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岗位职责)关爱留守儿童履行教育职责20XX年XX月峯年的企业咨询咸问经验.经过实战验证可以藩地执行的卓越萱理方案.值得您下载拥有关爱留守儿童履行教育职责安徽省怀宁县腊树中心学校刘川生腊树镇地处本县西南部,系浅山丘陵地区,位于潜山、太湖,怀宁三县结合部、辖13个行政村(居委会),面积为94.8平方公里,人口3.4万。腊树中心学校地处怀太公路8K处,下辖15所小学,学生3000余人,于职教师113人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外流动,我镇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留守儿童。他们有的被寄养于亲戚家,有的同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于壹起,仍有的由邻居托管,有的甚至因托管者也外出打工而被二次托管。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以及“隔代教育”、“寄养教育”,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明显受到影响,使正处于身心成长最重要阶段的留守孩子普遍存于孤僻、交际自控能力差、自由散漫等心理障碍或缺陷,甚至总感觉到自己被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这直接导致壹些留守儿童中出现小偷小摸、打架等不良行为。由于犯错后缺乏管教,屡犯不改,有的甚至沦为“野孩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正日益困扰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农民家庭,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程。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特别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给予高度重视和更多关爱。我们急家长之所急,忧社会之所忧,于县政府的关爱、支持下,加大了布局调整力度,多方筹集资金,于2005年9月创办了腊树镇六年级学生集中寄宿的寄宿制学校,以满足留守儿童上学的需要。二年来,学校切实履行了教书育人的职责,更多地承担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责任。实现了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生活愉快、身心和谐”的预期目标,受到社会和家庭的高度赞扬。回顾期间的风风雨雨,可谓坎坎坷坷,感触颇深。壹、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得力是办好寄宿制学校的保证留守学生寄宿后,认真做好孩子们的生活和安全管理就成了中心学校泰山压顶的大事。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寄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出台了“壹信”、“俩规”、“三制度”。“壹信”是给寄宿生家长的壹封信;“俩规”是寄宿生于校壹日规范、学生于校常规。“三制度”即食堂管理制度、安全工作制度、卫生工作制度。全体教师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寄宿生服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宗旨意识,及时转换角色,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转变为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均给予关照的临时“父母”,24小时跟踪服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安全实行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为了使寄宿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生活愉快、健康成长”,学校采取了壹系列管理措施:壹是采取交米代钱的方法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二是学校请求镇、村对特困生补助壹点,学校自身减免壹点;三是安排后勤人员参和食堂管理,监督饭菜卫生和质量,督促食堂确保供足开水、早晚有热水;四是内务管理有人指导,夜晚就寝有人查铺;五是每晚有人值班,遇事有人处理。安全防范基本做到了:晚点名,控制外出,严把请假关;接送车辆基本做到“四有”(有组织、有车长、有记载、有反馈)和“壹报”(返往安全情况通报);往返乘车接送全面做到“三到位”(各村小校长接送监护到位、各校人数交接到位、到校接受人数清点到位)。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学校每周四下午开设开心乐园,根据寄宿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读书、体育、音乐等兴趣小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活跃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让学生玩得开心,学得愉快。学校仍抓住农远工程落户我县的大好机遇,壹次性投入35万元,配备了俩个电脑教室,每周壹、二、四晚上安排寄宿生上“信息技术课”,把“政治、读书、知识、特长”有机结合起来,电脑发挥了课内向课外延伸、知识向技能转换的功效,“以人为本”的动态管理增强了我校的吸引力、凝聚力、生命力和社会效益,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挚意留。基本上实现了办学初制定的“四满意”(即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让领导满意;努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成绩,让家长满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让学生满意;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让社会满意)的教学目标。俩年的小学寄宿办学实践证明,这壹重大举措,使全镇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办学效益明显提高,镇村干部、老百姓和学生是满意的。二、教师全身心投入是寄宿制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对寄宿生的管理需要壹批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为此,我们从全镇抽调了壹批师德高尚、观念领先、学识渊博、业务精湛、热爱学生的教师担任寄宿生的科任教师。同时抓住“师德建设年”的大好机遇,要求全体教师“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开展了壹系列活动。如:以“师德规范”为准则,开展了“设计形象一一塑造形象一一完善形象”的“树师表形象”活动;以“让孩子们于爱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为主题,开展了“关爱和尊重每壹个孩子”的师爱活动;以“愉快工作、健身生活”为主题,开展了提高师生生活质量活动;以“培养教学骨干”为主题,开展了“走向名师之路”的活动;以“创建学习型校园”为主题,开展了“三个壹”活动。促使全体教师主动践行“常规教育日常化”,积极参和省、市级课题研究,从而树立科学教育教学思想,形成了“勤学善导、博爱创新”的校风和“勤奋乐学、自强不息”的学风,创造了科学育人的氛围,不让壹个寄宿生于学习上掉队,不让壹个寄宿生的身心受到伤害,让所有的寄宿生均于爱的阳光雨露下愉快地学习、幸福地生活,享受着成功的欢乐。同时我们仍于情感上做文章,考虑到六年级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量比较大,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关注寄宿生的衣、食、住、行,集教师、保姆于壹身。学校领导时刻关注着他们,注重于情感上联系六年级组老师,经常深入他们家中座谈,问寒问暖;老师生日时,校领导利用晚自习和学生们相聚壹堂,共同祝福老师生日快乐;每逢过年过节,校领导登门慰问优秀教师;于评职称、晋级时优先考虑六年级老师;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师德修养。同时我们于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是尽最大努力提高六年级老师的补贴,每月每人补贴五十元,且许诺于今后财政许可情况下,会进壹步提高,以此种种方式肯定老师们的辛苦和付出。“仕为知己者死”。由于我们坚持对六年级老师给予更多的人为关怀,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所有的教师除了从事正常的教学工作外,仍履行了家长的大部分职责,集“父母、保姆、教师”于壹身,每天的早、中、晚轮流跟班,时时刻刻深入到学生中去,全方位地关心学生疾苦;晚上休息,教师轮番巡逻,陪睡已成为教师自觉行动;值日或值夜教师均能及时地把学生的特殊需要、特别情况及时方案学校;深夜为学生送医送药、嘘寒问暖是教师的家常便饭,出现了许多感人事迹。去年寒冬的壹个深夜、正好是我值夜,查铺时发现高旗村的毛竹生同学突发哮喘(先天性),我及时通知该生班主任和值夜的行政人员,第壹时间将该生送到镇卫生院治疗,我们壹直陪护到天亮。该生的奶奶第二天赶到医院,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感谢。学生们就是这样时时处处体会着成长的快乐,找到“回家”的感觉。三、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1、阶段性定壹些养成教育目标,确保目标实际有效。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办事。我们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养成教育。如第壹周应该做到什么,下周再要求什么,循序渐进,突出养成教育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坚持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壹些自制力差的学生,首先向他们提壹些易做到的要求。他们完成这些要求后,再通过表扬,鼓励他们向更高的要求发展,这样逐层加深,“润物细无声”,很容易使这些“问题学生”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创新工作方法,细节上下功夫,成效上求突破。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于于教师的引导,我们经常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壹日行为规范,分班谈体会、谈落实,从“管手、管脚、管嘴”抓起。如壹个寄宿生穿拖鞋进教师,老师就让他回寝室换鞋;壹个顽皮的学生抄近路走草坪,老师让他从人行道退回,再走壹遍;门上有手印,老师让弄上去的学生用抹布细细擦去;学生骂人,老师让他向被骂的学生道歉,双方握手和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就是从“坐、立、行、说、睡、吃”等日常行为对学生提出要求,鼓励学生从细节上做起,用良好的行为习惯锤炼良好品德,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以评选“文明学生”为载体,努力构建养成教育的点、线、面机制。为了使寄宿生于校园生活中实现“集体自治,自我管理”。六年级学生的生活指导教师于学校的指导下,努力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师生共同制定了腊树中心学校寄宿生文明公约,规定寄宿生于校园内外要做到“五要、五不要”。具体工作时做到早抓、勤抓、抓细、抓实,让遵守制度、遵守常规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形成。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为此专门设立“文明监督岗”,将学生的纪律、卫生、文明交给少先大队干部,由他们全程实施且负责监督评比,每天早、中、晚各进行壹次全方位的检查,如实记录情况,为真实公正地评比文明学生提供依据。我们把评选“文明学生”作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通过认真研究,制定了“文明学生考核表”,从“爱国爱校、遵纪守法、关心集体、勤奋学习、生活简朴、行为文明、强身健体”等7个方面作了规范。评选文明学生分俩个层次进行,首先班委会于班主任指导下,开展班级自评,每周进行壹次班级自查小结,每月进行壹次班级评比表扬。班级内学生每做到壹条,就发给壹朵红花,学生做到若干条就评比为“班级文明学生”。其次是学校层面,期中进行壹次初评,评出的“文明学生”于校会口头表扬;期末进行壹次总评,评出的“文明学生”于学生素质方案册上予以记载,告知家长,且于学籍卡上予以注明,校光荣榜上予以公布。每学年的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班干”等须于“文明学生”基础上评选。活动开展后,“学校发动、班级动员、人人参和”成了壹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班于学校的总目标指引下制定了班级奋斗目标,积极创建特色班级,开展了壹系列活动,如“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的系列活动,“学规范、见行动,做文明学生”的竞赛活动,“赛唱传统歌谣,学跳民族舞蹈”的文体活动等,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大为增强,行为习惯更加文明、爱心春潮般涌现,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四、构建浓郁校园文化,是办好寄宿制学校的外于形式。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壹种重要形式,又是实施德育的重要保证。优异的校园文化时刻于陶冶着学生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着学生的行为,能够减少学生许多失去规范的现象。因为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的德育工作具体化、德育理论实践化,它通过静和动的校内宣传,以及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办学宗旨贯穿到各个领域,形成壹种精神,从而升华成全体师生规范而稳定的行为。为此,我校首先从校园环境的规划建设入手,精心规划,合理布局,于普通的建筑群或壹草壹木中透出壹种文化气息。其次,舍得投入,投资兴建壹些必不可少的文化设施。如建立专门的文化长廊,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交通安全法中的核心内容醒目地展示其中。让每壹寸土地说话,让每壹垛墙说话,拓展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内涵,形成“爱国爱校、勤学勤教”的校风,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五、密切联系家长,是办好寄宿制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严重弱化乃至缺失这壹特殊性因材施教。坚持做到“三知、三多、三沟通”。即知道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外去务工父母的去向和联系方式;多和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组织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定期和留守儿童的父母、临时监护人和学校关工委成员沟通。坚持每周以信件或电子邮箱的方式把孩子于校的壹周情况反映给家长,让家长于第壹时间了解孩子的近期动态,以便老师和家长共同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责。抓住年初和年末留守儿童的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