小故事,这些故事得到同学 们的喜爱和称赞,我的读写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享受了读写的快乐)。(叙述经历2分: 好处可以是具体指向,也可以是感受、体会,1分。)【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要把握住题干的重点:(1)自己的读写经历,(2)多读多 写的好处。不要脱离题干要求,漫无目的答题。(2020云南)我所见的叶圣陶 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 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 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者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 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 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 ”我是 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娇揉造作 fftj 成。 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 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 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个小孩了;像小孩 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 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 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 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 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 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 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 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 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 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 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 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 教人羡慕不己。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 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 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 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 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己都醒,如何消夜永!” 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 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己熄了灯,关好了门。这种自然的,有秩序 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 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由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一文中说。(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22.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 (3分)说说你对第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23. 文章第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 (4分)24. 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 ? (3分)【参考答案】22. (3分)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朋 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答出三点即可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概括时可按照“答案在文中,答题有依据的原则,结合 题干要求,从文中寻找关键语句作答。找出关键语句:“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 听着”,“辩论是不来的”,“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到了-处, 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提取概括即可。23. (3分)句中“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1分);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又不愿 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设问)的语气(1分);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清 高、天真、纯真、孤傲、任性)的性格特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句子的理解,要放在具体的语言情景去分析,学校当局来 看他,作者想也回访一下,“皱眉”可见叶圣陶不愿意,“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设问句, 比较委婉,但也是拒绝,也可见其反对形式主义的特点。结合分值,分点作答。24. (4分)第段详写叶圣陶的创作过程(1分),表达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和浚 慕(1分);第段详写叶圣陶与朋友为“我”饯行时的情形(1分),表达作者对他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1分)。(结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首先分析详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分析作用。第段详写叶 圣陶稻草人的创作过程,表达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第段详写叶圣陶述背自 己坚持的休息时间,和朋友一起为“我”饯行,表达作者对他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25. (3分)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2分),“见”比“知 道”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1分)。(结合 文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叙述视角。“我所见”是写自己亲眼所见的叶圣陶,“知道”可能是从 别处听说的,“所见”更真实亲切。(2020云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