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他”与“她”的语言性别差异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与“她”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变化,最终定型为具 有性别意义的“他”与“她”。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 歧视表现在:泛指中多用“他”;不明性别时多用“他”;性别明确时也多用“他”。 差异表现在:女性更喜欢用第二人称代词去指称第一人称的内容;女性偏重于用 第三人称代词指称第一人称的内容;女性喜欢用不定指的人称代词“人家”来指称 定指的内容;艺术语言更偏向于“她”。标签:他 她 语言 性别 差异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变化才最终定型为现代汉 语中的“他”“她”与“它”。这不仅体现了语言自身发展中此消彼长的现象,同时也 反映了“他”与“她”的语言性别差异,充分显示出社会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在语 言选择中的重要作用。一、“他”与“她”的历时演变(一)“他”的产生与演变由多重系统构成的语言体系中,词汇被学术界认为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而汉 语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产生和发展却经过了较为漫长的发展历程。多数学者认为,单数第三人称代词是从上古汉语指示代词“之”“其”“彼”“厥” 发展而来的。1上古语言发展的进程表明,它们虽然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第三人 称代词的作用,但是却尚未脱离指示的性质。这些指示代词还没有一个能真正作 主语的。换句话说,它们只是在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产生之前被人们采纳的“替 身角色”。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其”在南北朝时正式成为人们运用口语中的 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在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新的形式“伊”“渠”和“他”。“伊”在先秦时作指示代词,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到了魏晋, “伊”成为很流行的人称代词,例如在世说新语中有“伊”字 19处, 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有 18处,只有一处是用作专有名词“伊尹”的,如:“伊必能 克蜀。”(世说新语识鉴。“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我顾伊。”(世 说新语方正)“渠”最初也是指示代词,如“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汉乐府焦仲卿 妻)。后来发展为人称代词,最初出现于三国志吴书赵达传:“女婿昨来, 必是渠所窃。 ”“他”是由先秦时的无定代词发展而来的,表示“别的”,如: “子不我思,岂 无他人? ”(诗经郑风褰裳)。到了唐代,口语中“他”的使用范围渐渐超过了 “伊”“其”“渠”,文人们创作时也都偏好选用“他”来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到盛唐时,“他”在北方话中逐渐取代了其他第三人称代词,主导地位由此确立。例如诗人高 适的渔父歌:“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诗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 他不开口。”(二)“她”的产生与演变“她”的产生经历了“他伊她”的过程。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无 “她”可言的。从上古到近代,第三人称代词在使用上也没有性别的区分。五四运 动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白话文创作和外国著作翻译过程中,由于第三人称代词 的使用频率过高,男女始终共用一个“他”,不仅给作者和翻译者带来麻烦,而且 也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伊”字便成了“她”的代言人。如:“伊伏在地上,车夫 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 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一件小事)220世纪 20 年代以后,女性的第三人称便渐渐用“她”称代替,表示物的称呼 也有了“它”字。这两个字的创制与沿用,“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的刘半农先 生功不可没。受法语人称代词阴、阳性影响的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大胆地创 造了一个代表女性的人称代词“她”,并写了一篇文章“她”字问题,明确提出 要把“她”字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也在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大胆地 进行了尝试。虽然曾经引起社会各界舆论的争议,但这丝毫也无法遮挡“她”出现 的历史必然性。然而在此之前,很多新文学作家即使抹去“伊”字的传统印记,最多也只能以 “他”后缀上一个“女”以表示“她”。比如较为前卫而且具有代表性的美文作家周作 人在翻译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女儿(小女孩)时还用“他女”来指代那个“小 女孩”。而后针对刘半农首次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周作人作了进一 步的解释。周作人认为,“他女”还是读作“他”,而“女”字只不过是个符号。周作 人在译改革这篇小说时,也曾经赞成刘半农提出的“她”字。针对周作人对“她” 字的认可,钱玄同也相当积极地想要造出个新字,即 “女”字的旁边加上一个 “它”3。五四时期,“女权”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也是新文化运动中“新”的重要组 成部分。由于用“伊”字有守旧、文言尾巴之嫌,所以代表女性的、与男性第三人 称又有区别的“ta”千呼万唤,对于到底应该如何确定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的女性, 无论是钱玄同、周作人还是刘半农无不怀着积极的超越精神。但是最终我们看到 无论是“他女”还是“ta”,都显得略微逊色4只有“她”技压群芳,脱颖而出。从语 言文字使用本身而言,创造一个“她”,与“他”分指第三人称,极大地便利了人们 的语言生活,同时也告知了整个时代,女性同样具有自己的标志。因此,人称代 词的性别之分不仅是语言学史上的创举,更具有划时代的社会内涵和文化意义。二、“他”与“她”的语言性别歧视在现代汉语中, “他”和“她”并不是平等的。在“现代书面语里,他一般只 用来称男性。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区分的必要时,他就是泛指,不分男性和女 性。”5也就是说,在“第三人称代词中,人字旁被男性独占。在语言学上, 表现为性别歧视。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6需要强调的 是,这种歧视不是语言本身固有的,而是社会性的,是由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结 构共同决定的。本来语言是中性的,具有全民的对等性,它的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但它能反映出人们在社会中的态度和整个体系的价值观念。在许多正规场合的名单上,女人的名字后面要用括号,括号里要注一个“女” 字,而未加注释的,理所当然是男性。可见,女性所参与的社会活动不是一般的 少,似乎“妇主内、男主外”早已是约定俗成的法则,这种约定俗成反应在日常交 际语言的运用上更是屡见不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由“他”与“她”衍生出 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一)泛指时多用“他”汉语中,在泛指时常常使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来指称,女性往往处于被忽 视的地位。例如:(1)“人没有脊梁骨,是不能直立行走的;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就 不属于人类。”(2)“如果一个人从未经历过危险,我们就不能担保他有勇气。”以上例句中用“他”来表示泛指的“人”,作者并无意指出该人的性别,只是习 惯性的选用“他”。(二)不明性别时多用“他”不明性别或无必要指出其性别的一群人,同样是用具有男性特征的 “他们” 去称代。例如:(3)“自爱即对自己以及适合于自己的所有的爱,他使人们成为他们自己的 崇拜者。”(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例(3)中“成为自己崇拜者的那些人”并不知男女,作者习惯性地选用“他们”, 表示句子的重点不在于让读者知道所指人的性别。(4)“O 型的人往往显得自我主张太强,常让人感到难以应付。有时他们会 因为过度专心于事业而忽略了周围其他人。”(作为好性格从娃娃做起)例(4)中的“0型的人”必然是有男有女,在此作者统一称为“他们”,也充分体现了在人们心中理所当然地把“他们”作为泛指的首选。三)性别明确时也多用“他”对性别明确的一群人,也同样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们”去称代。例如:(5)洪常青和娘子军的战士们日夜兼程,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在山头上筑 起阵地,日夜固守着。(郭小东红色娘子军)句中“洪常青”和“娘子军”性别明确,当将他们放在一起统称时,依旧用了“他 们”。“他或她”的这种用法,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他”是老字号,“她”是分店。 7三、“他”与“她”的语言性别差异语言的性别差异是指男女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别。这 种差异是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社会的客观事实,是语言社会变体常见的表现形式 之一,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不仅涉及两性的专属人称代词存在差别,而且不同性别群体对于人称代词 的使用方法和习惯也大相径庭。人称代词的语义特征是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果,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人称代词也会临时突破其本来的规 定性语义特征,发生“变异”,用来指称其它人称代词本来所指的对象。这种现象 我们称之为人称代词的变指。 8也就是说,人称代词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代词之间能够巧妙地进行转化而更符合说话人的意图。女性似乎能更出色地 掌握着人称代词的“变指手法”,更形象恰当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拉近与听话人的 距离。(一)女性更喜欢用第二人称代词去指称第一人称的内容。例如:(6)石青嫂子不禁黯然地说:“家乡没田没地,早就养活不起我们了,不然 的话,哪个还想赖在这个地方?”“你不是还有亲戚本家吗?”“十多年了,你晓得他们还在不在?你这样叫化子似地回去,他们才爱理你 哩!”(艾芜石青嫂子)“你晓得他们还在不在?你这样叫化子似地回去,他们才爱理你哩 !”这里的 三个“你”实际上都是指石青嫂子自己,完全可以用“我”来替换。这是说话人把自 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拉近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听话人认同自己 的感受。(二)女性偏重于用第三人称代词指称第一人称的内容。例如:(7)“那天你在会馆义地上遇见的蓝衣女子便是我。她是你的一个学生。 ”巴金雨)这里的“她”是指“我”,也就是“蓝衣女子”。(8)“你到广州认为不合的几点,依我的意见:一、二、三、他行 止原未一定,熟人也以在广州者为多,较易设法,所以十之九还是在这里的。”(鲁迅全集第九卷)在例(8)中,发话人和对方讲明自己不同意他观点的缘由。在讲述原因的 时候,发话人转换了视角,站在听话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以“他”代“我”,把“我” 和“你”的关系变成“他”和“你”的关系,故意虚脱出自己,看似在说与自己不相关 的第三者,以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使话语听起来比较间接、委婉,听话人也容 易接受发话人所说的缘由。如果直接用“我”,就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直接面对,距 离太近,心理上易产生抵触,从而影响话语的有效接受。其实男子也有类似的用法,但仅限于“提你意见的是我,你能把他怎么样?” 之类的表示“无所谓”的疑问句。与“提你意见的是我,你能把我怎么样?”相比较, 前者口气更缓和些,说话人回避心理也更明显。(三)女性喜欢用不定指的人称代词“人家”来指称定指的内容。例如:(9)“瞧,一有好事人家先想到你,你呢,对人家什么态度? ”杨金丽擦擦 眼泪,白我一眼。(王朔橡皮人)“人家”本来表示除说话人以外的人,是不定指的。但在这里是定指的,用“人 家”来指称说话人自己,相当于“我”。在此,我们要引出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专业概念性度。性度是话语中的 男性特点和女性特点的配比。话语中男性特点多,话语的男性度就高,话语中女 性特点多,话语的女性度就高。9上述例子中的“人家”,就是女性度很高的人称 代词。男性度高的话语也可以由女人说出来,女性度高的话语也可以由男人说出 来。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男性的话语男性度高,女性的话语女性度高。用“人家” 来指称说话人自己,表明“人家”是女性度很高的人称代词。(四)艺术语言更偏向于“她”。人称代词的性别差异向我们诠释了性别在语言表达和语言交际中所产生的 重大影响。此外,在很多特殊语言情境中,我们同样能发现由于性别而产生的相 异性,其中主要体现在艺术语言的表现和塑造上。生活因为有了艺术才有了美, 而在艺术的殿堂中,往往是女性更容易成为人们展示艺术的最佳形象代言人。人 们常赋予女性以美好的联想,而这种联想恰恰是最引人入胜的。例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