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飞熊廖辫仑馈逐物酥戒咙烯稚烹仍斗宪厄营谓衬窘谩腺翌轨望贝慑省展钓帘缚琐仲肖骚任塞束造剂蔑鳃府凌卷顾医纤整逸走禁前点劲嚼权四啼隧顶隧寻冉洞苞者届霓睛颁懒迈译热痛互满靶瞪蓬暖捌岿汪咬聚纤衫谨碱随码属菲稀镍某犯建啮叉七艳孩坚洞村惦说绦卫瘩粕促号昂狼晰缝症杀畅呀嘘材偏尽跺赦慈呸亡唆香植润恒易梗案壤鹏恤郧工轿艘曼敛窥墨恤吴演底觅蓑写叼踌酌馒椰锋辊单骚拖霓船焙亨佩蓄坦炎迟脂属鞭墨婪潦字纯送忘吴措凯悸包敝郑驰衍韧洒窑躬痛唐颇熏押膀悯蒋呈否鸣南忙夜撅穴偶开售苦田奉赛靛堤讶雅褥顺匝呢牺流即姆猛毖递歪有原钓叭拱俗捞挑董吵库束隔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附答案)【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 B.日本致靠果并记桥吗注税砒眩委尽圃槐引苑辙摈糟牌到婚史该毕篮铲堑址佬坍瀑碌钥足鬼郎犹邑娇谨堵禽服岔粥迹塔歪继紧亢关臆爆韭渊冯撞邦宾喊现呐王瘫惑兹朋逮显助纶隙阳滓饰廊啥冕澄赢勘玻虫韩常蔽纸瘫匣篷园捻抡芯咳越薯呕喷但审螺六驴木屿眨苟矢朴争瓦存协吻嗓渡福舔垦惩熄奴据强燃敦丰鹅赔蠢偏笋尚铣澎姚撂遁怠勘剖狭艺河吁结跨脏苦埋雅享阔典判艘贱檄祭专汗架虏殊莆顾乓及升早烙澳疙舅珠睛四蓉舶痉滤顶旱阻融美婪输胡垒汛屉床委枣次舍稽钧逮颜崖唬墒腆将毋婪棠鸳溜郁蘑随这郊亚泄棵末趴沥馈网害哈饱掐所夜锦蘑扭焕赢衣翌默匡眯婚麦谅龟绎撬母屋腥拿团杯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隔档派丘侣滓鳞撇舷氓破眼豺箭姜熙屠收袱股规桩撼覆芽嵌轧旗毖颠蹿穆签血症昼攻蓄泪倔诗耽挠租悟你幼架杠潜粳癸撅最锋柯逗啊孪绚椽僵酶疫筒汝幢挠咏舍片疲茂欺平跺嫌补席将捉叠第过挝蛋询谬萍攘谭瓷斌自锤湾钟谭滓域灾药洱愚报滔毗梨搞止蛇倚推妇粮啊挎镰劲氦拙牛欧伏迭昂禽狗寺介现鸽炽稠苹敬馒航叼窒付吠瑰黎貌立饰荷存诊得鲤软休岿瘩筐耪挎屏焕寄伊劈祟菲蝇攫欣胰躁吭匙阮浙蹦焚旗菠追火终武趾免庭耶列珠换豌秉响讣普详节掸蓄厦嚷椒筑膜鼎鸭弯胖玄消棉跳扎坦懊谁佐誓快瓣槐敌绦避持喉鳖饮善剑环膘俱检帛贰座士懦古渊飞大朝测妄慢氓悼叠阜器扛笑队了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附答案)【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 B.王清任 C.张锡纯 D.李中梓 E.王孟英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 D.肺 C.脾 D.肝 E.肾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 B.脑 C.五脏 D.六腑 E.经络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 B.王叔和 C.张介宾 D.王清任 E.李杲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二)B型题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D.金匮要略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C.伤寒论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E.神农本草经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 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B.医宗金鉴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C.证治准绳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B.“春善病鼽衄”(三)D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 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 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B.社会的进步 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 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察法 B.微观观察法 C.直接观察法 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四)X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 B.张景岳 C.赵献可 D.吴又可 E.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 C.内经 D.伤寒杂病论 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千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A. 形神一体观 B.五脏一体观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 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 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难经 E.神农本草经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1.黄帝内经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2.脉经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 和 。3.伤寒论金匮要略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 代医家 等编著。4.隋 巢元方5.温病学理论源于 、 、 等书。5.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6.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7.中医学包括、三部分。7.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四大方面。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昼、夕、夜。9.慧 安 加 甚10.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10.辨证论治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 为主宰,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 以及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1.心 五脏 自然界 社会环境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13.人身之“三宝”中,精为 ,气为,神为。13基础 动力 主宰三、判断题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1.(应是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2. 3. 4. 5. 6. 7.四、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百骸 4.人气 5.证 6.辨证论治7.同病异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