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科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吉林省柳河县凉水子镇中心小学 林宝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根据小学德育纲要和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育德育于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然而课堂教学又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下面笔者谈谈在科学课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一、结合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小学科学融初中理、化、生为一体,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重视观察与实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验要求:必须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记录。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懂得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态度。例如:教学地层的形成一课,我让学生将沙子、石子、黏土同时放在瓶中加水搅拌。出示问题:“当停止搅拌时你会看到了什么现象?”教材是想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大的重的先沉积小的轻的后沉积。”自然是石子先沉下来,然后是沙、黏土。而实验结果与书中图例有所不同,沉积混乱。此时我鼓励学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勇于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最后得出失败的原因是:自然界河流中的沉积与实验室圆形瓶子的水流沉积是不同的,使实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再如: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为了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只要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物质马铃薯定能浮起来。上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小苏打、味精、白糖、食盐等材料。试验中学生亲眼看到了100毫升的水中放再多的小苏打马铃薯也不会浮起来,此时小苏打不再溶解,液体已经饱和。让学生尊重事实,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试验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结合长期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科学实验具有趣味性,科学现象的解释,科学概念的形成与应用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然而,学生在学习新课程时往往是兴趣盎然,有时课上完了还意犹未尽,想再接着上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坚持不下来的。这说明他们在做事上缺乏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例如:养小鸡一课要求学生边饲养,边观察,边记录。可是学生没有长期不懈的坚持下来。此时教师要运用表扬与鼓励机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与责任感,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一单元中,指导学生从种植凤仙花到凤仙花成熟要在两个月之余的时间里观测记录,这一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认真观察记录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要做成一件事很不容易,只有从点点滴滴做起,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培养学生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不懈精神,又结合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了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不辞劳苦,克服困难,每天坚持观测天象,30年如一日,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日心说”,最终发表了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三、结合古代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我国科技的发展充满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辉事例。我国古代科技的卓越贡献众所周知,四大发明、冶炼金属等还有许多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科学家杰出的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在研究纸单元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研究纸的特点、了解纸的用途以及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纸外,还引导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历史,以及我国的造纸术对当时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结合指南针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指南针由2000多年前的司南到如今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过程。在教学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我国的养蚕史及关于丝绸之路由来资料。让学生知道早在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与西亚和欧洲各国开展贸易往来,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让学生为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蚕丝业而自豪。而我国的水钟、日晷等科学发明又均居世界前例。雄辩的事实,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教学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探索宇宙等课时我特别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成果、火箭发射领先世界等事例。又渗透一些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如: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不图荣华、不畏艰难,毅然投身于我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还有居里夫人、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热爱祖国的外国科学家。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及其崇高的精神和高贵的品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总之,实施德育教育这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在岗教师深思。德育的渗透,不是凭朝夕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各学科特点进行有效地开展。以课内外活动为途径,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以教育心理学原理为依据,以渗透为主要形式,避免为教育而教育的空洞说教,防止牵强附会,把科学课变为品德课。教师要多摸索有效渗透德育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责任感,驱动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养。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教科版三六年级2008、12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人民网4、小学德育纲要人民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