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南民俗介绍民俗即民间风俗,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受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众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 时代、地域和民族中形成、发展和演变。民俗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文 化现象,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们对甘南民俗的 介绍,重点是以藏族民俗为主,同时兼顾其他民族民俗,分别从生活 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娱乐民俗等方面展示和弘扬本土优秀文化。第一节生活民俗一、礼仪1.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 一种礼节。婚丧节庆、迎来送往、 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 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 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 尊敬的意思。2转古拉藏传佛教信徒,尤其是老年人几乎人人手持嘛呢小经轮,不停地 摇转,等同于诵经数遍。此外,藏传佛教的寺院外围或佛殿,经堂的 外侧一般都建经轮,村子里也建有嘛呢经轮房。这些经轮的制作的形 式、外观、大小,质量均有所不同,但里面一律装佛教经咒,用途都 是一样的,因此统称为“经轮”。一般老年信徒平日习惯在清晨的往寺院,用手转动经轮,从右向左绕转寺院。 拉卜楞一带称此习俗为“古拉”,原意为转 圈。就象城里的老年人早里锻炼身体一样, 藏族老人无论春夏秋冬皆要绕转寺院,有的 长年累月,持之一恒。3“煨桑”焚香藏语称“桑”,又称“煨桑”,将准备好的香料等物燃于火中,升起香烟,这是咼原先民同咼咼在上的神灵沟通的方式。也许他们认为高高升起的香烟可以直达 天上,到达神住的地方,可以将 人间的美味传递上去。关于“桑” 字,其本意为“清洗、消除、断 除、驱除”等。但同时“桑”也 引伸出了祭祀献供之意,甚至在 藏语中“煨桑”成了祭祀神灵的代名词。藏族地区几乎每家都要在早 上举行“煨桑”活动,在火堆上焚烧柏枝,巴里,糌粑等物,就算完 成了祭祀活动。二、服饰1藏族服饰甘南州农业区的藏族人民,其服饰在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演变发展为或华贵艳丽或朴素庄重的独特风格。 夏河县的藏族妇女头饰多为碎辫子,她们将头发辫成数十根细辨,下面接上黑色或咖啡色的丝线,一直坠到脚踝;头部还 坠有缀 田、玛玻或银碗形饰物的硬布条; 部分藏族妇女在头顶脑门处饰有较大的绿松 石串;自腰部起有垂及踝部的硬布条,上缀 有碗形银质饰物或数行银圆、铜圆,多至数 十枚。未婚女子则流两根辫子,饰以缀有数 行红珊瑚或蜜蜡珠的红布条。舟曲地区因气 候较暖,妇女常着薄而宽大的黑长袍,外穿一短上衣,腰束黑色或蓝 色宽幅长腰带,长袍下摆挽在腰带里;裤子很宽,裤口束起,有些还 扎裹腿布;头缠折叠成二寸宽的头帕,胸前及上腰部饰有串连的整块 珊瑚,胸前经常戴一个直径为 26厘米的被称为“欧斗子”的圆形银 盘子,上面绘饰有八宝吉祥图案。牧区男性常年在野外放牧、狩猎骑 射,动作幅度大,所以其袍子宽大,用羊皮较多,袖子宽且长女袍则 紧窄而细长,袖子也是窄而短。男女袍子普遍喜欢用水獭皮镶边,从 袍襟、袖口到下摆通常镶五寸左右皮边。比较豪华的女袍,有的镶有 一尺多宽的水獭皮边,并在下摆皮边上用水獭皮背部和腹部色彩深浅 不同的毛皮拼凑出万字纹、寿字纹,以及十字花、吉祥结等各种图案, 既美观又大方。藏族人青睐水獭皮镶边,也出自实用目的,特别是妇 女们。水獭皮有着很强的防湿抗潮作用,牧区的妇女们早晨挤奶、背 水,往往要踩着高草丛中的露珠,羊皮下摆常常被泡湿,而镶上水獭 皮则既保护了衣裳,又增添了华贵之气,故水獭皮镶边也逐渐变成了 藏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2.汉族服饰甘南地区汉族服饰与内地汉族的服饰 基本一样,但临潭县汉族妇女的服饰却很特 别,因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造型 款式和绚丽多彩而声名远播,普遍被人们誉 为具有明清时期江南服饰特点的“江淮遗 风”。临潭古称洮州。据记载,名厨,洮州反叛初定后,朝廷下令将南京、安徽、江苏的汉人前来洮州戍边屯田 洮州妇女梳高髻、穿凤头鞋、头戴手巾的习俗颇有江南遗风。临潭妇 女喜穿对襟圆领上衣,衣服宽大,衣边镶三层同色或异色花边。在绾 起的平鬓上插上簪、钗、钿等银器饰物,鬓角上插一对金玉梅花,耳 戴银质耳坠,腕饰银手镯。3.回族服饰回族服饰,大体上和汉族 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一 是老年男性喜穿黑色或灰色 长衫。二是女戴盖头或白帽, 男戴号帽,盖头分三种,老年 人为白色,中年人为黑色,未 婚青年多戴绿色,并以丝绸和细纱料子为尚三、饮食1.藏族饮食习俗甘南藏族人家每日34餐,有奶茶、油条、糌粑,还有酸奶、 肉饺、肉包、面条和手抓羊肉 等,调剂花样甚多,以肉食为主。奶茶是藏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它的制法很简单, 即把茶叶 放入壶内或锅里,添水 加盐煮沸,待茶色变浓加入牛奶,再烧开即 成。奶茶可止渴、消食、解除疲劳。糌粑是安多藏族的主食。它是将炒熟的青稞用手磨加工成面粉, 吃时加上酥油、干奶酪和茶 水,在碗里用手拌匀,捏成团状食品。 糌粑易于保存,便于携带,吃法简单,味香耐饥。不 管走到什么地 方,只要有水就可以吃上喷香可口的糌粑了。“都玛”茶,相当于甘南藏族的早点。它的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 少量炒面、干奶酪和酥油 ,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将炒面用手 指搅着吃。走进帐房,不论生人熟客,热情的主妇 总会向你先敬一 碗“都玛”茶。牧区藏族除了象农业区一样吃面条、油饼和包子外, 还吃“ 谢特”。其做法是把面擀成薄饼煮熟,捞起后趁热加酥油、干 奶酪、红糖,拌匀后即成。它 甜香可口,是牧区常见的待客食品。手抓肉是藏族比较高级的食品。藏族人民杀牛宰羊,第一顿要 吃胸叉肉和血肠、肉肠、肝肠 和面肠。血肠的制法是;把切碎的肉 丁、脂肪、调料和血拌匀后灌进小肠,放到开水锅里一 涮两滚。不 等肠内的血完全凝固就捞出,捏住两端边吃边吮,味道鲜美。吃血肠 有益气补血 的功效,妇女产后一般要宰杀羯羊,吃新鲜肉和血肠, 以滋补身体。肉肠也叫油肠,用羊大 肠制做。在切细的碎肉丁里加上调料,从带油大肠的细段往粗段边装边翻,装完后以慢火炖 熟 面肠是用切碎的羊油放入搅拌成糊状并加有调料的面粉里灌制而成。 除煮食外,还可将 煮熟的面肠切成段,在火上烤着吃。肝肠灌的是 羊的肝脏碎丁,再加适量的羊油和调料煮熟。鲜美脆嫩,吃肝肠能使 智力敏锐。 初冬,正是牛羊膘肥体壮的时候, 家家都宰牛杀羊, 储 存 冬肉。冷冻储存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吾吉”法。即把羊宰杀后,不 剥皮,剖开腹腔将下 水取出拾掇干净,待凉透后用羊肚包好,再装 回整腔羊体内缝合,让它自然冷冻起来。它便 于储存和驮运,可以 随时取食,肉味和新宰羊肉相比并不逊色。甘南藏族主要吃牛羊肉, 偶 尔也吃猎获的野味。吃的方法通常是煮“手抓” 。“手抓”肉熟而不烂,鲜嫩可口,吃时一手持刀,一手抓肉。所 以叫手抓。酸奶是夏秋两季的日常饮料。其做法是,将新鲜牛奶煮沸,倒在 容器中,待牛奶不烫手 时加入酸奶酵母搅匀, 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 几小时以后,牛奶凝固成嫩豆腐状,即成酸奶。饮用酸奶有镇静、催 眠、开胃、补气的作用。酥油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奶油,营养价值很高。牧区吃糌粑、 “都玛”都离不开它。牛奶提取酥油后的液体叫“达拉” ,可以用来 制干奶酪,也可饮用。蕨麻是藏族人民喜欢吃的食品。每到秋末,人们去挖蕨麻,晒干 后储存。比较普遍的吃 法是将大米和蕨麻熬成粥,并加糖和酥油, 称“蕨哲”。只把蕨麻煮熟,加糖和酥油液,也是群众喜食的美味,将蕨麻炒熟后与干奶酪一起磨碎,用糖和酥油液拌匀,倒在圆形浅底 器 皿中,以红枣镶嵌在表面,凝固后就成了 “星”。它是甘南牧区藏 族的糕点。2.回族饮食习俗甘南的回族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 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 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 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炒肉面、 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回族 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 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盖碗茶很有名第二节岁时节日民俗甘南藏族的节日有春节、六月会,四月佛月节,五月端午节和十月燃灯节。其中最热闹 的是春节和六月会。每到春节前,人们都赶制节日的新装。腊月十九这天,牧民要抖 去帐篷 上的烟尘土,农业区的藏族人民要清扫房屋庭院, 粉刷墙壁, 张贴年画,人们把这天的大扫 除看作是“送瘟神”。腊月二十四日, 家家泥抹锅灶,清洗灶具。接着准备酒肉、糕点、糖果。除夕下午,在庭院四周和其他所有咼低不一的墙头上, 每间隔1尺左右放一块拳 头大的 冰块,装点庭院。傍晚全家欢聚一堂,吃“除夕饭”,这顿饭 吃的越多越好,它预示在新的 一年里,能过上更美满幸福的生活。 除夕之夜,家家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歌声悠扬 ,人们往往 是通宵不眠。凌晨23点钟,男女老少穿上新装,摆上美酒佳肴, 儿孙们向老人 依次叩头拜年。喝罢年茶,老人们整装安坐,等待着 前来拜年的人。怀揣“祝新春”酒瓶的 青年人和欢跳雀跃的孩子们, 成群结队,走家串户地去给全村的邻居亲友拜年。每走进一家,大家 就齐呼“新年好”,主人家也同时回应“新年好” 。接着小辈们向长者 叩拜,向长者敬酒,长者为晚辈们赠“长寿吉利,人畜两旺”的祝愿 词,赐坐赏酒,表示感谢。到有老年人的家中拜年要尽量多坐一会儿, 多与老人寒暄,使老年人高兴快乐。初一那天,人 们又要带上糖果 和自做的点心之类的礼物到亲友家拜年。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邀 请左邻右舍、至亲好友喝年茶、吃年饭、饮酒唱歌。甘南藏族还喜欢 把婚礼、姑娘成年礼,婴儿剃发礼、高龄老人的祝寿礼等安排在春节 期间,所以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几乎天天都有“宴会” 。村与村的射 箭比赛也在这时举行, 那热烈的射箭场面和隆重的庆贺宴会给春节增 添了欢乐的气氛。初八那天,是赛牛节。牛的角上要裹上绫绸,尾上要扎上布花, 牛背上还要绑上名贵褥子, 用缨毛拴上美观的笼头。 骑手们身着氆氇 褐衫,或水獭皮镶边的皮袄,头戴狐皮 帽,脚穿高筒靴,胸前佩宝 刀,手中握短鞭,袒露右臂,来参加初八的赛牛节。赛前,对参加比 赛的骑手总是用大茶杯敬三盏暖酒以壮胆力。赛牛者每 4 人为一组, 分若干组。指挥者两人,一人从起点发号,一人在终点定名次。当第 1 名、第 2 名、第 3 名分别跑到终点时,亲友们争先恐后献哈达、长 红,敬美酒。哈达横挂在牛角上,长红横搭在牛背上,以表示优胜者 的喜悦。有的地方,初八那天,进行赛马。赛马会相当盛大而又十分 热闹。凡参加的骑手,事先到会址借屋,扎帐篷,安锅灶,备酒肉。 每 34 匹马 1 组,分 5 组、6 组不等。每组预赛的第 1 名再参加最 后决赛。赛的时候,观众在跑道两旁围成两道长墙,骑手按组比赛; 当头马跑到终点地时,庆贺者要为骑手挂红、搭彩绸、献哈达,亲友 女眷把绣包挂在马的眉心及鬃上。正月十五日,是酥油花节。大约 600 多年前,酥油花首创于西 藏拉萨。经过几百年的漫长岁月, 在喇嘛、艺人的不断钻研、 改进下, “酥油花”的艺术性不断发展, 、提高。人物的容貌神态和禽兽的飞 姿走势无不栩栩如生;花瓣的纹理、树叶的脉络、山岭的摺叠更是维 妙维肖。酥油花的内容也一年比一年丰富。 除了取材于宗教故事的 “目 连救母”、“天女散花”、“智美更登”、“益超那姆”、“顿月顿珠”、“诺 桑王子”等传统酥油花 外,又陆续创作了“唐僧取经” 、“天仙配”、 “白蛇传”、“嫦娥奔月”、“文成公主进藏” 、“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题材的酥油花。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 文成公 主进藏主体油塑, 以唐朝长安的宫殿和拉萨大昭寺为背景, 200 多 个人物穿插其间,再现了 1300 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画面,歌 颂了藏汉人民的甥舅情谊,反映了藏汉民族团结友好的共同愿望。五月端午节, 民俗谓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粽子节。 这时正值号称 国色天香的牡丹开放之际,家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