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专业精神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在我国,教师职业经历了西周以前“教师职业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教师职业的出现”、汉至清代前期“教师职业的发展”、近代以来“教师职业的制度化”四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其专业属性和专业地位逐步得以确立。教师职业既然已发展成为一种专业,那么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专业精神。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也不论是小学、中还是高中,加强教师专业精神建设,无疑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使命。自全国高校扩大招生以来,学校“80 后”教师的比率越来越大,而对“80 后”青年教师专业精神建设进行探讨就成为了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课题。一、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从本质内容结构上看,教师专业素质应当包含哪些方面呢?有的认为包括“专业精神”、“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智慧”五个方面; 有人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三个方面;有人认为包括“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伦理) ”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我们认为教师专业素质最基本的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应当具备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本体性知识、以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为主的条件性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及过程中生成的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应具备的诸如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诸如教学能力、班级组织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特殊能力;专业精神则是教师在信念上、追求上充分表现出的风范与活力。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化的动力,这三个方面在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是缺一不可的有机统一体。什么是教师专业精神? 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它经历了从“敬业”精神到“专业”精神的发展过程。在我国古代,专业精神主要是指“敬业”精神。“敬业”一词较早出于礼记学记篇:“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朱子曰:“敬业者,专心致意以视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1 朱子在其语录中多处提到:“主一便是敬,敬便是主一。”又说:“主一便是敬业的解释,事无论大小都要集中料理,将思虑尽在这里用,有事时如此,没事时也如此。”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教师专业精神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敬业精神上,偏重于对工作保持专一务实的心向和态度,其涵义较为狭窄。随着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提高和专业性含量的增强,现代学者在研究教师专业时常用“专业精神”一词来代替“敬业”精神,其内涵及实施范围也因此更为宽泛。我们现在所说的教师专业精神除了含有“专一务实”的意义外,至少还包括: (1) 对专业性质及现状的认识; (2) 专业兴趣与责任心的培养与提高; (3) 专业知能的研究; (4) 在职进修的实施与奖励; (5) 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的改善;等等。凡是能影响个人工作努力及成效的,都与从业人员专业精神的高低有关。可见“专业精神”较“敬业”精神更为具体而宽泛。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它是教师教育人格和伦理的核心组成”。其内涵包括:“认识教师从事的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的重要社会事业;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光荣感;具有以敬业和为人类及其文明发展奉献自己为特征的专业精神;乐于从事平凡而高尚的青少年教育工作。”2 朱宁波在综合考察了各种观点后,总结归纳出了理想的教师专业精神的五个特质:一是“服务性”,即乐于从事某项工作,不计物质待遇,而重视对他人及社会团体的【收稿日期】2010 - 01 - 05【作者简介】蒋俊(1969 ) ,女,重庆市育仁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育教学。5贡献。二是“专门性”,即从事一项工作应该受专门训练,具有专业知能,因为教师工作毕竟不能仅靠体力和普通常识即可应付工作需要。三是“长期性”,即有终身从事这项事业的意愿,且与所属之机构团体有休戚与共的情感。四是“创新性”,即有革新创造精神,不墨守成规,并有高度使命感。五是“自律性”,即责己严,待人宽,以身作则,爱护团体荣誉。3 “兴趣”、“态度”、“理想”、“热情”乃是教师专业精神的主要表现方式;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精神是集合了教学的兴趣、庄重的态度、崇高的理想与待人的热情四种要件”。教师的专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条件,把它们用在教育上,就会使学生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之感。在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教师专业精神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首先,教师专业精神可以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完善。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优化专业素质结构、努力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专业精神可以促使教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不断加强专业伦理修炼,进而完善专业素质结构,在信念上、追求上表现出良好的风范与活力。在社会化过程中,那些专业素质结构完善而有成就的教师,在工作中自始至终表现出一股令人振奋的精神力量;而那些专业素质结构有缺陷而成绩平平,甚至无所作为的教师,总是缺乏精神活力,有的还表现出种种精神衰竭的特征。可以说,专业精神乃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完善的根本动力。其次,教师专业精神可以确保教师专业价值与功能的充分发挥。一方面,教师专业精神是影响学生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精神交往。教师对学生除了知识、能力与道德的影响外,还有非常重要的精神影响。如果教师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精神,能够“感动和激发学生的良心和智慧”,而“学生如果能时时感受到教师精神力量的召唤,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另一方面,教师专业精神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教师形象是“精神形象”、“文化形象”。教师专业精神不仅是以一种朝气、一种活力而构成教师形象的重要特征,而且是一种自尊自信、自重自强、自省自新的行为表现,促使教师时时保持良好的专业形象。不言而喻,教师专业精神在教师专业素质构成中不仅有其相对独立的地位,而且具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重视和加强教师专业精神建设,不仅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扼制教师精神衰竭的现实意义。二、“80 后”教师的专业精神及行为现状分析有人总结不同年代出生的教师的特点,得出一个有趣的说法:60 年代“头抵头”、70 年代“背靠背”、80 年代“脸贴脸”。4 意思是说20 世纪60 年代出生的教师有责任心,有理想,埋头苦干;70 年代出生的教师有压力,有焦虑,肩负重担;80 年代出生的教师则完全以快乐为导向,讲求个人实现,追求时尚,我行我素,喜欢频频跳槽,热衷旅游消费。提起这“80 后”一代的“新新人类”,很多人不禁要皱眉头。(一)“80 后”教师的社会印象“80 后”的教师被社会“有色眼镜”看着,认为他们都是长在温室里的一代人,不能独立,缺乏主见,甚至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在学生家长眼里则全是不信任,认为这些教师刚刚毕业,还像是些没有适应社会和工作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嘴上没毛,办事不牢”。“90后”的学生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和“80 后”教师年龄差距不大,则对他们既想亲近又不服气:只比自己大几岁,却是自己的老师。在学校里“, 80后”教师就像是“70 后”甚至“60 后”老教师和“90 后”学生之间的夹心饼干。(二)“80 后”教师的行为特点“80 后”教师经常教育学生要讲卫生,不乱丢垃圾。可每到天冷的时候,好多教师(尤其是“80 后”的年轻教师) 却买来了“香飘飘”奶茶喝,好多学生见状便纷纷效仿,整个教室里充满奶茶香味,“香飘飘”奶茶包装随处可见。“80后”一代选择师范专业可能缘于不同的原因:临时解决工作问题,等有好机会再跳槽;教师职业相对稳定;甘心为教育事业作奉献等。相比老教师而言,“80 后”教师“见异思迁”、“频频跳槽”的想法见怪不惊。与老教师将学校作为象牙塔,一心教学不问世事相比,“80 后”教师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不免多了份“名利之心”。“不论是与中学同学还是与大学的同学相比,可以肯定地说,教师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但年轻教师易将眼光盯着那些在事业、爱情上双丰收的同学,从而产生浮躁感,心情也灰溜溜。”(三)“80 后”教师的个性特征“80”后教师出生在国家改革开放之时,成长于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科技日新月异,家庭对子女再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度增大。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相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社会景观几乎是一样的,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机会和受到的社会限制是相等的,因而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共有的时代特征。这些时代特征概括起来表现在:第一,乐观向上。他们在生活中极少经历磨难和挫折,对人生充满憧憬和希望,他们往往喜欢为自己设计未来,而且对自己信心百倍。他们面对荣誉不太患得患失,他们很自尊,很有个性,也尊重别人,在面对关键的人生选择时,他们会更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他们处世坦然、洒脱,俨然一副乐观自信的样子。第二,思维活跃。他们深受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喜欢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视野比较开阔,不拘泥于传统,不盲从已有定论,喜欢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来解释自然现象,因而常常表现出叛逆者的个性。第三,动手能力强。这代人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和高等正规教育时,正是国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他们在文化知识增长的同时,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尤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特别对一些高科技如计算机等电子产品操作运用能力较强,更能体现时代特性,这些能力为他们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5 三、加强“80 后”教师专业精神建设的应对策略要使“80 后”教师加快专业化发展进程,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必须从各个方面培养专业精神。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要加强“80 后”教师专业精神建设,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 弘扬传统,强化“80 后”教师的专业责任精神“80 后”教师的社会印象为何不甚理想? 原因在于他们与传统的教师专业形象有一定差距。韩愈在师说中高度概括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为师的职责有三:其一是传授以孔孟之道为主的政治伦理道德;其二是讲授儒家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所谓的六艺经传;其三是解答学道习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问。这三者以传道为主旨,以授业为效果,以解惑为手段。事实上还不应该忽视教师本身的创造性,他们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开拓者,教师对学生智慧、意志和情感全面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敬业的精神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事业,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还要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施教、行为情操、仪表风度等方面以身作则,对学生潜移默化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 80 后”教师要自觉弘扬我国师德传统,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职责,强化专业责任精神,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二) 恪守底线,提升“80 后”教师的专业道德精神“80 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