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动就要行动参加校长管理能力提升研修培训所得工作至今参加过的培训有很多,但我记忆深刻的有三次:第一次是 2010 年在郑州师院参加的为期三周的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不仅聆听了一些知名专家的报告, 还近距离接触了郑州市名校长郭文祥(陇海西路小学) 、郑州市名师张贵民等本土教育领军人物,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第二次是参加 2014 年“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 。这次培训是远程培训, 利用网络研修工作坊,通过专家引领、骨干指导、 观摩交流,让我足不出户的走进了南师大附中、华西小学、 郑州二中等信息化教育名校,聆听全国各地的优秀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精辟而又深刻的认识, 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信息化领导管理能力,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助推学校未来的发展” 。本次在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组织的新密市中小学校校长管理能力提升研修是我任校长以来最重要的培训。 毫不夸张地说: 它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十多场的报告涉及学校管理方方面,各位校长和专家报告中的“校长领导力、学校特色、学校品牌、校本课程、法制教育、校园安全、管理规范化”和学员们讨论交流的“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都让我学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促使我沉下心来反思: 校长的使命是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校长?校长又该如何引领学校、教师的发展,做校长的成就感在哪里 靳沟小学,位于开阳路北部的袁庄乡靳沟村。随着城镇化建设,办学规模虽然不断扩大, 但由于学校缺乏传统的办学优势,在学特色的定位存在不足,加上人才流动、师资紧张、学校基础设施的限制,学校发展缓慢, 不能满足未来发展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求。结合本次培训所得,立足学校实际, 拟从“思想引领、 以人为本、师生读书、德育实践、校本课程”等方面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一、思想引领内涵发展教育以育人为本,发展以创新为本,校长以引领为本。陈履伟教授在校长领导力的涵养中讲到:校长对学校,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严华银教授的校长的领导力的报告,阐述了校长领导力的核心就是教育思想(学校的办学思想) 。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统帅和灵魂, 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学生。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这所学校未来的发展出路在哪里?校长只有从教育思想的角度统领学校工作, 全校的教职员工才能形成合力, 积极有效地工作,从而使学校工作一步步迈上更高的台阶。当然,对于办学理念是什么,怎么确定, 每个校长都有不同的理解。以我们学校为例,经定点布局后,学校虽然地处农村,但从地理环境上讲,它距离城区很近,生源不断增加,生源主体已成留守学生。那么,学校的发展出路在哪里?是把它办成一个像城里一样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呢,还是办成一个像乡村家长希望的那样只着眼于文化课成绩提高的片面追求教学质量的学校?经过我们反复探讨、多次论证,最终将办学理念确定为:以三个“一切”为宗旨,培养“全面 + 特色,合格 +特长”学生,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二、“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坚持实施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师为本”,注重对教师资源的培养、开发,提升育人价值,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以师为本”就是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其实质就是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就是把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把专业引领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既要关心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给教师创造机会,搭设平台台;又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就是尊重教师,欣赏教师,善于发现教师的才能和个性特点,为教师创造最适合发展的学校环境。“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就是在学校教育上做到“先成人,后成才” ,体现在四个递进的层次: 一是把学生当人看; 二是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三是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 四是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以生为本”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主动发展,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是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包容学生错误,在宽容的环境中让学生快乐成长。三、师生共阅读同成长一个好学的人不一定能当校长, 但一个校长必须是个好学的人。只有校长不断学习,锻造自我,才能影响和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就是要以师生读书活动为载体,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书香校园。引领教师要将读书与备课作为同等重要的事情看待; 学生懂得多读书才能为一生的生命成长奠基。教师读书要通过学校鼓励,激发教师读书兴趣,达到自觉读书贯穿到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的效果。 通过制定读书计划,落实读书任务,教师平时自读与每周一次集中读书(每周四下午为全校教师读书日)互为补充,养成读书习惯。加强交流沟通,谋取共同进步,开设读书论坛,搭建读书交流平台,定期举行读书体会交流,推介好书、方法探讨等多种读书形式,促进读书活动开展。学生阅读结合当前全市开展“六合公益阅读”项目和“课外读书推荐活动”为载体,组织“快乐阅读分享阅读”读书系列活动,让校园成为一个天然图书馆,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引导学生多读书、乐读书、读好书,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大家的读书兴趣, 使阅读真正成为我校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处处是读书之人,时时有读书之声,人人有读书之乐”的精神家园。四、德育实践要贴近生活实际有个顺口溜十分形象说明我们的德育问题: 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主要表现在内容脱离了生活实际,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脱离了学生,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应对能力差;教材的更新和现实脱节,缺乏时代感;德育就是传统的说教,效果较差。再加上当前信息时代,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缺乏交流,不良信息的大量涌入等等都给我们带来挑战。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陈小平校长的德育变革教育质量提升的力量的报告以自己的北郊中学为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介绍了自己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新德育课程、信息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开发等都给我们以启迪:德育活动要沉下来, 要贴近学生实际,对我们德育实施提供了新的内容、方法和指导。针对问题,我们就应该从陈校长所倡导的德育变革和课堂变革入手,采取丰富多样的德育教学途径, 创新德育中的种种实践探索,通过习惯养成、班队活动、 集体表彰评价、家校联系 将德育渗透进孩子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从而实现“时时彰显德育,事事贯穿德育,处处践行德育”的良好氛围。五、校本课程特色化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和载体,要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彭小虎教授的校长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告诉我们“以课程引领教学” 的主张,从课程引领教学的角度阐述了陶行知小学的“生活即教育”和“知行合一”的教育追求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实践。教材不是课程的唯一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是三级课程建构的保障。 南京市成贤街小学蔡燕校长的校本课程和办学特色,让我们思考:校本课程到底是为谁开发?有谁开发?怎样实施开发?我们新密市也多次召开课程改革推进会议,以特色建设示范学校、校本课程示范校、优秀校本课程、优秀校本课程设计奖的评选助推校本课程和学校的特色发展。我们就应该改变过去的依赖思想,引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依靠本校教师, 搭建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激发教师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我校于 2012 年启动了“写好字展形象,办好报强素质”的写字办报特色学校建设,开发了手抄报设计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 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成为培养新型小人才的良好途径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载体, 为发展学生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走入靳沟小学,犹如置身于手抄报、黑板报和墙报的百花园。我们的手抄报设计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如校本课程开发的表面化和肤浅化, 为开发课程而开发的问题, 也困扰着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的建构。我们将以“校本课程特色化” ,以手抄报设计为载体, 夯实特色基础,实践校本课程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建构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担任校长以来,我虽然比较注意学习有关管理知识,但有未能长期坚持的遗憾。通过本次培训,对照过去的工作,深入反思:反思自己的思想引领,反思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 ,反思自己的课程意识和特色建设,反思教育的本真 人生的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十分值得回味,做校长这么多年,我开始有些“害怕”和“不敢” ,害怕因自己的疏忽给学校造成损失,害怕自己的学识、能力不能胜任工作,不能发挥引领作用,不能为学校的发展留下什么。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会常怀“害怕”与“不敢”的敬畏之心,白天勤工作,夜来静读书!教师选择了讲台,就选择了爱与奉献;选择了校长这个岗位,就选择了更多的担当与思考。 在今后的工作中,就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吸收借鉴,创新进取,与全体师生一道,齐心协力向前看,撸起袖子加油干, 提高办学水平,为办人民满意教育而贡献力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