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资助工作中贫困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帮扶方法探究天长市炳辉中学 刘冰我一直从事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在多年来的工作经历中,通过对贫困学生的问卷调查、与贫困学生的谈心、对贫困家庭的走访及与班主任们的座谈,我发现普通高中阶段的贫困家庭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性,他们家庭环境差,生活状态落后与一般家庭差异性大,与人交往少,比较自卑,心理有些方面脆弱,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但他们自尊心强,独立性强,成熟早,意志力强有韧性, 能自强自立等显著特点。对他们我们不但要从物质上资助他们,更多的要从心理上帮扶他们,让他们在人格形成的最佳阶段得到更好的关心和帮扶。 论文关键词:贫困家庭学生,心理特点,帮扶 高中贫困学生是近年来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来自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从而出现了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的“双困生”。由于心理能量不足,贫困生容易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过程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习生活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损等负性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经济上给予了贫困生很大的帮助,但在我们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贫困生精神状态的低落。因此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 / 帮扶,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精神压力。 一、高中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我从炳辉中学高中三个年级48个班级中,分层次随机抽样50名贫困生和50名非贫困生,采取问卷调查、与学生谈心、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及与所在班主任座谈等方式。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从调查了解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有恒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四个方面优于非贫困生,而在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实验性六个方面贫困生弱于非贫困生。通过统计分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聪慧性和敢为性两个方面差异显著而在兴奋性方面显著性明显,表明贫困生较朴实,做事审慎、保守倾向。 贫困生在内向与外向方面与非贫困生差距明显,表现在贫困生相对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不主动,甚至缺少自信。 二、家庭贫困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根据心理学理论及家庭贫困学生的成长环境及特点,归纳出影响其人格特点形成的几点因素: (一)家庭环境差、生活状态落后,自卑感强。 贫困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少部分来自市区落后区域;这些家庭物质贫乏,信息不畅通消息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导致贫困生从小见识少,对有些新科技不了解,没掌握,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所以进入高中后,他们在聪慧性方面与非贫困生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兴奋状态较低 。 (二)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贫困学生大多来自灾难家庭或问题家庭,父母由于家庭压力较大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致使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不自信。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偏内向,极易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离,行为上也往往表现为退缩,其中还有一部分同学习惯于用不平衡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们在交往中不能善待自己、宽容别人,叛逆的行为既伤害同学间的感情又挫伤本人的自尊心形成人际危机:另外经济上的拮据也往往限制了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 (三)成就动机强烈 贫困学生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使他们更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更早产生了为父母分忧的想法并有强烈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在学校里,贫困生在自立、自律、有恒性方面要好于一般同学,他们更能吃苦,更有韧劲。 三、家庭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帮扶对策 (一)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扶贫先扶志”,在努力加大对贫困生经济扶助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在充分了解掌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要对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多吸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到社区做宣传、做好事,到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做义工送温暖活动,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也通过他们自助、助人、服务社会等模式将他们的个人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把当前的困难与远大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做到“人穷志不穷”。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面对现实。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能够成熟的为自己定位,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接受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外在劣势又看到自己的内在长处,我校发动党员、班主任及部分教师建立“一帮二”帮扶活动,建立他们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其中有自卑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进行约谈,予以特别关注,让贫困生感觉到他们是备受关心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为了使贫困生打开心扉。组织贫困生开展一些以他们自身为主角的活动,如“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资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的困难群体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使贫困生从内心融入社会群体逐步消除孤独感并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奉献才华,升华自我。 (三)开展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训练 针对贫困生人际关系能力不高、乐群性低、较自闭等心理特点,尝试开展了一些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团体训练,要求贫困生合理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寻找消极的自我意识然后运用自我辩质训练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法及各种社交技巧的训练变通方式实现认知重建;一位同学在参加完“信任之旅”活动后表示能信任别人是温暖幸福的被人信任是自豪的给别人一份信任给自己一种责任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会更融洽可见贫困生在团体训练中能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并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关爱进而提高了兴奋性增强了信心学会了与他人积极相处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帮助贫困生从实践活动中增强自尊和自信 从自身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贫困学生意志顽强,他们大多成绩优异,参加活动勇于争先涌现在前,我们可以把他们集体中学习的楷模,在其他学生中传递正能量。同时贫困生通过实际活动中发现自我、展示才华、体现价值,增强自尊和自信。让他们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自身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都是自己独有的美德。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在调查了解中经常遇到贫困生因为老师一句伤害性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如“这个老师从来都不关心和过问我的学习”“这个老师看不起我”等。因此笔者认为要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引导师生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贫困生,不歧视、多理解、多帮助贫困生,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和自卑意识,改善班级、寝室等小群体的人际关系对于贫困生来说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在小群体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生的自卑情绪、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灵、增强其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发动师生扶助贫困生形成全员助困的良好氛围在师生中积极倡导爱心助困活动。从经济、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帮助贫困生,唤起全校、全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和支持。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贫困学生大多来自不完善的家庭,他们的成长中更充满着隐患,了解他们的心理,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做好帮扶刻不容缓。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