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取名宝典:学习借鉴古人取的好名字篇一: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为小孩起一个好名字协助他健康欢乐成长是家长们共同的心愿,好名行好运,这是内心对起名的注重程度。那么古代人们都是怎么样来起名字的呢?有哪些故事能够分享的呢?下面本文库就来看看,历史中起名是如何回事! 先秦时期小孩3个月时由“父名之”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那么”,古人如何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古代一般在小孩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 “故子生三月,那么父名之。”至于取“字”,那么在2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展。需要留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拟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场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那么”:“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征询申繻如何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的详细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在详细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孔子名“丘”,确实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那么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觉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那么。 申繻的取名原那么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 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取名风气又有了不小的变化。尊老、称谓、身份、德性一类敬谦美辞,是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根底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次、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一般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如汉高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取单字名之风对后世妨碍深远,如唐代,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往常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单字名,不断到明清时期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王莽篡汉建新后,视单字名为古礼。在王莽“崇古”的妨碍下,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为何汉代喜爱单字名?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有如此一种说法:“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晋大夫魏曼多帅军队进攻卫国,人们不叫他全名,而称“魏多”,是挖苦他取双字名,认为双字名不合礼数。就“二名非礼”说,明末清初大学征询家顾炎武考证,春秋公羊传中错误地理解了“二名”的意思,应是一人有两名不合礼数,而非取二字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青睐“之”字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叫斐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取名寇谦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步抬头,取名出现两大特点,一、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时髦;二、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比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名字中都有“之”字。 当时,“之”字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或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当时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的弟弟、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之”字入名,在魏晋时期依然一种是否入教的标志。如何区分入教者和非入教者,明白对方与本人同道?区别就在一个“之”字。后来“五斗米道”领袖之一的孙恩作乱,许多名中含“之”人士遭到牵连,不少人被杀,便证明了这一推断。所以,唐宋以后人名中再用“之”字那么与宗教无关,纯属于一种爱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字时仅次于“之”字的,还有一个“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 宋代出现“五行”、“八字”配合起名 明太祖朱元璋嫡孙惠帝命里缺“火”取名朱允炆 到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场遭到青睐。 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的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这其中,以“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配合入名最为流行。所谓“八字”又叫“四柱”,即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和干支组成的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来刚好是8个字。而“五行”那么由金、木、水、火、土个字组成,代表不同性质的物质。 依“八字”原理,命里缺啥取名时就补啥。如命里缺“火”,就会取带“火”的字。明太祖朱元璋的接班人、惠帝名“允炆”,确实是因其命里欠火,取名时才找一个带火的“炆”字。这显然是一种迷信,惠帝恰恰是由于“一把火”而丢了皇帝宝座在“靖难”中,于宫中放火自焚。宋代取名的另一大变化是“字辈取名制”开场流行。中国谱系最完好的孔氏族谱,确实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场编修的。 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在宋往常,虽有以字辈取名的现象,但并不普遍。在宋以后,这一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到明代,字辈取名制普遍流行。明惠帝朱允炆名中的“允”字,便是辈份字。当年朱元璋给本人的儿子各2字辈份,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元代流行“数字”入名 古人视“莺莺”“圆圆”等重字双名为身份低贱者用名在所有朝代中,数字名在元代最为流行。元末起义军领袖之一的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是一读书人献给他的。听说此名是骂他的,语出孟子,“士,诚小人也”,另外断句确实是,“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这种数字取名风俗,实与朝廷政策有关。在元代,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名字事实上确实是一个人的代号,但当名字里参加动机、情感、寄予后,便变得不再简单。名字起的好,能够妨碍人的一生,反之那么为名所累。南宋初年,有个叫钱唐休的人就被本人的名字害得不浅。据庄绰鸡肋篇记载,当时南宋刚定都又名钱塘的临安(今杭州),会稽有个叫钱唐休的人颇有声望,被人推荐给宰相赵鼎,但高宗坚持不篇二:古诗词诗句取名法好名字大全本文来源好运来宝宝起名网 阅读:1482次 古人起名都有寻经据典的适应。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中国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都是我国文学、语言学上的经典。 用古代诗文中的典故起名 中国诗文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加上名人名家极多,名句名诗更不可胜数,这就为我们取名用典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以古代诗文中的典故取名的例子非常多。如: 1. 益柔、念慈送杨氏女韦应物,“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金庸金大侠都 用这为他的小说主人公起名字,射雕英雄传里的“穆念慈”。 2.3 4. 6 7. 8.9 1 11. 紫言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转了个音。 宛芳张假设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din),月照花林皆似霰(xi)。 妍姿柳永雪梅香,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弦思晏几道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南絮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语晖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放花无语对斜晖。 芳菲陈亮水龙吟,恨芳菲世界,游人末赏,都付与莺和燕。 嫣然、香飞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香凝吴文英风人松,香有当时纤手相凝。 丹青、汉青、志丹、留丹文天祥过零汀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 13. 14. 1. 17 1819.0.2. 虚竹、竹心白居易池上竹,竹解心虚即我师。 云飞刘邦大风驼“大风起兮云飞扬”。 怡年、福永曹操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荷风、荷香孟浩然夏日南享杯辛夫“荷风送香气”。 双燕、燕南欧阳修采桑子“双燕归来细雨中”。 雨娟杜甫咏竹“雨洗娟娟净”。 香韵崔道融梅花“香中别有韵”。 如梦、梦如苏轼也郊寻春“享如春梦了无痕”。 梅妆欧阳修蝶恋花“呵手试梅妆”。 月人欧阳修蝶恋花“平林新月人归后”。2. 24 2.26. 月桐苏轼十算子“缺月桂疏桐”。 鸿飞苏轼十算子“鸿飞何复计东西”。 悠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琼羽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开琼莲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名人取名徐竹心“竹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