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说复习学案【复习任务】1、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重点实、虚的意思,翻译重要的句子;2、重点积累实词“道”的常见义项,并能准确推断其不同语境义;3、积累本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翻译文中画波浪线【复习检测】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 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 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欤!圣人无常() 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2、重点句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得分点:判断句、所以、语句通顺。( 3 分,每点一分)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得分点:非、而、孰、语句通顺。( 4 分,每点一分)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得分点:师道、庸、于、语句通顺。( 4 分,每点一分)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 方。得分点:无、所存、判断句、语句通顺。( 4 分,每点一分)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昧的人就更加愚昧。 得分点:是故、第一个圣、第二个愚、语句通顺。(4 分,每点一分)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理解停顿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 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道理的。 得分点:宾语前置句、或、师、小、语句通顺。( 5 分,每点一分)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愧,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得分点:位卑、则、足、语句通顺。( 4 分,每点一分)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 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得分点:于、攻、如是、语句通顺。( 4 分,每点一分)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六经的经文和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不被时代风气束缚,向我求学。 得分点:传、通、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4 分,每点一分)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得分点:嘉、行、以、语句通顺。( 4 分,每点一分) 3情境默写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的观点是相同的。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 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4. 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5.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6.在师说中,韩愈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的两句慨叹是:, 。答案1.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实词积累】1、积累“道”的常见义项(读考点知识必备清单) 道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途径,方法。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风尚。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思想,学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道理,规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志向。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4分)(10年四川卷)2、咼考链接(1)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答案】(1)(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 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2)陀汗于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拷掠之,竞不知所从来。(10年天津卷)答案(2)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 从哪里来的。3、小故事记忆:道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 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 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文化常识】读记1.句读:古人读书的基本功。古人称语意完足处为句, 语意未尽,诵读时略作停顿处为读 (通逗”)。2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祝祷为职业的人。3.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4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制;苌弘, 周敏王时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音乐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老聃 即老子,姓李名耳,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判断题1 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对)2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 术这六种基本技能。(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 这六部经书)3 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 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错.(“博士”是秦 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 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 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 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 号并加以重用。(.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 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 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对)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对)9 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 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对)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错(始于隋炀帝时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