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小学作文教学观(2014-3-11 20:14:00)白金声我国著名作家刘绍棠为小学生作文报题词,语重心长地指出:“文章乃经国大事,也要从娃娃抓起。”千古文章蕴含着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凝聚着民族智慧才华,展示着民族凛然刚烈的气节情操,记载着民族文明发展的里程,流淌着独具特色的民族美德情感。当了40年小学语文教研员,笔者深感这“经国大业”应当及早地从天真烂漫的儿童抓起。作文是一种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小学作文就是一种“儿童文化”,为儿童打下为文做人的坚实基础极为重要。如何揭开小学生作文的奥秘,指导他们写好作文呢?笔者的观点是:1.作文的性质练笔。关于对作文的称谓,语文课程标准隐去了“作文”的提法,将低年级的写作训练称作“写话”,将中高年级的写作训练定名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叫“写作”。这里没有什么深意,无非是为了体现降低小学阶段写作的难度而已。由此观之,小学生作文是“我手写我口”,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不是为他人立言。小学生作文不同于作家的文艺创作,也不同于科学家写学术论文和专著。它是一种习作,“直书口说”,属于练笔的性质,是学习用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基本功,初步掌握运用连贯的书面语言的能力,目的是进行日常的交际。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小学毕业时,“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就行了,要求不宜过高,不能拿中学生的标准要求小学生。叶圣陶先生说:“关于作文,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后却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要写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学生有兴趣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虽然是针对中学作文教学讲的,对小学作文教学也完全适用。要学会用书面语言进行日常交际,就必须掌握各种实用文,包括记叙、说明、议论、应用等文体,但是写记叙文是学习各类文体的基础,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当然也要会写常用的应用文,包括简短的书信、便条、读书笔记等。当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着“成人化”、“文学化”的倾向,不顾儿童年龄心理特点,违反儿童作文教学规律,拔苗助长,必然两败俱伤。2.作文的要务育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之为德也,大矣。”文是思想认识、道德情感的载体;作文是影射学生心灵的一面镜子,也是滋润学生心田的一泓清泉。所以,教师要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不能把塑造学生人格、发展精神世界仅仅停留在发展其语言上,要引导学生通过作文寻求做人的真谛。把作文教学的过程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知与能”、“文与道”、“练文与育人”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儿童思想道德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在提高习作水平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巴金有一本自传,他谈到在法国学习的体会时说:“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文与做人融合在一起,我认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二者的一致。”求得作文和做人二者的最佳统一,是作文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作文教学中的德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仅要在作文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家庭、社会融为一体,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认识事物,陶冶情操,提高思想水平;而且,要将深化认识,转变思想,指导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总之,教师要让儿童先做健全的人,再写健康的文,使教作文与教做人得到和谐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被肢解的作文教学重新得到有机的整合。现在,还有个别的老师对儿童作文中出现的认识偏差,认为是“思维求异”,不注意积极引导,及时纠正,这是不足取的。3.作文的主体儿童。素质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发展性,也可称为主体性。作文训练体现发展性,其核心是把训练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写作的主体是学生,写作的核心也是学生。以儿童为本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真谛,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航标。关注生命主体的发展,唤醒生命主体自我进步的渴望,使之在自由的天幕下,发现自我,丰富自我,展示自我,让心灵轻舞飞扬,这是我们作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为了实现作文教学省时高效的目的,我们应当下放学生习作的“自主权”。在作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我要写”的自觉训练意识,“要我写”的自我训练意识,“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主动训练意识,使学生由爱作文、练作文到能作文。为了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启迪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激情荡漾地投入写作,我们应当注意“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使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践。在每一次习作时,教师都应使学生明白写文章是自己的事儿,教师只起指点和帮助的作用,不能越俎代庖。看到一个题目后,应独立审题,搜索记忆中的素材,并独立成文,独立修改。另外,教师应常常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自由命题和选材的机会,提倡学生自由写作,学生想写什么,想说什么,就让他们尽情地倾吐,教师不必强求一律,更不能横加干涉。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说别人所未说,从而表现出每一个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当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等于忽视或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学生自主作文不等于没有教师的指导,自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4.作文的源泉生活。陆机在文赋中曾这样写道:“瞩万物而思纷。”意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作文的源泉,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源于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生活。学生作文常感为难,有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常言:“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里烦。”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构成文章的一切材料都是来源于生活,积蓄于生活。当学生能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在生活中“采蜜”,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会充实、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反之,即使是花大力气去“挤”,“挤”出来的文章亦是苍白无力、干瘪乏味、缺乏生气的。“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开辟生活的源头,耕耘生活的沃土,在学生心田播撒燃烧生活热情的火种。生活无处不飞花,对学生来说,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各具风姿;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奥妙无穷;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魅力无限。变幻莫测的自然万物,永远使孩子们感到新奇,充满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家庭学校”这两点一线的小天地里走出来,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手去做,用嘴去尝,用鼻去闻,肤触心惟,指导他们在生活中作文,在生活中思索,用手中的笔写出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把文章变为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5.作文的先导说话。说是用嘴作文,写是用笔说话。先说后写,先述后作,是作文教学的又一条重要规律。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说话是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的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过程,它要求说话人把要说的话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语脉、语流,边想边说,思维和表达几乎同时进行。从言语发展顺序看,口头作文的发展走在书面作文的前面,说是写的基础。这里的基础,不仅表现在口头作文可以为书面作文提供大量的词汇,正确的句式和恰当地表达方式,而且口头作文可以使书面作文的神经系统预先得到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口头作文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书面语言的一种“工具”。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不够完善,而在将他们的思想写出之前必须将思想组织成有条理的、连贯的语言,因此他们就不得不借用外部的口头言语来替代内部言语发挥作用,即将内部言语外化为口头言语,借助口头言语检验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即使中年级的学生,也存在这一现象,少部分学生作文时口中总是念念有词,即是一例。蒋仲仁先生在说话与作文中指出:“说话影响作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的关系。说话说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文作得好不好。”“书面语言是加工了的口头语言,不论怎样加工,总不能离开口头语言这个根本。”由此得出结论:口头作文训练,有利于学生书面作文的发展。学生如果能把思想讲得准确、有条理、有趣味,只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写下来就可能是像样的文章。“凝神默想,一挥而就”,学生要把表达的内容想好了,再说一遍,然后再正式动笔,行文就会感到容易些,所写的文章内容也更为充实,写好的文章试着念一遍,运用语感去品味、推敲,再进一步修改,那么,可以进一步提高表现力。6.作文的基础阅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首千古流传的读书诗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阅读与作文,一个是吸收,一个是倾吐,没有吸收,哪有倾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古人对此早有论述。扬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文。”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斯同说:“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欧阳修说:“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为什么读对写能起如此巨大的作用呢?程端礼引用果斋先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读写之间的关系:“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解释说:“多读,而又得父师良友指点,则书中义理与作文法度,了然于心,握笔构思时,自有确然见解,天然议论,出于心手。”这里对“义理”和“法度”的“确然见解”,就是上面比喻中的“销铜”和“模子”,内容和形式问题解决了,作文时自然一挥而就。众所周知,儿童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常常从示范开始,然后是模仿,再是在练习和运用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不断纠正错误,最后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的境地。在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课外阅读则可提供数量更多、内容更广的学习范例,这些课文和范例,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良好的直观形式。所以,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量,是学写作文的基础。7.作文的诀窍多练。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除了要多读多看之外,还必须多练。中国有句俗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就是说,要打好拳,必须不断地练手法;要唱好歌,必须不断地练嗓子。写文章也是这样,不经常练习,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是很困难的,练习得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作是一种技能,宜于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如果光做到“读书破万卷”,却从来不动笔,那是肯定写不出文章来的。这正像有人在屋子里读了许多介绍游泳知识和方法的书,却从来不下水,那也是一辈子学不会游泳的。古人在这方面也有论述。李渔说:“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欧阳修认为,要写好文章,“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为什么“读书以熟为贵,作文亦然”呢?唐彪指出:“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总之,要手笔熟,唯有多写,这是符合从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反复的实践。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初学刻印时,总是失败。他向老师求教,老师说:“南泉冲有的是楚石,你挑一担回去,随磨随刻,等它都成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