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评价制度体系 为了深化我校电子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如何构建与之适应的新的评价体系,首先要认真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其次在构建评价体系时一定要体现新的评价理念、内容、方法和标准,建立和逐步完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学习评价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既要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关注学生的自评、互评。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发挥学习评价的诊断功能,体现其激励与教育功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特制定“连云港市职教中心电子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一、电子课程评价方案的目的与依据 电子专业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体现电子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电子专业技能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电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建立自信,促进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等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总结,提高教学水平,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本方案制定的依据为:连云港市职教中心电子课程标准。 二、评价原则 依据电子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遵循“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事求是,公正严谨地进行评价。 (1)明确评价的主体与责任 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活动中,应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权利和评价他人的责任,让学生更多地发挥主体的作用。 (2)把握评价的依据与内容 评价的依据是课程目标。应对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运用程度、发展水平;学生的职业规范、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学习的潜能,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作出评价。 (3)实施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指实施主体多元、形式多元、内容多元和目标多元等评价,实施时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进行选择。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职业技能鉴定评价相结合,通过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等形式,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不同层次、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三、评价方法 (1)对学生的评价应具体落实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理念。 (2)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终结性的评价,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力求能充分反映学生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可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50的办法计算总评成绩。教师进行形成性评价时,可通过考查、观察、交谈和学生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及所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评价的表现形式可采用等级或分数评定与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定相结合。当采用分数进行评价时,可根据学生完成各项任务、课题的情况和实习表现(含劳动纪律、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综合评定,二者比例为3:2。如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规定的技术等级证书,则另加相应的学分。 (3)终结性评价侧重对学生的技术能力进行考查。考试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和形式。考试形式主要包括笔试和操作。考试命题,以相应工种等级的应知应会标准为主要依据。 (4)学生可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 (5)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裁判员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6)采用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提交实践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自评、第三者评价、小组组长评价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作出综合评定。 (7)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 (8)过程考核、阶段考核、专项技术考核和综合技术能力考核相结合。 (9)项目实习总结和教师点评相结合。 四、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本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教以及教学质量小组评价三部分,每一部分总分为100分,其权重分别为02、04、04。教学质量评价总分为l00分。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评估标准分值评价等级需要提供的实物及佐证材料ABCDE10.80.60.40.2教师队伍(20分)1l专业负责人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专业负责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学专业对口;高级职称,双师型;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具有课改思路,有教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知名度。4分专业负责人相关资料专业负责人情况12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配置与中青年教师培养专任专业理论课教师学历均达本科;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达7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人数达25;“双师型”比例达60以上。4分师资现状一览表师资培养13科研项目、教材及论文获省、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教师参编的教材、作品、课件、论文、指导设计的、作品、竞赛等获市级以上奖励;有省、市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或教育教学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4分教学成果目录及证书、近三年教学研究项目、发表论文一览表及实物教学研究14教研活动、教改成果和教学成果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省、市级以上成果;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平均每人0.5篇以上。4分近五年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一览表及实物;近三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统计表及实物学术水平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评估标准分值评价等级需要提供的实物及佐证材料ABCDE10.80.60.40.2教师队伍(20分)15对课程的态度、理解、创新、授课质量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模式改革,选择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和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形成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推进项目教学法、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推进研究性学习;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4分研究性学习老师的工作职责;学生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实物及结题论文。教学质量电子课程(20分)2l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有根据教改要求修订的先进适用的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并有记录存档。3分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学计划);专业的有关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及标准2222A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注意学科交叉;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6分教师的教案、备课本、总结及教改成果理论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22B课程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课程内容设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评估标准分值评价等级需要提供的实物及佐证材料ABCDE10.80.60.40.2电子课程(20分)22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2分有关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过程材料或台帐资料(含教学督导、听课、评教和评学等原始资料)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安排23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的各类实践技能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4分实习计划方案;实习过程有关管理、考核资料、最新一届所有毕业生的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实训有关台账;实训管理制度。实践教学24教材建设及选用选用优秀教材(国家优秀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3分教材使用情况说明,国家优秀教材、课改自编教材一览表及实物教材及相关资料25教学理念重视研究性、探究性、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训。2分教师评价记录教学设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评估标准分值评价等级需要提供的实物及佐证材料ABCDE10.80.60,40.2教学改革(30分)3l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教学效果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发展。8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方案教学方法3232A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5分相关实物;近三年实训开出率统计表及实验安排记录(对照大纲查开出率;考察分组);实践技能活动说明材料;近五年任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一览表信息技术的应用32B实践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效果明显。5分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与开放性教学手段32C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运行机制良好;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5分网络教学环境32D实训设备先进齐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学生实训分组合理。4分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评估标准分值评价等级需要提供的实物及佐证材料ABCDE10.80.60.40.2教学改革(30分)33课后辅导及第二课堂课后辅导及时,作业、实验报告全改,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且效果显著。3分答疑记录;开课班级作业、实验报告;参与、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记录、效果材料及证书教学辅助环节同行及督导组评价(10分)4l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和声誉证明材料真实可信,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6分专家、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材料。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学生学业评价(20分)5l51A采用科学实用的题库命题(标准化题库);或采用适合电子专业教学情况的20套以上的试卷库。3分题库或试卷库试题库或试卷库命题及考试5lB考试组织认真,教考分离,阅卷公正严格,及时认真作考试分析。4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