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澳大利亚读懂生活中的法治在法治社会,不仅要从心底敬畏法律,并且要学好法律,懂得运用法律,由于平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都也许与法律密切有关。要是不小心触碰了法律,又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也许会输得很惨。 原题:田家鹏:澳大利亚散记 为出席女儿的研究生毕业典礼,我今年四月有了一趟澳大利亚之行。几乎纵向跨越整个太平洋,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春到秋,从家园到他乡,从看惯了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人群中游离,置身于肤色杂陈的人群之中,时感恍忽。短短十几天,加上不懂外语,无法对本地社会作进一步理解,但所见所闻,仍值一记。 醉氧与醉蓝 我乘坐的航班于本地时间4月5日清晨时左右降落在悉尼机场。其时,澳大利亚刚结束夏时制,与北京的时差由小时缩短为两小时。五点,也就是北京时间三点,平时这个时间我还在睡梦中,加上坐了一夜的飞机,颇感困倦。睡眼惺忪地从机舱里走出来,跟着人流往外走。 办理入境手续,领取行李。女儿已经在出口处等我。她带我穿过大厅去地下坐火车。从机场到女儿的住处,需要在中央车站换乘。从一列火车上下来,去等待另一列火车。那是我第一次呼吸到悉尼户外的空气。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袭来,我感到微微的眩晕。直觉告诉我,我也许是醉氧了。 这是一种雨后的上午,天蓝得没有一丝杂质,空气纯净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在这个都市的中心,我仿佛闻到家乡的青草香。那一刻,我想起微信上流传的有关北京人出国醉氧的略带夸张的段子,心中不禁莞尔。女儿租住在她就读的麦考瑞大学附近。一幢三层小楼,掩映在一排高大的桉树和一片茂盛的灌木丛中。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不断地发出欢快的鸣唱。 到家后稍事休整,女儿就带我去参观她的校园。这是校园吗?我觉得说是公园更合适。房子不多,星罗棋布。那么浓密的树林,那么宽阔的草地,尚有一种有喷泉的天然湖。湖中有成群的鸭子和水鸟。女儿说,这些鸟并不是人工饲养的。它们不知从哪里来,俨然成了这里的主人,不仅从不怕人,并且大胆到和人争食。有一次,一种同窗刚买的盒饭,一打开就被一只水鸟抢食了。同窗哭笑不得,只得再买一份。什么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想这就是了。我掏出手机,在校园里贪婪地拍摄。不经意间,我把镜头对准了天空。这天,实在是太蓝了,蓝得深邃、悠远;实在是太干净,像洗过同样。我把镜头对准太阳,事后看照片,太阳竟被我拍成了一朵花,红色的花瓣是那么整洁,那么美,太阳成了花的心,闪着奇幻的光辉。我曾在许多地方拍过太阳,但只有在悉尼,在堪培拉,照片里的太阳才呈现为一朵花。如果不是由于这里的天空特别干净,这神奇的效果该如何解释呢?在此后的日子里,我下意识地把镜头对准天,对准海,拍下了大量以蓝色为基调的照片。我把这些照片命名为“醉蓝”,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引得朋友们纷纷点赞。固然,我也拍绿树、鲜花、草地,拍海鸥、野鸭、鹦鹉和不出名的水鸟,但是无法拍到空气。而所有这一切,其实就是两个字:环境。 是的,本次澳大利亚之行,让我感触最深刻的,就是环境。在悉尼期间,我有两次远行,一次是在朋友的陪伴下去参观猎人谷,一次是独自去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一路上,车窗外都是看不够的美景,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牧场,其间的屋舍似乎比天上的星星还少。我曾请教一种朋友,那么大的牧场,怎么看不到几头牛呢?朋友告诉我,政府规定,平均每亩草场只准养一头牛,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牛奶和牛肉的质量,另一方面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看来,环境能否得到良好的保护,与政府的发展理念密切有关。固然,我们也可以说澳大利亚的环境好,是由于她们地广人稀。的确,在一块6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生活着2400多万人口,总人数比福建省还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局限性3人,她们的条件的确是得天独厚。可是,如果没有用心保护,再好的环境也经不住破坏啊。就拿悉尼来说,它毕竟是一种拥有40多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每天的垃圾和生活污水总是不少吧?可是,悉尼的天和海,蓝得跟锦缎同样。她们难道从不往海里排污水吗?我不是专业人士,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但我相信,本地的政府和人民,一定是非常珍爱、非常用心地保护上天赐予她们的美好环境。这环境给她们舒服的生活,也让远来的人心生羡慕。生活中的法治 澳大利亚是法治国家。什么是法治?在悉尼,我被上了一课。这堂法治课是由两个故事构成的,一种是我的亲身经历,一种是一位旅居澳大利亚近年的朋友讲述的,也是她的亲身经历。我喜欢钓鱼。到悉尼后,就想让朋友带我去海钓。朋友曾先生为了满足我的愿望,专门请一种钓鱼的行家带我们到一种游船码头去钓鱼。悉尼是一种海湾型都市,一种一种海湾,蜿蜒伸展至都市中心。换句话说,整个都市依海湾而建,大大小小的海湾里,帆樯林立,游艇穿梭。随便选个码头钓鱼,都是一种美的享有。 路上,曾先生的朋友就提示我,说澳洲的鱼可不能随便钓。要钓鱼,得先办证。办证的时候,渔业部门会给你一份具体清单,图文并茂地告诉你,哪些鱼能钓,哪些鱼不能钓,多大的鱼可以带走,不不小于多少尺寸的鱼,钓到后必须放生。这位朋友说,7岁以上的老人不用办证,而曾先生已经0高龄,她钓鱼是没有问题的。至于我这个临时钓客,如果被抓到就是违法的,弄不好会被重罚,因此最佳还是当个看客吧。对于一种钓鱼发热友,在钓鱼现场当看客,这是多么残酷的精神折磨。 到了钓点,我实在是忍不住,就向这位朋友申请了一根钓竿,架在码头的栏杆上。看到鱼儿咬钩了,就让曾先生来提。可她们两人一人手里一根竿,鱼儿屡屡咬钩,主线忙但是来。那个时候,我这个钓鱼迷,难受得就像心上有千万只蚂蚁在爬同样。实在是忍无可忍,我也开始提竿上鱼了。我的这种冒失行为可把朋友吓坏了,她再也无法用心钓鱼,而是屡屡向码头旁边的公路上打望,生怕有执法人员忽然从天而降。看到朋友吓成这样,我只得赶紧把鱼竿收起来。 离开的时候,我们收拾鱼获。有一种白条鱼,短于5厘米是不能带走的。曾先生她们把这种鱼留了几条作饵料,最后没有用完,刚想放进桶里一起带走,不想被旁边的几位钓客看到了,立即哇哇大叫起来。虽然三个人都不懂英文,但懂得她们说的是什么,赶紧乖乖地把几条鱼扔进海里。回程路上,曾先生的朋友面色严肃地对我说,下次如果想钓鱼,一定要先去办证。在澳大利亚,可不能跟法律开玩笑。不能和法律开玩笑。另一位友人的故事,更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朋友诗雨,移居澳大利亚已经0近年。她讲述仅有的一次违法经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悉尼有诸多海滩。由于水质好,每个海滩都盛产某些小海鲜,蟹、虾、贝、蛤、蚶诗雨家附近就有一处这样的海滩。有一天,家里来了一群客人。固然,都是华人。客人来了,带到海滩游玩,也是常事。那天,一群人来到海滩,看到有诸多毛蚶。这东西,洋人基本上是不吃的,可是对中国人来说,这却是难得的美味。于是,讨小海,拾蚶。诗雨毕竟在澳大利亚生活近年,懂得要守法,于是专门跑到岸上看一块执法部门立的牌子,上面清晰地标明哪些是严禁行为。按法律规定,在这样的海滩讨小海,每人最多只能带走50粒。但不知是哪个环节的疏忽,这里的牌子却没有标明严禁拾蚶。于是,她们放心大胆地拾起来。可是,她们的行为被举报了。执法人员来了。 执法人员身着便衣,在海滩上和她们聊天。她们觉得对方也是来讨小海的,毫无防备,一五一十地如实相告:拾了多少,准备怎么吃,此前吃过的味道如何鲜美,等等。待到摸清状况,执法人员忽然亮出证件。那些执法人员态度温和,但一丝不苟,把她们捡拾的毛蚶提成一小堆一小堆的,每小堆50粒,最后点数,数量远远超过了法律的规定,于是要进行惩罚。诗雨上前理论,说海滩上的标记牌并未标明严禁拾蚶,我们就算违法,也是无心之过,并且只打算自己食用,没有谋利的目的,祈求免予惩罚。执法队伍中也有人觉得是标记牌不够明确,才导致有人违法拾蚶,主张不惩罚,但还是记录了所有参与者的个人信息。诗雨她们觉得此事就这样过了,没想到几天之后,所有的参与者都收到了一张00澳元的罚单。 她们固然不服,于是决定申诉,找到政府的律师。律师说,这种轻微的违法行为,加上政府的警示标志确有疏漏,因此的确可以申请免予惩罚,但申诉必须上法庭、打官司。律师给她们指点了打官司的所有途径、诀窍,就是没有告知后果。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把所有的参与者折磨得精疲力竭。最后的成果让人哭笑不得。她们赢了,惩罚决定撤销,但是,她们每个人为打官司所付出的费用,比本来的罚款数额还大得多。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官司过后,她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案底,成为有过违法行为的污点人物。事后她们才从华人律师那儿得知,这种状况,只要在法庭上申请不留案底,法官就不会记录。可当时她们不懂。事后想撤销案底,耗费高达数万澳元。律师说,你们如果不打算将来从政,就算了吧。 听完诗雨的故事,我不禁感慨。看来,在法治社会,不仅要从心底敬畏法律,并且要学好法律,懂得运用法律,由于平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都也许与法律密切有关。要是不小心触碰了法律,又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也许会输得很惨。 文明的细节 在悉尼的短短十几天里,有诸多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悉尼的重要公共交通工具是火车。大一点的火车站,均有电动扶梯。起初,每次上扶梯我都和女儿并排站,由于这样说话以便。但每次都被女儿拉着和她一起站到左侧。女儿说,要把右侧的通道留出来,给有急事赶路的人。从此我留意观测,的确,人们一上扶梯就自动靠左侧,右侧始终有一条保持畅通的通道。上车的时候,我总是改不了在国内挤公交车的习惯,火车一到就往门口正中冲,女儿总是伸手把我拉到一旁,待下车的人走完了再上车。女儿说,上下班高峰期,悉尼的火车其实也很拥挤,但绝对看不到国内挤公交车的景象。火车车厢是公共场合,和女儿交谈,也许是习惯,有时不知不觉声音会大起来,这时女儿立即会做手势让我压低音量。在火车上,常常可以看到用心阅读的人。这是我们这里上世纪8年代常用的景象,目前已经几乎绝迹。在他乡看到这景象,仍让我感到温暖。 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国家,交通规则与我们这里相反,车辆都是右舵,靠左行驶,左转是小弯,右转才是大弯。到悉尼当天下午,我就跟随女儿去学车。一路上听教练给她指点,不仅教她技术,更重要的是教规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礼让。教练说,在这里,行人享有最大的优先权。开车,一定要时刻注意礼让行人。记得女儿曾经说过,她出国这几年,回来最大的的不习惯就是过马路,尽管有经绿灯,那些猛冲的车还是让人提心吊胆。我的朋友曾先生已经80高龄。她说,她是60岁退休之后才学开车,既会开中国的左舵车,又会开澳大利亚的右舵车。坐她的车出行,常常看她做礼让行人和车辆的手势,真的很感动。 悉尼是一种干净的都市。在街上,除了落叶,你很难看到其她的垃圾。澳大利亚人喜欢吃烧烤。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期间,澳大利亚总理阿伯特就专门请各国领导人吃了一次烧烤。在悉尼的公园里,有诸多烧烤设施,供人们免费使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有诸多人聚在公园烧烤。我到悉尼第二天,正是复活节假期,朋友带我去公园烧烤。开吃的时候,主人农先生拿出两个大黑色塑料袋,专门收拾垃圾。那天我观测了一下,整个公园里起码有几百人在烧烤,可是当人们拜别的时候,草地上仍然干干净净,甚至连一片纸屑都看不到。女儿带我去曼丽海滩,由于太美,我忍不住脱了鞋在沙滩上走。忽然,我像发现新大陆同样失控叫了一声,本来我的脚踢到沙子,翻出的沙子里有一粒烟头。这是我在悉尼的公共场合第一次看到垃圾,因此我觉得特别意外,特别耀眼。女儿随手把烟头拾起来,走了很远丢进一种垃圾桶。她说,这个乱扔烟头的人如果被当场发现,一定会被重罚。 在悉尼,我出门有时背双肩包,有时背挎包。背挎包出门时,我总是将包带斜挎肩头,然后把包挪到前面。背双肩包时也习惯往前背。女儿说,你不用这样。在这里,你的包无论是在侧面,还是在背面,都没有人会来偷东西。在悉尼的街上,几乎看不到警察,但人们普遍有安全感。人与人之间,温和,有礼貌,如果你走在街上,忽然有金发碧眼的陌生老外向你问好,你不必意外,由于这是她们的习惯。诚信,是整个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