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地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质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实用技术。2. 野外地质工作的任务:确定地质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关系;采集典型的野外标本。3.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分析化验与模拟实验;综合解释(证据推理模拟结论)。4. 普地的任务: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特点(归纳式的逻辑推理;大跨度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结论的不确定性)学会使用规范的地质学语言;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内外地质作用过程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野外调查能力。地球内部构造: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一一与莫霍面之间的部分称地幔(以670Km为界,其上为上地幔,其下为下地幔)固体地幔和液体外核之间的幔核界面地核地球内部2900Km深度以下,分内核、外核(液态)地壳、地幔、地核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大致划分,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地球内部的第一级界面。5. 康德拉面地震界面,作为上、下地壳的界面上地壳:花岗片麻岩层,硅铝质矿物;下地壳:玄武岩层,铁镁质矿物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6. 组成地壳的8大元素:氧、硅、铝、铁、钙、镁、钠、钾地壳均衡原理(山根说):在地幔的某一深度面上,上覆岩石对地幔的压力处处相等,处于一种均衡状态。7. 大陆地壳的两种构造单元:克拉通、造山带克拉通稳定的构造单元,分为两大构造层次:基底、盖层,由花岗岩、片麻岩一类的结晶岩石组成。具有基底和盖层的克拉通称为地台。造山带活动的构造单元,也称褶皱带,主要分布在克拉通边缘。8. 大陆地壳与大样地壳的区别:物质成分差异、地壳结构差异、形成年代差异、地壳厚度差异。9. 大洋地壳(松散的深海沉积物、海底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层、玄武岩浆在深部固结形成的辉绿岩和深部结晶形成的辉长岩)与大陆地壳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康德拉面,缺失花岗片麻岩层。10. 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作用于地球的外圈和地球的表层系统,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内动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内圈并最终反映到地壳,构造、地震、岩浆、变质作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均有重力参与岩石:矿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矿物:自然条件下,在一定的物理、化学环境中形成的元素或化合物。岩石的结构岩石的构造摩氏硬度计14. 矿物的条痕15. 矿物的解理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映。岩石中由于物质组成的差异或结构的差异所反映出的外观的总体特征。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矿物在坚硬物质上留下划痕的颜色,其实质是矿物粉末的颜色。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方向裂开成光滑面的特性。16. 相对地质年代: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地层层序: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部,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部确定沉积事件的先后顺序。原始连续性地层:沉积过程没有干扰,则原始的沉积地层是连续的。原始水平性定律:原始条件下的沉积地层是水平的。通过对区域间的地层对比,就可以确定区域地层沉积的先后顺序,并根据其他地质体与地层的关系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地质体在空间上的接触关系。17. 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存在时间比较短、演化快、分布范围广的古生物化石。18. 同位素定年法:UPb法、钾一氩法、氩一氩法、RSr法、SmNd(钐-钕)法地质年代表:1881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曾经通过了地层及相应的地质年代表的基本单精品文档元划分。(新生代一一第四纪(更、全新世)、新近纪(上、中新世)、古近纪(渐、始、古新世)显生宙=中生代一一白垩纪(晚、早)、侏罗纪、三叠纪I古生代一一晚古生代一一二叠纪(晚、早)、石炭纪、泥盆纪早古生代一一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新元古代一一震旦纪、青白口纪元古宙彳中元古代一一蓟县纪、长城纪古元古代太古宙新太古代19. J古太古代太古宙:叠层石;震旦纪:峡东剖面、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动物群;寒武纪:澄江动物群(生物大爆发一一云南);奥陶纪:三叶虫;志留纪:笔石;泥盆纪:鱼类时代;石炭纪:煤炭一一储量占全世界的50鳩上;二叠纪:海退,成煤、成油时期,两栖动物,在末期发生生物大灭绝事件;三叠纪:(下部是陆相杂色砂页岩,中部为海相灰白色石灰岩,上部为陆相红色岩层),煤、石油、油页岩、膏盐、菱镁矿,我国大陆东西分异的沉积特点逐渐表现出来;侏罗纪:爬行动物大繁盛时期,主要的成煤期;白垩纪(一种灰白色颗粒较细的碳酸钙沉积):唯一一个以岩性命名的纪,出现真正的鸟类,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大灭绝,是继古生代末二叠纪的生物大灭绝后的又一次物种灭绝事件;第三纪:出现了明显的植物分区,后期发生造山运动一一喜马拉雅运动;第四纪:人类的出现,北半球出现多次冰期,发育大面积冰川。20. 风化:温度、大气、水溶液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使矿物和岩石发生物理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复杂过程的综合。21. 物理风化:由于温度作用或机械作用引起的岩石发生崩解、破坏,但又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风化过程。温度风化一一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影响造成岩石发生不均匀的热胀冷缩。机械风化一一外部营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冻结风化、根劈作用)。22. 化学风化:氧、水溶液对矿物和岩石的破坏作用,不仅使矿物岩石破碎、分解,还使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23. 方式: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影响化学风化作用的因素:矿物、岩石的地化特征;有机界的作用;气候与环境因素。24. 节理发育的岩石易发生球形风化;岩浆岩中原生的流面构造形成板状风化。25. 风化作用的产物:移动型、残积型风化壳:岩石圈上部各种残积物的总和。形成巨厚风化壳的条件:高温、高湿度、平坦的地势、茂盛的植被、含多种矿物质的岩石和长期的风化作用。26. 岩浆岩风化的顺序性: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剖面中以原岩的碎块累积为特征;可见到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元素的析出,在残积物中形成方解石薄膜或结核;硅酸盐的晶体格架和化学成分发生深刻变化,并形成高岭石一类的粘土矿物;矿物继续分解,风化壳富集铁、铝元素和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27. 古风化壳对古气候、古环境和构造活动等具有指示意义,根据古风化壳的物质成分、颜色判断古气候和氧化还原环境。28. 风化作用形成的矿床:残积型矿床(砂矿、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筒)、残余型矿床。29. 土壤剖面:腐殖质聚集层(A)、残积层(B)、淋积层(C)、母岩(D)。30. 空气产生运动的原因:气压梯度力。31. 风的地质作用:气流对地表物质的动力作用和产物。主要表现在破坏地表岩石,使之破裂、粉碎、磨蚀,并把地表的松散物质搬运到其他地方沉积下来,形成特殊的地貌景观。32. 氮是植物制造蛋白质的主要原料;氧是生物能量的主要来源;二氧化碳主要源于地球内部析气(火山、地裂缝等)、生物呼吸、有机质的燃烧。33. 大气层的结构:(从下至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层。34. 大气圈是运动最为活跃的地球圈层,包括水平方向的和垂直方向的运动;低层大气和高层大气的运动。35. 大气圈中大规模、有规律的气流运动称大气环流,分全球性和局部性。36. 风的地质作用强度取决于风的类型和风力的大小,34级搬运尘粒,57级搬运沙粒,8级搬运细砾石,强暴时搬运石块。37. 最强烈的大面积风是飓风,最大的风速出现在雷暴区。38. 吹蚀作用:由气流压力的直接作用,使地面松散岩石遭到破坏、粉碎或被吹走的作用。39. 磨蚀作用:风夹杂着一些硬颗粒对地面岩石的破坏过程。沙漠中三棱状的风棱石,原地者可用来判断风向,风成沉积物中定向排列者可用来判断古风向。40. 由于风所携带的碎屑物从地面往上颗粒逐渐变小,其磨蚀能力也从地面往上逐渐减弱一一蘑菇状风蚀地貌风的平吹作用:风可以大面积吹走地面上松散的土壤。对含有硬结核的松散岩石,常形成一种奇特的微地貌。含有较硬的砂岩成分的砂岩,常形成一些树干、树桩似的地貌。41. 远离大陆的大洋中心部位,风成碎屑物是深海沉积的主要成分,含有机质的风成碎屑物也是浮游生物的主要营养源。42. 风的搬运(星球级的地质作用)方式:滚动、跳跃、悬浮。石英是最稳定的碎屑颗粒,因此是风沙流中的主要成分。43. 由风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一一风成堆积。特点:成分:长石、石英所组成的碎屑物。颜色:多样,以黄色、灰色、白色居多。分选性:好,粒度大小随风向展布,上风向颗粒粗,下风向颗粒细。I磨圆度:粒径v0.03mm时,仍可继续磨圆、磨细,良好的磨圆度。常可见到斜层理,其与碎屑物的运动形式有关,尤其是与新月形沙丘的形成有关。44. 风成地貌:风蚀型地貌(戈壁、雅丹)、堆积型地貌(沙漠、风成黄土、风成沙波纹是一种微地貌)荒漠化过程:一个地域的生物生产能力严重下降,生态系统贫瘠化,引起土地载畜量、作物产量、人类健康水平严重下降的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的过程。45. 荒漠化集中区: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区、内陆干旱盆地、寒流经过的沿海地区影响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因素一干旱的气候条件人为因素一过度放牧遏制荒漠化发展的措施:拟定合理的放牧、耕作和林业开发计划,防止植被的破坏;发展有助于限制沙漠入侵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在荒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经济林木的种植及水土保持措施一一小流域综合治理、公路两侧的秸秆固沙);实施阻止沙漠推进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资助防止荒漠化扩展的相关基础研究(塔里木沙漠研究基地);普及防止荒漠化的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的防护意识。50. 地表水流:流动于大陆地表的水,包括大气降水、融雪、经由地下重新返回地表的暂时的、常年的径流水。51. 水流作用:地表水流对地表岩石的侵蚀、搬运和沉积等的作用。其结果是不断地夷平地球陆地表面。52. 地表水流的强度取决于水流的流量和流速。53. 大陆水循环满足:大气降水量=地表径流量+地下水渗透量+大陆蒸发量面流:降雨或融雪时产生的、无固定水道的细小水流,沿斜坡向下的运动形式。将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堆积在斜坡下部或坡脚处一一坡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称坡积物。54. 冲沟的发育:第一阶段一在斜坡上形成细谷,第二阶段一在接近斜坡谷源头处出现一个较大的落差,即所谓的顶部跌水;第三阶段一冲沟排泄的河、湖或大海的水面,称冲沟的侵蚀基准面;第四阶段一逐渐达到稳定的天然斜坡角,在冲沟谷底的最深部,形成堤状冲沟沉积物,在冲沟与河谷、湖泊相接处局部形成沟谷冲积锥,若产生经常性水流则可逐渐演变成河谷。55. 表面由松散易冲刷的岩石组成的地区,冲沟发展较快。56. 暂时性的山间流水:汇水流域、水流沟槽、冲积锥(洪积扇)经常性山间水流的冲击锥称为“干旱型”冲击锥,或“陆上三角洲”。57. 三角洲:冲积锥上带(陆上三角洲)、冲积锥中间带、冲积锥边缘带(前锋带)陆上三角洲划分三种岩相:A.上部带的河床相,B.相应于中间带的冲积扇相,C.边缘带的洪水泛滥的滞留相58. 精品文档河流是大陆外动力地质作用最主要的形式。59. 河流的地质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作用。60. 河流的侵蚀作用分为底蚀(水流在河床底部向下侵蚀的作用,使河谷加深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下限)、侧蚀(水流冲刷河岸的作用,从整体上使河谷展宽)和溯源侵蚀。61. 河谷的早期阶段以底蚀作用为主,早期河流的发育是从侵蚀基准面向上进行的逆向侵蚀作用的结果。62. 河流划分: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既有向深部的下切侵蚀,也有向分水岭方向的向源侵蚀;中游搬运作用为主;下游沉积作用为主。此种划分是有某种假定性的。63. 陡坎及其上的瀑布后退的速度与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