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ACG : Barrett 食管最新诊疗指南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10%15%发生Barret食管 (BE)。后者因与食管腺癌(EAC )密切相关,其诊治受到广泛关注。2015年11月,美 国胃肠病学会(ACG)在Am J Gastrolenterol杂志上在线发布了更新的BE临床诊治指南, 对该病诊治提供了更多的循证依据,尤其是对需要筛查的高危患者范围规定以及内镜治疗的 新内容更是亮点。该指南共有45条推荐意见,分为诊断、筛查、监测、治疗(药物、内镜、手术)、内镜治 疗后续处理、内镜培训等几个方面。采用GRADE系统,证据等级分为:高、中等、低、 极低四级,推荐等级分为:强烈、有条件二级(详见表1)。部分内容解读及循证依据1. BE诊断的建立突起长度 1 cm不诊断BE的原因为不同观察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及发生EAC的风险 极低。在美国诊断BE要求存在肠上皮化生(IM),而英国不要求。研究发现BE发生EAC 风险与IM有关,因此本指南仍以IM做为诊断BE的条件。而IM的检出率与取材量正 相关。未证实IM者需在12年内复查,因有研究发现约30%会在复查时检出IM。2. BE的流行病学及自然史发生BE的危险因素包括:慢性(5年以上)GERD史、年龄50岁、男性、吸烟、中 心型肥胖、白种人。饮酒并不是危险因素,甚至可能是保护因素。BE患者的一级亲属更易 罹患。BE患者发生异型增生及EAC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E的突起长度、中心型肥胖、吸 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质子泵抑制剂(PPI) /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足。BE不同 阶段与癌变的关系:无异型增生者癌变率约0.2%0.5% /年,轻度异型增生(LGD) 0.7%/ 年,重度异型增生(HGD) 7%/年,90%的BE患者并非死于EAC。3. BE的治疗近年来成瘤性BE的内镜治疗方面进展迅速,与上一版相比,本版指南的最大变化在于治 疗。化学预防:目前大部分BE患者存在症状性GERD,使用PPI可以控制症状,即使无 GERD的BE患者,也有研究显示持续PPI治疗可降低癌变风险。加之PPI目前价廉、 安全,因此推荐使用。尽管有研究表明NSAIDs有预防食管癌的作用,但鉴于其副作用可 能致命,且内镜治疗能有效预防LGD癌变,因此本指南不推荐使用NSAIDs。内镜治疗:近10年来,内镜治疗技术的进展大大拓展了 BE的治疗人群,这也要求内镜 医师更好地掌握循证研究成果进行内镜治疗决策。内镜治疗前应进行内镜下BE粘膜评估 以尽可能检出有无癌变,必要时对可疑区域行EMR。如排除异型增生可随访监测;对存在 LGD、HGD者应行内镜消融术以彻底消除IM。EAC患者则根据侵犯深度以及是否有高 危因素决定治疗方案。手术治疗:BE患者行抗反流手术预防EAC的研究资料有限且结果矛盾,因此不推荐手术 治疗。但食管切除术对相应分期的EAC患者不可替代。表1: ACG新版Barrett食管临床诊疗指南推荐项目BE的诊断1. 内镜下见橙红色粘膜从胃食管连接处(GEJ)突入食管 1 cm,活检证实 有肠上皮化生(IM)时应诊断BE。(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2. 齿状线正常或齿状线变化V1 cm时不应活检。(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3. 存在BE时,内镜医生应依据Prague分类法描述化生程度,包括环周和舌 状突出的最大长度。(有条件推荐,低级别证据)4. 内镜报告中应报告膈裂孔、胃食管连接、鳞状柱状上皮连接的位置。(有条 件推荐,低级别证据)5. 疑诊BE时应至少随机取活检8块,尽量提高IM检出率。突出片段较短(12 cm)者无法取8块活检,应至少环食管周每1 cm活检4块,舌状BE 每1cm活检1块。(有条件推荐,低级别证据)6. 疑诊为BE,组织学无IM,应在12年内复查内镜以筛查BE。(有条件 推荐,极低级别证据)BE的筛查1. 筛查人群应为男性、存在长期(5年)和/或频繁(每周)反流症状(烧心、 反酸),以及有2项或以上危险因素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白种 人、中心型肥胖(腰围102 cm,腰臀比0.9)、吸烟史、家族BE/EAC史(一 级亲属)。(强烈推荐,中等级别证据)2. 由于发生EAC可能极低,不推荐在女性中筛查BE。但对存在多项危险因 素个体可考虑。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白种人、长期或频繁GERD、中 心型肥胖(腰围88 cm,腰臀比0.8)、吸烟史、家族BE/EAC史。(强烈 推荐,中等级别证据)3. 不推荐在普通人群中筛查BE。(有条件推荐,低级别证据)4. 在筛查前,应考虑患者总体生存预期。如果诊断BE合并异型增生,需定 期内镜检查及治疗,需与患者沟通并讨论。(强烈推荐,极低级别证据)5. 非麻醉鼻胃镜可替代常规上消化道内镜用于BE筛查。(强烈推荐,低级 别证据)6. 首次内镜排除BE,不推荐复查内镜以确定BE。如果存在反流性食管炎(LA BD级),则在PPI治疗812周后复查内镜了解食管炎愈合情况及排除潜 在的BE。(有条件推荐,低级别证据)BE的监测1. 只有在充分讨论监测的利弊后才能对患者进行监测。(强烈推荐,极低级别 证据)2. 应使用高分辨率、高清晰的白光内镜进行监测。(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3. 除了电子色素内镜,不推荐常规使用其他高级显像技术。(有条件推荐,极 低级别证据)4. 无异型增生者内镜检查应在四个象限间隔2 cm活检,既往有异型增生者则 间隔1 cm活检。(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5. 粘膜异常应分别取材活检,最好行EMR。如因结节型BE无法行EMR, 应转诊至三级医疗中心。(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6. 活检不应在内镜下明确存在糜烂性食管炎的区域取材,应待强效的抗反流治 疗使粘膜愈合后进行。(强烈推荐,极低级别证据)7. BE存在各种级别异型增生,需要2名病理医生(至少一名是胃肠道病理专 家)读片以避免观察者间差异。(强烈推荐,中等级别证据)8. 目前不推荐另外使用生物标志物进行危险分层。(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9. 无异型增生的BE患者,内镜监测应每35年进行1次。(强烈推荐, 中等级别证据)10. 初次诊断为BE的患者不需要在1年内复查内镜来监测异型增生。(有条 件推荐,极低级别证据)11患者异型增生诊断不明确时,应在优化的抑酸药物治疗36月后复查胃 镜。如确定了异型增生,推荐监测间隔为12个月。(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12. 如果明确存在LGD,无严重合并症,可首选内镜治疗,亦可考虑每隔12个 月行胃镜监测。(强烈推荐,中等级别证据)13. 存在HGD时,必须内镜治疗,除非存在严重合并症。(强烈推荐,高级 别证据)治疗1. BE患者应接受每日1次的PPI治疗,不推荐常规每日2次PPI,除非反 流症状或食管炎控制不佳。(强烈推荐,中等级别证据)2阿司匹林及其他NSAIDs不作为抗肿瘤的常规用药,其他可能的化学预防 药物因缺乏充分证据,目前不常规推荐。(有条件推荐,高级别证据)3. BE区段存在结节状病变应行EMR切除病变作为初步的诊治策略,对EMR 切除标本的组织学评定决定下一步治疗。如果存在HGD、粘膜内癌(IMC), 应对残余BE区域进行内镜消融术。(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4. 如果EMR切除病变标本边缘存在肿瘤,提示有残存肿瘤,应考虑手术治疗、 全身治疗及进一步的内镜治疗。(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5. 无异型增生BE患者由于发生EAC可能性极低,不推荐使用内镜消融治疗 (强烈推荐,极低级别证据)。确定存在LGD、HGD者可选择内镜下根治术。6. 对T1a期EAC,内镜治疗是首选。(强烈推荐,中等级别证据)7. T1b期EAC,应先进行多学科讨论。对上述患者,内镜治疗可作为食管切 除术的替代方案,尤其是肿瘤浅表(sm1)、高分化、无淋巴血管侵犯、以及 手术耐受性差者。(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8. 未证实EUS或其他显像方法对结节型BE患者在EMR前进行分期对治 疗有益。由于可能造成分期过高或过低,上述检查方法的结果不能替代EMR 进行肿瘤分期。(强烈推荐,中等级别证据)9. T1b期由于淋巴更易受侵,EUS对评估局部淋巴结及淋巴结取材具有一定价 值。(强烈推荐,中等级别证据)10. 存在异型增生而无结节性病变的BE患者拟行内镜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 目前最佳内镜消融方法。(强烈推荐,中等级别证据)11. 抗反流手术不应做为BE患者预防肿瘤的方法,而应用于充分的药物治疗 后反流症状控制仍不满意的患者。(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12. EAC伴粘膜下浸润,尤其是中、深度浸润(T1b, sm23)患者,推荐行食 管切除术,并考虑新辅助化疗。(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13. T1a或T1b的sm1腺癌患者,若分化差、淋巴血管侵犯、EMR切除不完 全应考虑及早手术和/或多学科治疗。(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内镜切除后处理1. 成功的内镜治疗及完全清除肠化(CEIM)后,仍需继续内镜监测以便及早 发现复发的肠化和/或异型增生。(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2. HGD及IMC患者CEIM后,第1年推荐每3个月进行内镜监测,第2 年每6个月一次,以后每年1次。(有条件推荐,低级别证据)3. LGD者CEIM后第一年每6个月进行1次内镜监测。以后每年1次。 (有条件推荐,低级别证据)4. CEIM后随访监测期间,应用高清晰白光内镜及NBI仔细观察食管壁及GEJ (分别从顺行及逆行方向),以检出复发的IM和/或异型增生。(强烈 推荐,低级别证据)5治疗复发的化生和/或异型增生应遵循消融前治疗化生/增生的指南。(强烈 推荐,低级别证据)6. CEIM后药物抗反流的目标是控制反流(使反流症状少于每周1次)和/或 内镜下可见的食管炎。(有条件推荐,极低级别证据)内镜根除治疗:训练及教育计划开展内镜消融术的内镜医师应具备EMR能力。(强烈推荐,极低级别证 据)总结 本指南与以往显著不同之处包括:1.扩大内镜消融术应用于LGD,这是基于高质量的一级 证据,证明治疗后发展为腺癌的可能性消失;2.进一步阐明了无异型增生的BE及性别对 EAC发生风险的影响,使BE筛查的目标人群范围缩小。例如,女性GERD患者不需要 常规筛查;3.由于认识到无异型增生BE极少进展、内镜监测的益处尚不明确,因此本指 南弱化了内镜监测的要求。尽管本版指南未推荐生物标志物及高级内镜成像技术的应用,但此二项以及使用分子生物学 技术识别BE病变中的癌变、开发侵袭性更小、更廉价的筛查方法等仍是值得期待的发展 方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