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摘要】 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关键词】 产业链;产业融合;城镇化;新型业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生产经营合作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方式,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探索建立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如何有效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 以产业为依托,围绕解决一家一户面临的土地经营零散、劳动力不足、社会化服务难等问题,通过生产经营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整产业链。只有有效的整合土地、劳动力、社会服务、土地股份等要素,才能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实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享,实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围绕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等,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方式,强化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重点探索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农产品购销价格,逐步建立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保护农民利益,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充分分享产业链增值,价值链提升带来的更多收益。 三、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总结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的有机融合,稳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健康养老产业等新业态,既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又弘扬农耕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 (一)农业产业纵向型融合 通过订单生产、承贷承还、贷款担保、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多种方式,建立有效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生产经营合作,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等环节的有机整合,增加农业附加价值,促进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农业多元化服务型融合 发展以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服务、产品营销、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总结推广农业综合服务站、信息服务平台、粮食银行、产业联盟等社会化服务有效形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运行市场化,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多元化服务的融合是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惠民、富民的重要举措。 (三)产业聚集型融合 建立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平台,引导从事种植、加工、销售的各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向优势区聚集,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形成优质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提高种植效益。积极推进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推进粮饲兼顾、种养融合、循环发展。 (四)农业多种功能型融合 通过规划引导,重点围绕打造都市休闲农业带,建设提升一批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示范点,开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科技教育等多种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五、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六、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八、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九、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征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应转向精细密集农业.农业经济与管理,22(5):1620. 2梁晓东.我国的农业经营形式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2X(4):522.第 1 页 共 1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